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第七章 中學德育 第一節

第一節 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

一,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實質

1.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

2.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

3.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時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特徵

(二)品德與道德的關係

1.聯繫

(1) 個體品德的內容來源於社會道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

(2)個體品德的形成依賴於社會道德,社會道德輿論和風氣影響著個人品德的形成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們的最終根源是相同的,它們都要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2.區別

(1)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而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

(2)道德是調節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的完整體系,而品德是社會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而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變化,一方面要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又服從於個體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制約。

(4)道德是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學,倫理學研究的對象,而品德則是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的對象。

(三)品德的心理結構(特徵)

1.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四種基本心理成分

(1) 道德認識

1)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

2)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2)道德情感

1)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

2)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品德實現轉化的催化劑

3)主要內容

a.愛國主義情感

b.集體主義情感

c.義務感

d.責任感

e.事業感

f.自尊感

g.羞恥感

4)主要表現形式

a.知覺的道德情感

看到有人跳河自殺,不假思索地去營救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倫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1)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

2)是調節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為

1)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

2)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

1.依從

1)從眾

是指人們對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不知不覺受到群體的壓力而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

2)服從

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3)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性。

2.認同

1)是指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

2)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3.內化

1)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2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自覺性,主動性和堅定性。

二,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一)外部條件

1.家庭教養方式

1)權威型

2)專制性

3)溺愛型

4)忽視型

2.社會風氣

3.同伴群體

(二)內部條件

1.認知失調

1)人類具有一種維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維持自己的觀點,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2)認知失調是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2.態度定勢

1)是指個體由於過去的經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迴避,喜好或厭惡等內心傾向性。

2)對教師和集體形成積極的態度定勢是使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三)道德認識

1.道德認識取決於已有的道德判斷水平

三,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榜樣

3.利用同伴(群體)約定

4.價值辨析

5.給予適當的獎勵與懲罰

6.角色扮演

7.小組道德討論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第七章 中學德育 第一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