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环保①


云中吟·环保①

环其四方之故,相循不穷。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2020年,元月初始。澳大利亚大火、东非蝗灾、菲律宾火山、加拿大暴雪、土耳其地震、南极高温、新西兰海贝、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一并袭来。加之过去数年,人类所积累之土地沙化、大气污染、酸雨毒雪、生物种类减少等环境问题……

  师友建言,撰写环保。是夜,听“显要密藏”袁铭灿先生诵读《大乘妙法莲华经》,忆及早年去山西访友,听开山之炮声隆隆,心如刀绞之情状,遂起文思。是为记。

  环者,绕也,回也,环其四方之故,相循不穷,取其无穷之义。故《周礼·夏官》曰:环人掌致师,环四方之故。若环之相循不穷。


云中吟·环保①

心物一元,道法自然。


  保者,宝也,安也。盖因天地生宝,以保苍生,取其善生之义。故《管子》曰: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宝,必因天地之道。

  环保,全称系环境保护,为使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能更适合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生存而采取的措施。

  1972年,联合国发起“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由此环保正式引起世界关注。截止今天,则衍生出环境地理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地质学、环境毒理学、环境法学、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环境矿物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生物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水力学、环境卫生学 、环境物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医学研究、环境政治学等20多个专业学科,目前仅中国就已有数以万计的各类环保组织。然而,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环保之情状,有目共睹。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环保理念非现代所独有,考历代经籍,实蕴藏极为丰富的环保思想和法律典制。自黄帝时代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就已有明文记录,《黄帝阴符经》曰:“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盖因人心多欲,至唐尧、虞舜、大禹三代,则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心法告诫后人。


云中吟·环保①

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


  至春秋时代,则有“道德”、“仁义”而教化人心。

  至隋唐时代,中华人文思想正式形成佛、道、儒三教百家之文化传承体系,而由佛、道、儒三大文化主流所形成的“即心即佛”、“心物一元”、“众生平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教法,更是普及社会各界。故,在上述思想之影响下,古代中国历朝都很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虽古籍繁多,但综而述之,先王治理之道,要则有七:圣王之体、先王之道、先王之教、先王之德、先王之论、先王之治、王者之制。

  圣王之体:心物一元,制心为上

  《楞严经》中:“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维摩诘所说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都已经明白无误告诉人们心与物的关系。

  纵观人类今日之苦果,实是过去所种之欲因,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久已。究其根本,实是人心欲望为萌始。无他,物我一如,相即相融故。

  《大般涅槃经》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如能达到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人类自然和谐,饥馑、疾疫和刀兵等灾祸自然远离。

  古人云:“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故环保之治,制心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