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海南三亚跑出产业转型加速度;山东青岛首个视频签约项目注册落户


每日园区|海南三亚跑出产业转型加速度;山东青岛首个视频签约项目注册落户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海南三亚跑出产业转型加速度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投资创业风生水起。在过去的一年里,海南三亚破除地产依赖,重塑产业筋骨,通过精准招商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勇当海南自贸区建设的排头兵。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布局了‘陆海空’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其中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等4个平台均布局在三亚,这对推动三亚加快产业发展、建设自贸区自贸港是一个重大利好。”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童道驰说。

在2020年三亚市两会上,三亚亮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成绩单:2019年全市集中开工了五批共107个自贸区项目,全都是非房地产项目。非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以上,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旅游业、高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重升至69.4%。

“从2018年开始,海南施行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房地产税收中的契税、土地增值税,省里拿走65%,留给市县35%,倒逼市县转型。”三亚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三亚市招商办,对接旅游文体类企业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招商的目标非常明确,对准三亚产业的短板,选出含金量高的投资项目。例如,针对文体基础设施,尤其是大型场馆建设滞后的短板,三亚主动出击,“优选”引进了国际体育产业园项目,通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三亚国际音乐节、电动方程式锦标赛等百余项国际赛事和文化活动的举办,亚特兰蒂斯、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建成运营,凯特猫主题乐园项目签约……三亚以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契机,补齐旅游产业的短板,实现了旅游产业效益和品质的双提升。

三亚市市长阿东指出,三亚围绕“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以推动金融制度和业务创新为核心,以加快金融业态聚集、壮大金融产业规模为重点,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底线,高标准高质量发展金融业,使三亚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争创新时代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标杆。

7家银行累计开立海南FT账户人民币主子账户3939个,德勤区域总部、大唐太阳能总部等45家总部性质企业注册落地,太平金服、千合资本、招商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进驻……金融业已成为三亚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形成了金融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重要基础。

金融业的创新开放,带动了三亚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畅通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在三亚的流通汇聚。2019年,三亚市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外贸进出口总额95亿元,同比增长51%。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近两年来,三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筑好营商环境的“巢”,不断引来高科技的“凤”。

崖州湾科技城注册企业及科研机构已超过150家,包括8家国字号科研机构、7家央企和5所一流大学,2019年有44个项目开工,完成投资60亿元。遥感信息产业园已引进企业80多家,基本覆盖卫星遥感信息全产业链。2019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6万户,增量比2018年多出106.2%。

“我们将集中资源和力量,围绕南繁科技城和深海科技城等园区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打造南繁硅谷、深海硅谷等,占领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童道驰表示。

2、山东青岛首个视频签约项目注册落户

“2020年2月7日视频签约后,我们迅速在青岛注册成立了东华鹏霄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并未阻挡企业投资青岛的步伐。东华鲲鹏产业生态基地是青岛首个采用视频签约方式落地的大项目,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玉锁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经在青岛落地了一个独立法人机构,青岛崂山区政府也在青岛国际创新园为其提供了一个临时办公场所,推动基地早日建成。

据介绍,东华软件是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业务收入位居全国前20位。根据合作协议,企业拟投资30亿元,在崂山区建设东华鲲鹏产业生态基地。

从2019年10月下旬崂山区与东华软件实地对接,到2019年12月份签订框架协议,再到2020年2月7日视频签约,作为一个需要用地的产业大项目,东华鲲鹏产业生态基地跑出了“青岛速度”。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大项目“娶”进家门,青岛具有哪些优势?

产业集聚优势是首要的。近年来,青岛立足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工业互联网为优势特色,2020年年初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

目前,青岛集聚各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800余家,海尔、海信、中车四方所、东软载波、软控股份5家企业先后入选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东园西谷北城”产业集聚加快,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区累计竣工700万平方米;每年举办一届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搭建项目对接、产业融合平台;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6.9万人……

“在深度沟通过程中,我们不仅向东华软件展示了青岛工业门类齐全,特别是在信息产业方面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并且,崂山区宜居宜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砝码’。”青岛崂山区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崂山区还特意为基地的落户制定了配套扶持政策。

董玉锁介绍,作为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企业发展最重视的是人才。选址之前,东华软件对内部员工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员工更倾向于能够提供优良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生态资源,并且交通便利的城市。这也是东华鲲鹏产业生态基地最终落户青岛崂山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东华鲲鹏产业生态基地将于2020年开工,建设周期约为一到两年。

3、陕西渭南经济开发区实现规上企业复工复产100%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渭南经开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严格按照中省市防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复工率达到100%。

