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個月了,看東西時特別專注認真,但是老被婆婆打攪怎麼辦?

桃子媽媽的日常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所有幫助。

小寶寶長到三個月的時候,可以看見離自己比較近的物品。但由於這個時候的寶寶眼部組織上發育不完善,根本無法看得到太遠的東西。一般情況下,處於這個階段的寶寶只能夠看到自己的手。但眼球卻可以隨物品來回移動,並對光線有更多感知。

那麼對於三個月的孩子,從醫生角度來說,不能只專注看一個地方,這個我們是需要及時的糾正的,不然的話,寶寶容易形成“鬥雞眼”的。

我個人覺得你婆婆做的對,三個月的孩子需要很多反射刺激,當然包括眼球的轉動,讓他更好的適應生存環境。

以上僅個人觀點,一字一字敲上去的。如果您不反對,請點個贊吧[祈禱]



劉軍中醫育兒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曾經的自己。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令寶媽為難的事情。

當時因為身體虛弱,寶爸在外地上班,婆家媽媽早都不在了,自己沒有經驗,一個人帶孩子做家務常常累的筋精疲力盡。孩子小,夜裡兩個小時喂一次奶,加上拍嗝、換尿布溼、哄睡幾乎一夜都睡不了,沒有辦法只有請婆婆過來幫忙。婆婆是個勤快的人,家務幾乎不用我操心,我確實輕鬆了不少,但我也因此有了煩惱。每次寶寶正對一件東西感興趣時,婆婆總會大聲的叫:“寶寶寶寶,看奶奶”,“寶寶,奶奶抱抱”“寶寶笑一笑”…。

婆婆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讓我很是反感,雖然我知道婆婆很喜歡寶寶也不是故意的,可我也不能讓寶寶以後注意力受到影響,又不能明著說婆婆,為此我很是苦惱。

長期的情緒壓抑快讓我瘋掉,總於有一天我爆發了。我直白的告訴婆婆不要在寶寶認真看東西時打擾他,這樣對寶寶不好,容易讓孩子長大後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無力。然而結果是我以失敗告終。婆婆說寶寶啥也不懂,沒有什麼注意力,大家都是這樣的也沒見那個孩子注意力不好了,還到處求證我說的不對,見一個帶小孩的說一次,給寶爸打電話說我事多,最終我成了眾矢之的。

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我試著改變我解決問題的方式,慢慢的我發現婆婆也改變了,我的要求也悄悄變成了我們之間的約定。我主要用了以下幾點,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1、以退為進,先表揚再要求。都說老人是老小孩,要哄。遇到上述問題時先別急著發火,穩住情緒,也別試圖說服老人聽自己的。先表揚婆婆帶寶寶帶的好,還要示弱,感謝婆婆對自己和寶寶的照顧,接著說最近寶寶喜歡自己看一會東西好像不喜歡別人擾亂他。

2、借寶寶的口告訴婆婆自己的要求。寶寶在認真看東西時,婆婆打擾寶寶,寶媽就給寶寶說:“奶奶來了,哎吆怎麼不理奶奶,原來寶寶要自己玩呀,奶奶辛苦了,想讓奶奶休息一下”,一定要讓婆婆聽見,這時也可借讓奶奶休息的名義支走奶奶。

3、問題轉嫁。寶媽遇到這種問題沒有好的解決途徑,又怕因與婆婆的不快影響夫妻感情不妨把問題轉嫁給寶爸。嘗試讓寶爸給婆婆做工作解決問題。

4、去醫院做體檢尋求醫生的幫助。老人最聽誰的話?不用問醫生的話。給孩子做個體檢,悄悄跟醫生說下自己的擔憂,讓醫生給婆婆說說她這樣做的危害。

5、視頻案例的宣傳。自己可以蒐集一些視頻案例給婆婆看,但是不要做的太刻意,不斷的給她看讓她自己意識到自己做法存在的問題。





曉小的育兒經


我娃小時候就是這樣,一直到上小學,孩子認真做事的時候,老人就一會兒問吃水果不,一會兒問上廁所不,一會兒說你衣服咋髒了……反正各種自己突然想起啥就說,唉……我覺得真心影響很大,孩子注意力總被打斷。給老人說了無數次,吵也吵過,但沒有作用。我想是老人太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了~


