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天理


云中吟·天理

天道远,人道迩。


  “天道远,人道迩。

  尽人情,合天理。”


  夜半惊醒,看手机乡友群,有人吵架,乡间俚语,言辞烈烈,如疾风骤雨,曰:“伤天的”云云。不禁莞尔。“伤天的”为鲁地方言,“天的”实为“天理”,此词或为“伤天害理”之土语。

  “天理”一词,出自《礼记》

  “天理”一词,出自《礼记·乐记》,原文是:“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人之天性,生而好静,人生之初,浑然在中。

  天命之谓性。“性”字从“忄[心]”从“生”,是人生来本俱之性,是人生之质。或曰:所得于天中正之理而为性。

  至感受到外物而心动,则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萦绕,进而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六欲滋生,进而产生欲求。既生以后,一物至前,便为心智所感知,以七情六欲知之,内心就生出好恶。如果好恶在内心无法制约,心智又被外物诱惑,自然不会回归到生命之初“婴儿” 之“天性”。进而好恶触而形于外,内无主而好恶无节,此时如不能返躬自省,以求其天性之正,则天理之性就会泯灭。


云中吟·天理

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外界之物,以色、声、香、味、触,时刻刺激着人,人如不能克制自己,随着外物的影响,人就渐渐被物化了。而任其好恶之情,则人自己就会被外物影响进而失去自己的本真状态,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如同人们使用手机之初衷是为了方便生活,但被手机牵制,则就成为手机的奴隶了。喜欢美色者就会成为美色的奴隶,喜欢金钱者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喜欢美食者自然成为美食的奴隶……

  人一旦不能克己,就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自然也会萌生种种悖逆、诈伪的心机和事情,“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心术纷然,投机于事、物,酿成大乱。所以就会出现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者欺骗愚钝者,胆大者凌辱胆小者,有病之人无法治病疗养,老人、幼童、孤儿、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的情况。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

  《庄子》有关“天理”的记载


云中吟·天理

天理就是至善。


  《庄子·天运》中也有关于“天理”的记载,犹言天道。“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另,有人称,天理即自然的法则。然何为自然之法则?此自然和物理之自然不可混淆。此自然者,当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自然自然,自自然然,自然而然之“自然”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非目前专业术语中物理自然所能解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