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桑田育英學校往事



潮陽桑田育英學校舊址位於現汕頭市潮陽區河溪鎮西田村嶼山山腳林氏振先堂內。據耄耋老人林國懷、林崇豪等人回憶,育英學校於1920年由桑田林氏振先堂族賢出資創辦,利用祠堂庫房、兩廊、後殿兩側作為教室,拜亭與後殿用屏風隔開,成為小禮堂,屏風正中懸掛孫中山像,兩側掛青天白日國旗和黨旗。先後聘請林國勳、林崇經等為校長,林慮可、林劭賢、陳邦憲、張競生、許茂、李競華、林文幹、吳依仁等多位教師任教。


潮陽桑田育英學校往事

民國時期的基礎教育實行“雙軌制”,即宗族辦學教育與新式學校同時存在。這一時期,傳統語文教育,主要是家學和私塾的教育,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時,潮汕有許多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宗族,都先後利用祠堂為族內子弟提供教育。潮陽桑田育英學校就是其中一所。


林氏族內原有一個書齋叫毓秀軒,屬於私塾教育,毓秀軒與振先堂隔書房巷(也叫大宮巷)斜對,育英學校就是在私塾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校的學制是六年制,全日制教學,每週上課六天,週日休息。使用的教材除了《幼學瓊林》《論說入門》《尺牘》外,還設置了新式課程《國語》《算術》《歷史》《地理》《音樂》《體育》《常識》《軍事》等。


當時學校聘請了多位青年教師,學校也成為宣傳進步思想的陣地。每逢週一上午,全體師生約五六十人集中在小禮堂的孫中山遺像前唱國歌,由老師帶讀《總理遺囑》,然後向總理鞠躬,靜默三分鐘。


潮陽桑田育英學校往事


李競華是思想進步的女教師,她熱愛學生,鼓勵婦女解放,經常勸說婦女改變 “纏腳”自縛的習俗。張競生、許茂兩位德育教師經常宣傳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思想,指導學生自制鞋襪等生活用品,大力宣傳軍事、科學知識,組織學生晚上到山腳下觀察磷火,破除原來害怕“鬼火”的迷信,同時組織學生到大崬墩進行野營訓練。


育英學校辦學二十多年間,絃歌不綴,無論環境如何惡劣,物質如何困難,師生皆齊心協力,努力保證教學的正常進行,薪火相傳,從這裡走出了一批人才。


潮陽桑田育英學校往事


任教的老師中,林慮可後來擔任南澳縣教育局長、代理南澳縣長,林劭賢在解放後到廣東潮劇院任編劇。林崇經則任桑田鄉長,桑田淪陷後,因其向國軍提供情報,故在撤到金玉柳崗國統區途中遭敵對勢力所害,其在嶼後宮前的兩層樓住宅也被日軍拆毀(現存舊址)。據陳邦憲族人介紹,因系振先堂姻親,1935年汕頭大中中學高中肄業後,陳邦憲受聘於桑田任教,1938年回西臚鄉任鄉長兼抗日自衛隊中隊長。今年92歲的莊興鍾先生是參加過抗日殺敵自衛中隊的老隊員,他介紹,當時日軍佔據桑田後,多次進犯陂尾、竹林、鳳山、西臚等,因自衛隊能及時接收到陳邦憲在桑田任教的同事及其他愛國鄉民收集到的情報,使日軍的襲擊行動屢屢受到抗日自衛隊的伏擊而未得逞。特別是1944年5月15日,為西臚抗日武裝提供準確情報,一舉擊斃日寇49人,取得重大勝利。


育英學校的學生林崇秀1959年考上中山大學歷史系,1964年畢業分配到北京貿促會工作,後來擔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處長。此外,還有林立成、林國懷、林崇豪、林崇盛、林崇祥、林崇宏、林邦澤、林立群、林文甲、林崇貴、林立信等成為新中國各行業的先進分子。

潮陽桑田育英學校往事

1936年,潮陽縣政府通令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以政府備案的方式將各宗族創辦的學校納入國民學校系列,但因為不久抗戰爆發,此項工作被迫停滯。抗戰勝利後,各鄉私校始正式全部納入國民學校,1946年育英學校合併進新成立的桑田鎮中心國民學校(首任校長蕭元海),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人生七十古來稀。育英學校並校至今已整整七十週年了,當年學校篳路藍縷的創辦歷程,已漸漸淡出桑田人的記憶,但作為民國年間潮汕鄉村基礎教育的一個片段,卻是值得我們久久銘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