用戶3786072360386


寶寶0-3個月,有一個“光感敏感期”。光感敏期就是寶寶在0-3個月齡段,眼的發育不完全,對光照很敏感,這個階段寶寶眼裡沒有色彩,只有黑白。

回到問題上,寶寶關注一個地方很久,好不好?眼跟手腳是一樣的,只有多動才能發育的更好,況且這個階段正是發育期。所以說老人家的這種行為是正確的,這樣有利於寶寶眼部肌肉發展,更有利於眼的發育。當然打擾孩子的同時,我們要科學的育兒[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這個階段多用黑白照片給孩子看,你移動的時候寶寶會追蹤你的圖片,這就很好鍛鍊了寶寶眼部肌肉,也就是我開始為什麼講到“光感敏感期”[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希望能夠幫助你😜😜😜😜😜





宇兒樂園



1、關於寶寶的養育方式

婆婆在帶孩子這個問題上都是過來人,有很多豐富的經驗。比如怎樣抱孩子、讓孩子吃什麼好等育兒建議。但現在很多媽媽覺得婆婆帶孩子的方式已經過時了,甚至有些迷信不科學的觀念,因此更加相信月嫂或者專業人士的護理。這樣一來,就與婆婆產生了矛盾。婆婆會覺得孩子媽媽不相信不尊重自己,亂花錢等,而媽媽則覺得只要對寶寶好,花些錢也沒關係。

2、關於寶寶的教育方式

大家一定見過這樣的奶奶,她們十分寵愛寶寶,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一點也見不得寶寶哭,總是對寶寶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哪怕是寶寶有一些無理取鬧的行為舉止,她們也會縱容。雖然知道奶奶疼愛寶寶,但時間久了,寶寶就會養成驕縱、自私的性格,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會導致寶寶在以後和別人的交往有很多障礙,甚至無法適應社會。而媽媽們對這種現象一般持反對態度的,認為不能一味地慣著孩子,要讓寶寶及時認識到對錯。這樣一來,婆媳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


3、婆婆自身對寶寶的影響

有些婆婆仍然保留了很多舊俗。比如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嘴對嘴餵飯等,這些行為如果發生在身體虛弱的婆婆身上,很可能會把病毒細菌傳染給寶寶。其次,一些婆婆思想觀念比較落後,是非觀念分辨得不夠清晰,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能及時指正,或者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時,會極端放大,嚴厲地批評指責孩子,這樣會打壓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媽媽們自然不喜歡這樣的婆婆了。

其實,幫媽建議各位寶媽還是親自帶孩子,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三觀的形成、個人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媽媽教育。但是,如果媽媽實在抽不開身帶孩子,將孩子交給婆婆帶,媽媽們怎麼做才能避免婆媳矛盾,讓孩子快樂成長呢?


首先,尊重和感恩婆婆的付出與勞動。大家都知道帶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婆婆本來就年齡比較大,但在照顧孩子的事情上她們總是親力親為,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孩子。因此,父母要對老人的付出尊重和感恩,

其次,對婆婆的錯誤行為委婉指出。很多媽媽礙於小輩的身份,不敢或者不好意思指出婆婆的錯誤,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時間久了會有怨氣,會加深誤會。所以媽媽們在看到婆婆的一些錯誤、落後的行為或者思想觀念時,一定要委婉地指出來,注意說話的用詞措句以及語氣、態度,與婆婆心平氣和地溝通交流。同時也要讓孩子爸爸參與進來,大家一起商討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畢竟都是為了孩子好,相信老人也會理解的。

幫媽建議:無論是媽媽帶,還是老人帶娃,我們都一定遵循科學、合理、積極的方式培養孩子。


優笑逸動


3個月寶寶看東西特別專注認真,說明他在探索周邊的世界。

婆婆打攪,應該是想跟寶寶互動,只要寶寶沒有煩躁的表現,就不需要干預。

因為婆婆不能時時刻刻盯著寶寶,寶寶也喜歡與家人互動。

等婆婆離開的時候,再將寶寶感興趣的物品放到他眼前,讓他慢慢看個夠。

爸爸媽媽有空的時候,也可以帶寶寶出去溜達,讓他觀察一下外面的花草樹木,小昆蟲等,也可以培養寶寶的觀察力和專注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小不點日記


