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7旬老夫妻午饭极简,柴火灶煮饭,一人一碗胡辣汤一个大白馍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农村现在还保留在很多传统的地坑院,地坑院是一种有4000年历史的居住形式,有地下四合院和人了居住活化石的美誉,它是在土质坚硬的黄土地上向下挖七八米深的四方大坑,在大坑的四周掏窑居住,这种居住形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很适合老百姓,有力气没有钱,只要肯出力也能为自己建一个温暖的家。

近日摄影师来到三门峡农村采风,走进一个村子还能看到一些地坑院,在一家地坑院的上方向下张望,看到两位老人正在地坑院里做午饭,老人家的耳朵有点背,大声的向老人家说明来意,老人家热情的邀请我们下来看看,“来过吗?快下来,能找见进来的门吗?门在面南的斜坡下面。”老大爷大声的说。

走过一个坡度很大的斜坡找到了大门,进到地坑院里和大爷聊天得知,大爷名叫蔡中华,今年75岁,老伴姓马小他二岁,今年73岁,他们老两口正在做午饭,泥盘的柴火灶里柴火烧的噼里啪啦的作响,大铁锅里咕嘟咕嘟的响着,蔡大爷揭开锅盖让我们看,里面煮的是满满一锅汤。


蔡大爷老伴说,今天做的是胡辣汤,锅开了煮上一点红萝卜和青菜叶,再冲一碗面糊糊在锅里搅匀,最后放上一把粉条,出锅的时候撒上盐、胡椒面、花椒面、胡椒粉,一锅热乎乎的胡辣汤就做好了,今天做的多,你们一会一起喝一碗,暖和暖和。

蔡大叔说老伴有轻微的血栓,干不了重活,平时给他做做饭、打打下手,说着话,蔡大爷拿起了镐头,高高举过头顶开始劈柴,他说柴火劈开了好烧,用多少烧多少,不浪费,别看我75岁了,干活一点不含糊,力气不比年轻人差多少。

大娘说老伴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就是不会做饭,所以家里的饭都是自己做,尽管脑血栓,可是做饭还是没问题,做饭的主要环节还是自己来,老伴打个下手,洗洗菜、烧烧火。图为,大娘在舀胡辣汤,大爷端碗,配合的十分默契。

旁边另外一个柴火灶里蒸的是一锅大馍馍,蔡大爷说已经蒸好了,说着话,把锅盖掀开让我们看他的白馍馍好不好,热腾腾的蒸汽下,一个个充满麦香冒着热气的大馍馍展现在我们面前。

蔡大爷拿起一个热馍说,这些馍馍都是他种的麦子磨的面蒸的,没有任何添加剂,吃起来可香了。“走,到窑里一起吃,尝尝我家的馍馍,再和一碗胡辣汤,保证你吃了还想吃。”蔡大爷说。

蔡大爷说他,喜欢养骡马,自己以前给生产队养骡马,大包干土地下放承包后就给自家养,几十年了家里始终有养着一头骡子,平时用来耕种庄稼,干完自家的活还能帮村民干农活赚点零花钱,现在他还种着20多亩地,全靠家里这头骡子,它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一年到头地里的收入和他给别人耕种赚的钱就够他和老伴生活了。


蔡大爷说,他家的地坑院子已经快有百年的历史了,住在里边冬暖夏凉,女儿和女婿多次让过去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老两口觉得自己住在自己家的地坑生活更方便自由,所以坚持住在这里。

蔡大爷说,人老了就是图个自由,老两口在一起互相照应不在乎吃好吃坏,农村人吃喝也不讲究,只要顿顿能吃饱就行了,老伴身体有病所以自己就要动手做饭,这样老伴可以多休息一会。

蔡大爷说,人老了吃饭不讲究,一般也不需要做啥菜,一碗胡辣汤、一个馍馍虽然简单,但是吃在肚子里很暖和,坐在自家的窑洞里吃着舒心。看着两位老人吃着极简的午饭,尽管看不到一盘菜,看着他们一人一边坐在有年代感的老式桌子边津津有味的吃着,我们也觉得心里暖暖的,毕竟老来相伴就是一种幸福,能够互相关心,再简单的饭也很暖心。


蔡大叔和马大娘坐在地坑院窑洞里吃着极简的午饭,我们为了不打搅老人家吃饭,就起身告别,蔡大爷老两口喊着不让走,一定要喝一碗他们的“胡辣汤”再走,我们快步的跑出了蔡大爷家的地坑院。

上到地坑院子上边去其他地方又转了转拍了拍,转回来看到马大娘坐在旁边的地坑院的马墙上,一边吃饭一边还在等我们,看到我们赶忙说,走,回去喝一碗,暖和暖和。

影友只好说,我们已经吃过饭了,感谢马大娘的盛情邀请,下次来了一定在您家吃饭,这样马大娘才说,你们这些孩子是作假吧,作假你们就饿肚子吧,记住下次再来了到家里来吃饭啊。

看着马大娘端着碗走回去的身影,影友感慨万千,我们虽然和大娘认识,可是也不是十分的熟悉,大娘对人的态度,感动了我们,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家啊!住他们老两口身体健康,相依相伴到百年!【黄河湾原创作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关注“黄河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