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区被封一直没去取车,停车费可以拒付么?


检察日报正义网推出互联网疫情防控法律咨询平台——法律答“疫”,为群众提供公益性疫情防控法律咨询服务,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法律需求,同时也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


因小区被封一直没去取车,停车费可以拒付么?

可可爱爱小哥哥


约定初十交钱提车,我初十转钱后,因为小区被封一直没去取车,昨天去取车的时候,车商要我缴纳二十多天的停车费,我可以拒付么?我可以请哪个部门协商调解呢?


检察日报正义网法律答“疫”平台
(点击↑)专业解答

因小区被封一直没去取车,停车费可以拒付么?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周国勇:首先要看您之前有没有就逾期取车达成相关约定。您与对方签订车辆买卖合同,并支付了货款,按照约定交钱提车。如果双方没有就逾期提车达成任何约定,您不必支付费用。

  

即便有约定逾期缴纳停车费用的,您也可以减少甚至免除费用。2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铁伟表示,当前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疫情防控措施。对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本次疫情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7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第118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因此,如果之前约定了停车费的,您要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不能按时提车的相关证据,根据具体影响,理性协商,以减轻或者免除您延迟提车的责任。同时,您可以通过拨打12315消费者权益举报投诉专线,或者12312商务举报投诉专线,反映情况调解争议。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孙学财:这位网民您好,我来回答此问题:

  

一、按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履行。2020年2月3日(初十),您按照约定将车款通过微信转账支付给车商后,双方之间车辆买卖合同成立,这份《二手车买卖合同》应该是双方真实意志表示,且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此时,如果您与车商在合同中约定购车方付清车款,迟延取车所产生停车费用由购车方承担就自不待言。

  

二、约定不明时需要双方协商。如果您和车商之间在签订《二手车买卖合同》文本就迟延提车时,对所产生的此笔费用承担方式约定不明,且不能达成补充协议,也无法根据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的履行合同时,我国《合同法》对此做了一些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合同法》及相关法律之中。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六十一条(六):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按照合同约定,您应当在付款当日将车取走,实现双方合同完全履行。但您在付款后,并没有按照双方合同约定履行将所购车辆取走,这种迟延履行所产生的停车费用理应由您承担。

  

三、可以以疫情防控为由,少交或者不交停车费用。当前,抗疫阻击战已然胜利在望。虽然您主观上已按约定支付车款,但由于抗击疫情的需要,使您不能走出封闭的小区前去商家取车。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在您与车商签订合同时,不可能预见到由于疫情的原因实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车,出现此问题,不是您主观上违约,而是客观上不能履行。所以,您与车商可以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加以解决,要求车商免除停车费用,并告知车商待小区一旦解封,就立即前往商家取车。

  

四、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如果您与车商协商不成,可以向合同履行地和合同签订地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此方式来解决停车费用由谁承担问题。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后,首先会在您与车商之间进行调解,如果经过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调解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要认真执行,否则,法院将强制执行。如果法院调解不成,则要作出判决或裁定,双方当事人对判决或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15日内或接到裁定书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如果超过了上诉期当事人没有上诉的,那么一审判决或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执行。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执行。当然,如果双方认为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在不停止判决、裁定执行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通过这次因购买二手车所产生停车费的纠纷问题,给您日后订立类似买卖合同带来提示,要尽量做到约定明确,一旦出现了合同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应该按照法律规定的方法来确定如何履行合同,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交易目的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