孩子的專注力是這樣培養起來的,也是被不懂的家長摧毀的。當孩子特別專注認真的時候,婆婆打攪肯定是會影響到孩子今後不夠專注,但有時候跟老人似乎也講不通道理。

我的建議是,可以找一些專業的視頻,專家,書籍等跟老人一起分享,讓老人知道現在科學育兒的重要性。

另外要肯定老人的功勞,當她做的對的時候,不要吝嗇你的讚美,而是在外人面前一定要誇婆婆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很強,讓婆婆自我感覺願意接受現在的新鮮事物,當你再去跟她交流這些科學育兒的知識就不那麼排斥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葆寶兒


寶寶專注的看某些事物時,家長們千萬不要打攪孩子,經常被打攪的孩子,以後專注力會大大降低,無法專心學習,無法全身心的投入一件事物當中去,像你說的這種情況,你可以直接和您老婆說下利弊,相信每一位媽媽都會接受的,因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




歪鄭


您好,我是育嬰師睿睿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家孩子就坐不住,感覺和得了多動症一樣,愁死人了!”

“給買的新玩具都過不了5分鐘,就幹其他的去了,總是不能一直安靜的做一件事!”

“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開小差”老師開家長會總是被點名批評。

……

寶寶一個人玩積木玩的挺好

一會媽媽說:“我來和你一起搭?”

一會老人過來說:“來,我的寶貝,快來吃點水果吧”

……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多家長都不陌生?

作為寶寶的家人,包括姥姥姥爺,奶奶爺爺,通常很隨意就打斷寶寶當前正在做的事情,甚至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好,等到寶寶大了,上小學、初中以後才發現:孩子坐不住,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注意力也很難集中……這時很多家長開始焦慮、苦惱、四處問,卻不知道已經晚了!

現在在學校裡,會發現有很多孩子上課總是出現坐不住,這是為什麼?是孩子淘氣?正常來說,這類孩子對每一種玩具,每一種活動的興趣都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往往手裡拿著這個東西的同時,又會被下一個目標所吸引,孩子整天的專注力是不夠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是孩子從小的專注行為被隨意打斷。

專注力對孩子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是孩子構建大腦、構建智慧的重要能力,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專注力,孩子的智力(認知水平、邏輯思維、歸納演繹等)很難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什麼是專注力?

專注力又叫做注意力,是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和心理活動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並持續一段時間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

簡單說,專注力是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能夠一心一意觀看或操作多長時間,同時不會被外界刺激隨意打斷的能力,專注力是孩子天生具備的一種能力,它貫穿整個心理、智力發展及過程,只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專注力的表現有所不同,且時間也有一定的差距。

有研究機構通過研究表明:從2歲-13歲的兒童在專注力時間長度的範圍從10-30分鐘左右。

睿睿媽提醒:這個數字是在理論上說明孩子的專注力時長,但有一點要強調,這只是一組理論數字,並不是說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達到對應的數值。

家人破壞孩子專注力怎麼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專注力會漸漸養成,在這個期間,最害怕被人打擾,而很多的老人總是出於疼愛孩子,想要加入孩子的世界,不停打擾孩子的專注力。

作為父母,尤其是現在的年輕家長都知道孩子的專注力不能被輕易破壞,所以一般是不會打擾孩子的,但是生活中有些家長由於工作忙,養育孩子的責任都落在了老一輩的身上,教育孩子的事情父母參與的反而沒有老人多。

▶ 日常生活中,遇到哪些現象時,作為孩子父母,是需要適當阻止的。

當孩子家長看到老人正在利用疼愛孩子的藉口,去打擾孩子時,需要及時制止老人的行為,並告訴老人,ta這樣的做法,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髮育,相信疼愛孩子的老人是會聽的。


