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是一個天津人,為什麼對北京如此瞭解?

視小影


郭德綱十幾歲就離開天津北漂,這麼多年以來主要在北京發展,呆久了自然會了解。而且,天津跟北京捱得很近,有許多相似的風俗習慣,郭德綱在天津生活過一段時間,來北京是可以很快適應的。

郭德綱曾三次北漂

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是地道的天津人,早些年在天津市紅橋區文化館工作過,後來混不下去了,便去北京闖蕩。


1988年,15歲的郭德綱第1次進北京,報考全國總工會文工團下面的一個說唱團,當了臨時工,在那裡待了一年以後,又回了天津。

迴天津以後,為了餬口,郭德綱便開始了跑場,在天津的各個小劇場裡唱戲,並沒有什麼起色。

後來挺不甘心,郭德綱又來到北京,由於找不到能接納他的相聲團體,他只待了三四天就回天津了。


1995年,22歲的郭德綱第3次進北京,他發誓一定要在北京相聲界有一席之位,便四處奔波,開始尋找機會。

由於沒有師承,郭德綱在北京的相聲界很難混,總是遭受歧視和打壓,但他熱愛相聲的初衷不改,在各種劇團打零工,堅持創作相聲。

那時候的他,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到處找便宜的房子租。北京城底層民眾待的地方,經常有郭德綱的身影。

在北京到處亂跑的那些日子雖然很苦,但卻認識了不少人,很快,同樣是1995年,郭德綱、李菁、張文順一起創辦了北京相聲大會,就是德雲社的前身。從此,郭德綱更加努力了。

德雲社總部在北京,郭德綱長期在北京生活,已經習慣了

北京與天津捱得很近,很多的生活習慣風俗都很相近,郭德綱北漂時,很快就可以適應那裡的環境。

而德雲社成立以後,郭德綱則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好多年都是租房住,養一幫徒弟。說相聲賺不到錢,只能出去兼職,維持德雲社的運轉。

而在他四處兼職的過程當中,又認識了很多朋友,比如於謙。郭德綱與于謙是在一次工作當中認識的,由於于謙所在的劇團缺演員,便將郭德綱臨時調過來借用。就這樣,兩個人慢慢熟悉以後便成為朋友。後來,于謙加入德雲社,發展越來越好了。

于謙生於天津,但他一直在北京發展,早些年是體制內的,到處演出,客串影視劇等。于謙是一個愛交朋友的人,他在北京那裡有自己的圈子,郭德綱跟著于謙也會長一些見識,認的人群與他之前認識的不一樣。

郭德綱1995年創立德雲社,到他走紅的時候是2005年,10年的時間,郭德綱已經成為了一個徹底徹頭徹尾的北京人,在這裡的生活已經很習慣了,各方面都瞭解。

而在郭德綱走紅以後,他接觸的人層次也不一樣了。以前那些人處於貧民窟,而現在接觸的人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有機會出席高端場合。

郭德綱成名前與成名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北京發展,從底層到上流社會,什麼樣的人他都見過。加上他本人讀書多,有文化底蘊,自然對北京是非常瞭解的。


R娛記


相聲這幾年發展的算是不錯了,從前些年快沒人聽了,到現在很多人喜歡。要說這裡面靠的是誰的影響,很多網友都認為是郭德綱。這個說法是沒搓的,正是他一直堅持弘揚相聲逗樂的特點,才讓相聲有了如今的發展。在他早期的時候,就是想著能把說相聲的聯合起來,這樣更有聲勢。可是卻發現,聽相聲的人越來越少,而說相聲的也越來越說不下去。

很多原本有些本事的相聲藝人,要麼到了年齡,不能說了。很多人都是改行了,說不下去了。面對這樣的情況,老郭當時也是沒有辦法,只能靠自己一點一點的努力。沒人聽就培養觀眾,沒人說就自己帶徒弟。看看現在的相聲市場,還有活躍的演員,就能明白老郭為相聲帶來了什麼影響。

面對這個問題,老郭經常都是很謙虛的。別人認為他振興了這門藝術,但是他都說自己是震動。其實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說法更為準確。因為原本這門藝術還是很出名的,很多人原來都是從說相聲開始的。早年間有一個事情,這門藝術在中國也曾是十分受歡迎的。那個時期,這門藝術就跟功夫的地位一樣。為了練功夫,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學藝,那個時期也有不少的外國人來學相聲。

