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三月的上海,乍暖还寒。

城市,还在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发起最后的总攻。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在疫情防控期间,始终奋战在打击犯罪的公安一线,坚守在服务群众的窗口,工作在上联下达的岗位……

她们既是女儿、也是妻子、还是母亲,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警花”。

“60后”轨交民警陈伶俐:

大家更习惯叫她“陈阿姨”

上海市公安局轨道公交总队陆家嘴站治安派出所芳华路站警组警长陈伶俐,是轨交车站唯一的一名女警长。

自2012年转岗至轨道公交总队后就一直在一线车站担任警长的她,一做就是整整8个年头。

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这8年中,一批又一批的轨交新兵在她“眼皮底下”和“唠唠叨叨”中茁壮成长,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叫她“陈警长”了,更习惯叫她“陈阿姨”。

此次疫情防控攻坚战打响后,陈伶俐又一次冲在了最前线。地铁是人流聚集的地方,虽然那个时候正逢春节假期,客流明显降了下来,但疫情防控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好多事情需要做在前面。于是,陈伶俐在大年初一那天,就提前上岗了。

从科学排班布岗,到电话了解民警身体情况;从落实警务站消毒,到布置车站各项防疫措施;从协调确保警组口罩、护目镜、手套等各类防疫物资的领取、发放,到每天防疫知识的短信“敲木鱼”……此后这段时间里,所有事务,她都亲力亲为。

我们承担的是轨交内部的公共安全,保护的是乘客的平安。”

在陈伶俐看来,这些工作虽然琐碎又日常,但却极度重要。

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近日,伴随着企事业单位的复工复产,地铁客流量逐渐上升,前期所做的预案一点点提上日程,“进站可疑人员如何防控、安检人员返沪情况排摸、如何在大客流下维持秩序,要做的工作非常多。”

对陈伶俐来说,地铁站就是她的防疫第一线。即便已年过五旬,但她每天依然坚持戴着口罩、背着“六件套”,穿梭在人流里不断通过喇叭提醒乘客做好个人防护,并统筹协调站点的各项事务。

在公安战线上一干就是29年,陈伶俐说:

只要岗位还需要我,我愿在这份与之相伴了整个青春岁月的公安事业上,继续工作下去。”

“70后”综合执法民警钱海鸥:

终于迎来第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钱海鸥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的岗位上,即便是周六、周日,她也总要抽出点时间到社区走访。

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长宁公安分局北新泾派出所的一线综合执法民警钱海鸥终于迎来了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的第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虽说是休息日,但习惯性奔忙在社区战“疫”一线的钱海鸥还是停不下来……

就在前一天的早上,钱海鸥收到了居民蒋先生发来的微信,他在业主微信群里看到几户人家在讨论周边国家的疫情问题,担心从境外来的人员进入小区是不是安全,他们是不是知道上海的防疫措施。

钱海鸥意识到,防控疫情的宣传引导工作一点都不能松懈,必须充分利用好社区电子屏、社交媒体平台等有针对性地推进下去。

“近期,针对境外人员的返沪问题,确实备受市民关注,社区是防控的一线,如何筑牢社区防疫篱笆至关重要。”为此,趁着自己休息,钱海鸥又在家里向读高三的女儿快速“取经”,学习起了如何制作可看性强的微信,以及如何用英语表达最基本的出入境政策和防疫注意事项,希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学有所用。

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事实上,得益于在一线的日常积累,钱海鸥在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比如针对防护问题,无论是在口罩登记预约现场,还是在小区内唯一一个保障居民日常需求的生鲜超市,钱海鸥都会反复提醒工作人员和居民们做好防护措施并保持间隔排队。她还与超市员工反复商量调整货品摆放,订立入场规则,在不影响购买效率的基础上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这段时间,钱海鸥又将工作重心调整到了辖区内企业的复工复产上,为企业提供了适合的防疫建议和措施。得知辖区内一单位返沪员工的住所不符合居家隔离的条件,钱海鸥多次约谈企业管理方,告知其相关法律政策并积极联系符合条件的房屋,最终在员工返沪前解决了这个问题。

“80后”社区民警王佳琴:

守好道口防疫的同时,开展防诈骗宣传

早上8点半刚过,在所领导布置完每日工作后,崇明公安分局长兴派出所社区民警王佳琴骑着警用电瓶车,向田间小巷驶去……

王佳琴管辖的区域是位于长兴岛西北部的光荣村和红星村两个乡村,地域面积达4.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500余人,其中外来人口就占到了近1/3。

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随着复产复工潮来临,日常管理工作要兼顾安全与畅通,我每天的工作首先是要到这个道口去了解一下情况。”

王佳琴坦言,由于疫情防控工作难免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些不便,所以前期工作开展起来还是需要耗费一定精力的。“时常是早上出门,骑着电瓶车在乡间一圈兜下来,已是临近中午了。”

就像2月14日一清早,王佳琴就接到了村干部的电话,有村民发现一男子拖着行李箱在红星村最北面的小路上行走。经过一上午的忙碌,终于在村子里找到了该男子。

“经过核实,我们得知这名男子是从老家江苏某地区来长兴的,一大早从村里最北面的河边小路回到暂住地。”王佳琴找到这名男子后,督促他严格执行居家观察规定。

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复苏,王佳琴在把守出入口的同时想到了更有效的宣传方式:

我把防范宣传资料专门放在出入口,方便发放给进出的每一位村民,为了扩大宣传面,我们还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进出村民可自行扫码,这样就把线上宣传也利用了起来。”

当被问及疫情期间坚守一线的感触,扎根在长兴岛12年的王佳琴回答得很平实:“工作所需,为了百姓的安全。”

“90后”经侦民警高境:

“你敢不敢戴着你做的口罩出门?”

大年初三,经侦总队食药环侦支队民警高境突然接到单位的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支队领导告诉高境,郊区发生一起制售假口罩的案件,需要派侦查员去现场办案。

春节至今,高境在打击涉疫犯罪一线的工作一直没有停过。很多个白天黑夜,高境都是在超市、药店,社区、写字楼,或者是一个个偏僻的郊区厂房中度过的。

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让高境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自己参与侦办的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劣口罩案件。高境记得,那天是情人节,当时已是临近下班,突然接到电话称在本市松江区一民房内发现一个制假窝点。

警车鸣笛,高境和探组的同事们挂断电话后便上路了。

到了现场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栋外观并不起眼的二层农宅,但是走进里屋,我完全震惊了。”

几只私拉电线接上的灯泡时好时坏地闪跳着,所谓的口罩压模具和换气阀被蛛网厚厚地蒙盖着,几十个装有成品口罩的蛇皮袋随意地堆砌在阁楼里,而捆扎袋口的就是那些脱线的口罩耳带,所有进出过的民警和市场监管人员,衣服上都沾染着拍不掉的白色粉尘……

眼前这副“脏乱差”的场景,怎么能生产制作口罩呢?面对犯罪嫌疑人,高境在现场质问他:

你敢不敢戴着你做的口罩出门?敢不敢?”

嫌疑人瞬间沉默不语。

最终,她和同事们现场缴获假冒品牌口罩10余万枚,以及大量制假原材料和制假工具。

从“60后”到“90后”,四朵警花的战“疫”故事

逆行在疫情第一线,高境不是没有怕过,她曾经在将嫌疑人送医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对方处于高烧状态,“当时心里也挺怕的”。

但更多的时候,这个一头短发、干净利索的“90后”女孩身上没有年龄和性别的标签,她和无数“经侦人”一样,始终战斗在打击经济犯罪的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