1、打擾孩子玩耍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很容易被新奇的東西所吸引,並且很難從中脫離,其實這是孩子專注力正在逐漸形成,而家長總有意無意的去關心孩子幹什麼,孩子聚精會神地看某樣東西的狀態會被打亂,在一次次的打擾中,孩子的專注力遭到破壞,長大後,孩子會對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

2、看到孩子做錯馬上幫忙改正

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專注力比喻成一隻極容易受到驚嚇的小鳥,當你接近它時,它馬上就會飛走。

很多老人,看孩子玩玩具時,由於沒有接觸過,採用的方式不對,這時老人喜歡過去摻和,自以為是的幫助孩子解答,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孩子對每件玩具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這是孩子自我創造力的形成階段,作為家長,當孩子在玩玩具,或專心做某件事情,只要沒有向家長尋求幫助,家長就不要熱心的湊過去,幫孩子改正行為。

3、喜歡幫孩子做決定

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喜歡幫孩子去做決定,如穿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看什麼書……即使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符合家長的思維,一律都被家長否定。

這種行為看似是為孩子著想,實際上,是阻礙了孩子獨立性,自我思維的發展,孩子長大後,會沒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所以在很多事件上,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清事情的緣由,告訴孩子可能產生的結果,最終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樣才有利於孩子走入社會,獨立生活。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後,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寶,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想參與,想融入孩子的世界,用愛的名義打擾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做任何的決定,但很多時候,家長不合時宜的關注孩子,打擾孩子,只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導致孩子無法用心做事,三心二意,父母總是幫助孩子做決定,更不利於孩子長大後的獨立性。

所以不管是孩子父母,還是老一輩人愛孩子,最最應該做到的是不打擾、不干涉。

如何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蒙臺梭利博士曾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自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1、尊重、保護孩子的興趣

通常情況下,最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不是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而是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如撕紙、玩沙子、看螞蟻……孩子所有的自發性活動都需要得到尊重,一旦孩子有了自由,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就願意反覆做,在反覆練習中就會產生專注,也會產生有序,長久的專注,孩子會逐漸的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規律,並感應這些規律。


2、創造不被打擾的環境

《生物鐘優勢》的作者馬修博士認為:如果在專注的過程中頻繁被打斷,那麼會產生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給孩子一個經過精心設計,可以引起興趣的環境中,孩子會有目的地,自由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同時產生自己的想法,除非孩子邀請,否則家長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3、滿足孩子的興趣和需要

只有滿足了孩子的需要,才有機會打開孩子專注的大門,當孩子按照自己的操作興趣自由選擇時,會全神專注,有目的的去做這件事情,會反覆不停的去重複,同時臉上會浮現出非常愉悅的表情。

4、做好觀察者,懂得適時退出

這是家長平時經常會犯的錯誤,俗話說就是好心辦壞事,當寶寶自己在玩積木時,家長湊過去會說:“呀,積木不是那麼搭的,這個要放這裡”;或是不管寶寶是否玩好了,直接把寶寶抱起來去餵飯或是換尿不溼……這些家長覺得特別正常的事情,其實正是在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5、鼓勵孩子擅長一門才藝

讓孩子學才藝並不是為了表演,也不是為了以後當藝術家,更不是為了參加什麼選秀節目,學才藝可以集中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如學琴、學芭蕾舞或學下棋,好處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 給孩子家長們的一些建議:

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需要及時反思,並修正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最後孩子的專注力自然也會提高。

1、孩子在看書、玩玩具或閱讀時,家長避免干擾孩子,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心二用。

2、在孩子“工作時”,不要催促孩子,預留出充分的時間。

3、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反覆的機會,根據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可以多次的反覆操作。

4、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成功的經驗,最後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專注力。