當時在電視的熒屏上,有一大批的演員,都是靠說相聲被人所認識的。他們中間有的說非常好,比如(馮鞏和牛群)。這一對搭檔就有很多的作品,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聽起來都是很好聽的。甚至在當時,曲藝和喜劇類的節目,都是以相聲為主。當時那麼多的小品明星,也沒能壓住他們兩人的風頭。當時相聲的影響有多大?觀眾們都喜歡,學校表演節目都有這個。還有一些演員甚至還有主持人,他們都很有名氣,原來都是說相聲的。

但是隨著這一對搭檔宣佈分開發展,似乎一時間就沒人能撐起這門藝術了。加上各種媒體技術的發展,相聲的表現力就差了很多。相對於擁有各種舞臺道具的小品,相聲的觀賞性就差了許多。原本的相聲演員,都是各種劇團養活著。可是隨著改革和發展,很多人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了。於是看聽的觀眾越來越少,說的人也越來越少。

上一輩的人老了或者改行了,下一輩的沒什麼人學。這當然就得不到發展了,而且幾乎快要絕跡了。但是老郭小時候成長的地方,因為某種原因還保留著這門藝術的傳承。能保留很大程度是因為相對比較封閉。正是如此才能把很傳統的東西,保留了下來。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封閉,導致不能有大的發展。

對於這問題,老郭看得非常準確。所以他才多次到北京發展。他知道自己留在家鄉,是很難出頭的。只有到繁華的首都,才能有更大的發展。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經管異地發展有著各種難題。但是這種逗人樂的東西,果真還是有市場的。



小聰明音樂坊


天津離北京那麼近,尤其是相聲圈兒的人兩地之間聯繫非常多,郭德綱雖然是天津人,但是他去北京發展已經很多年了,肯定認識很多北京人,出名之後一定又認識很多名人,經常在一起吃飯,聊天,比很多北京人更瞭解北京也不為過。

他的職業也對他有這樣的要求,說相聲的肚子裡沒玩意兒也說不了。

瞭解一個地方並不需要多長時間。居住一段時間,有了解的願望,多問,多跟當地人交流,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所以作為天津人的郭德綱非常瞭解北京一點不新鮮。


津門袁哥


因為郭德綱想把相聲更好的傳承,把相聲說到全世界,在天津有些東西受到了很大的侷限性,北京是比較開放的能把很多好的東西不受侷限的傳播,所以她發展起來比較快,所以他比較瞭解北京。



農民大明明


因為在天津確實待不下去了。想進事業編一點機會都沒有。所以出去看看世界也沒錯,沒想到啊!哪都這樣,只能自己幹了。最起碼北京的圈子都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任何人。所以才能生的根,發芽是以後的事了。你問問他自己是不是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局面。說實話,我也是瞎猜的,具體誰知道啊?就算本人你問他敢說嗎?


打到列強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天津緊鄰北京,從小耳濡目染,也會多少有一些瞭解;

2、自小來北京,幾十年發展,再大的北京城也會摸得清清楚楚;

3、謙哥,以及一些朋友都是北京人,口口相傳,怎麼都會了解的。

4.郭德綱是一個能認真下功夫去研究一件事的人。他想做什麼事情肯定能做好


愛分享的小胖子


1、天津緊鄰北京,從小耳濡目染,也會多少有一些瞭解;

2、自小來北京,幾十年發展,再大的北京城也會摸得清清楚楚;

3、謙哥,以及一些朋友都是北京人,口口相傳,怎麼都會了解的。


陌上戰公子


是不是真瞭解北京,也沒法驗證了。畢竟北京土著已經不多了,年輕人對過去的東西知道的不多。大家喜歡郭德綱,他說什麼唱什麼,都被認為是對的。恰恰說明北京主流文化已經移民化了。


北有我小王


軍師在後,那也不全面。一張嘴自然不自然地帶出天津味兒!永遠都該不了!連馮鞏都算上!『嚇唬』他們說,瞎唬。


用戶384800


在天津混不下去了;他的那些東西在天津顯不著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