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方法


我读《论语》|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不得其法,事倍功半。孔子教育弟子,特别重视学习的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当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想不透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当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也不去启发他。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往下再教了。看似教育的方法,实际上是教育学生要懂得学习方法,学习既要循序渐进,也要能举一反三,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一)学思结合

学与思是相辅相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的同时要善于思考,才能学有所得,思是学的深化;学而不思,就不能弄懂弄透所学的东西,不能明辨是非,陷入迷茫的境地。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的积累,思只能是胡思乱想。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与其长时间的思而不得,不如带着问题去学习。孔子的这两段话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化学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我读《论语》|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方法

(二)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新知识都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是发展起来的,温故不仅仅是要知道过去的旧知,而是重新认知的过程中,既增加了对旧知的认知,又能够有所发现并获得新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说明学问有了长进。温故是方法,知新是目的,温故不是要反复重复,最重要的上在旧有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感悟,从旧知推出新知,从过去感知到未来。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不是读,而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能够悟出书中的意义,有新的收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常读常新,在反复学习的基础有才有新的发现,新有收获。


我读《论语》|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方法

(三)博专结合

孔子认为要博学,学习的内容要广泛,不能只限于学习一种知识。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种自限其用的器物,不能仅仅是专门人才,而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是通才。孔子要求弟子学习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还有礼、乐、诗、书,内容广泛。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在涉及事关人生重大原则上要专一,做到始终如一。在子贡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多学善记的人,孔子对子贡却说:“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他说自己不是的,他只不过是在多学的基础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自己的学说。这个观念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必须抓住的根本,一切学习都要围绕这个根本展开。孔子众多的零散的主张就像珠子,根本就像串珠子的线,把孔子的各种主张串连在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看起来很多,但又不散。

博专结合,就是学习既有广度,知识面要宽,但又要在某一领域有深度。学习不能泛泛的,看起来什么都知道一点,说起来又很肤浅,蜻蜓点水,一知半解,要有属于自己的高精尖的专长。如果学习只盯一点,舍弃其余,视野会受限,影响其专长的发挥。所以,既要在专的基础扩展,在博的基础上深化。


我读《论语》|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方法

(四)学用结合

知识只有在付诸于实践之后,才会有意义。孔子主张学以致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学习了要用于实践,这才是最重要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政治任务,却什么也做不成;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从容应对,不能完成外交使命;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知识再多,却不能活学活用,只能是书呆子,这样的人也就毫无用处了。

学习知识容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就比较难。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他同别人差不多,至于落实到行动中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他还没有完全做到。这是孔子的自谦,也说明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人都会的,也很容易做到,把书本上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较难,圣人难以完全做到,一般的人就更难了。正是难,曾子每天都要自我反省是否做到“传不习乎”,检查检查自己把老师教给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