哪些方法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1、平衡能力的訓練

  • 單腳站立:每天2-3次,每次30秒;熟練後,嘗試閉著眼睛單腳站立,每天2-3次,每次30秒。

  • 跑步剎車:在跑步過程中隨時喊停,讓孩子及時剎車,速度由慢到快的訓練。

  • 頂書走線:可以從走直線到圓圈,睜眼到閉眼的訓練。

  • 端水:端一碗滿水練習快速走路。

  • 盪鞦韆:感受重心的變化有助於提高孩子對平衡感以及重心重力的敏銳感覺。

  • 旋轉:讓孩子感受眩暈的樂趣,速度由慢到快。

2、協調能力的訓練

  • 跑:模仿飛的動作跑步,可以退著跑,側身跑。

  • 氣球:將氣球向上拋,當球快落下時再拍向天空,氣球不著地;氣球由大到小,數量由少到多。

  • 跳:立定跳高,立定跳遠。

  • 投擲:投準訓練;投遠訓練。

3、聽覺能力的訓練

  • 聽音辨別:在空曠的地上,蒙上孩子的眼睛,家長通過拍手或搖鈴等發出各種聲音,讓孩子追蹤聲音,但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 聽後模仿:有節奏的敲打,可以讓孩子模仿。

  • 聽故事講故事:給孩子講一個故事,讓孩子描述出來。

  • 聽中找錯:如小狗、小雞、桌子、老虎......

  • 傳話:一家三口互相傳話,讓孩子儘量說的全面。

4、視覺能力的訓練

  • 走迷宮:給孩子走迷宮的練習,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 塗顏色:拿兩幅畫,一副有色,一副沒有,讓孩子對應塗顏色。

  • 盯視:讓孩子盯住一個固定的點看一分鐘。

  • 追視:看鐘擺,打羽毛球,打乒乓球。

  • 看物記憶:在桌子上放一些物體,讓孩子看一分鐘,然後說出有什麼物體。

  • 拼圖

  • 撿豆:要求用筷子把豆子一粒一粒的加到另一個空碗去。

  • 找花生:讓孩子找自己喜歡的花生,然後放入一堆花生中,再把它找出來,也可以換成孩子喜歡的東西來做訓練。

  • 搭積木

睿睿媽想說: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當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時,家長請不要當孩子注意力的“破壞王”,而是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長要儘可能排除一切由環境帶來的不必要的干擾,讓孩子在活動中發揮出最好的狀態,一個安靜、簡潔、舒適的環境氛圍,能使孩子的專注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 家長可以記住簡單的幾句話:

  • 建議,是一種打擾

  • 幫忙,是一種打擾

  • 打斷,是一種打擾

  • 催促,是一種打擾

總結

北宋朝著名科學家沈括的《長興集》:人之於學,不專則不能,雖百工其業至微,猶不可相兼而善,況君子之道也。

這段古文的意思說:如果學習不能專一,就不能使人進步,即使像手工藝這樣極小的事也不可能兼顧且熟練,那更何況是作學問。

專注力是學習的基礎,是興趣的基礎,孩子缺乏專注力其中有一部分原因由家長的無意識干擾造成的,所以要想解決孩子的專注力問題,除使用科學的方法外,家長要解決自身的問題,同時要保持耐心,這樣久而久之,才可以看到效果和收穫。

最後,家長要想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最應該做的就是不打擾,不嘮叨,不阻止!讓孩子在感興趣的事情上或是活動中,多停留片刻,享受專注的樂趣!

以上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到您。

如果大家喜歡睿睿媽的回答,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讓更多有需要的人都可以看到,願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育嬰師睿睿媽


首先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在最開始婆婆來看孩子的時候就應該說好,教育孩子誰說了算。其他人不要過多幹預。

對於婆婆老是打攪,我每次都會說,你不要理他,他自己認真地玩就不要理他,你這是在打擾他的專注力,以後會影響他的學習的,寶寶的專注力要從小培養。

每次我這樣說,她都能聽進去,反正我家婆婆只要覺得對小孩子好的都會聽,但是不要以命令的語氣對她說,要告訴她不要命令她。我家婆婆好好說能聽進去。我相信所有的奶奶都不希望自己會打擾到孩子的成長吧。

遇到關於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我都會站在對孩子好的立場上去告訴她,而不是我覺得你做法不對,要聽我的。我老公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只要有分歧,就說為了孩子好,她就會全聽進去。

就一句話:全是為了孩子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