在有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过程中,根据疫情防控各阶段任务要求,由区发改局牵头,先后制定了《渭南经开区疫情防控期间工业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实施方案》等多项指导政策,明确了企业一企一案、一人一档等10条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标准,指导企业落实备足疫情防护物资、实行厂区封闭管理、严密职工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大力推行线上办理、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容缺受理机制等,全面帮助企业科学有序复工复产。

建立驻企联络员制度,为45户规上工业企业配备包联部门,并选派7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驻企联络员。第一时间组织召开驻企联络员工作培训会,明确防控工作制度和任务、细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流程、强化防控和安全生产督导宣传,当好“排查员”“守门员”“监督员”“服务员”,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疫情防控紧张时,积极协调对接,印发1000多张《车辆运输通行证》,有效解决了企业原材料、产品运输等问题,帮助企业轻装复工、全面复产。

落实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22条措施,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沉下身子,积极上门服务,发扬“金牌店小二”“服务五星级”精神,向企业免费发放消毒液、口罩等防控物资。先后帮助天地人和药业、畅通药化等4家企业扩产转型,将春风油脂、天健医药物流等7家企业纳入国家防疫物资保障名单制管理,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7900万元。疫情期间,全区累计为工业企业解决土地证更换、外来人员健康体检等问题60余项。

建立上下联动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坚持“一盘棋”和“主责主业”思想,进一步细化企业、街道、部门和驻企联络员工作职责,实施了全覆盖无缝隙对接,区安监局组织开展企业复工复产安全检查,对已完成复工企业逐一进企进行安全生产指导服务。区国土分局提前谋划,完善拟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靠前主动衔接用地单位,跟踪协调、加快完成土地申报件和土地供应审批。区人社局多措并举,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线上培训促提升、同舟共济坚保障、主动化解劳资纠纷。区金融办积极协调多家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急需资金纾困的企业进行了再增信、再贷款,开通线上受理、视频会签的信贷审批通道,为园区企业争取银行优惠贷款。

截止目前,全区40余家规上企业已全部实现复工,共计返岗人数2921人,返岗率达到77%以上,产能恢复到正常状态80%以上,2020年1-2月份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84亿元。

4、云南出台自贸试验区管理办法 推动形成中国面向“两亚”辐射中心

云南省人民政府2020年3月11日发布《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确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

《办法》明确云南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定位。其中,昆明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互联互通枢纽、信息物流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红河片区重点发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产业,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加工制造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德宏片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商、跨境产能合作、跨境金融等产业,打造沿边开放先行区、中缅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

在投资管理和贸易便利方面,《办法》明确云南自贸试验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口岸服务一体化;实施“一口岸多通道”监管创新,与周边国家推动实施“一次认证、一次检测、一地两检、双边互认”通关模式;争取设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试行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制度等。

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办法》提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依法进行金融产品、业务、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推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和投资计价、结算货币;支持符合条件的南亚东南亚等国家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金融分支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除外);开展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等。

在沿边开放和跨境合作方面,《办法》明确:支持自贸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产能合作园区;支持建设境外农业经贸合作区;鼓励各类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国际商贸物流基地,推进大型进口资源集散中心和出口商品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在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建设边境仓;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旅游合作机制,支持打通连接多国的边境旅游环线,推出跨境自驾游等旅游产品,鼓励设立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等。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还就“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提出8条办法。如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大通道建设;支持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多式联运;建设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沿边资源储备基地;支持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建设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支持开展云南疫苗产品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和国际注册等。

5、浙江温州新增一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2020年2月28日,记者从温州市商务局获悉,浙江省商务厅日前公布的2019年全省境外经贸合作区考核结果显示:温州市申报的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成功获评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综合得分排名第一。

“获评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后,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的投资主体将获得温州市110万元的资金奖励。”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印尼纬达贝工业园区由温州永青科技公司牵头并联合嘉兴振石控股、华友控股集团共同投资兴建而成。永青科技公司为青山控股集团旗下企业。

记者还在该考核结果中看到,塞尔维亚贝尔麦克商贸物流园区和乌兹别克斯坦农林科技农业产业园区这2家温州原有的省级园区,同样顺利通过年度考核。截至目前,温州市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和3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最多的地级市。

上述负责人表示,温州市接下来将重点针对疫情背景下境外园区面临的员工不足、资金紧张、订单流失等难点堵点,通过引导申报应急贷款、推广线上招商活动等方式,帮扶支持合作区高效有序复工复产。

6、苏州工业园区全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破千亿

2007年,静谧的独墅湖畔,苏州工业园区打下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桩”。

十二年聚智,园区高瞻远瞩、谋划布局;十二年聚力,园区软硬兼施、涵养生态。从零起步,砥砺磨剑,这一新兴产业已经迎来“青春期式”的爆发成长。

日前,苏州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十年内力争规模突破万亿。作为主阵地,园区当仁不让、扛起旗帜,担负起探路先锋的使命;作为主力军,园区也大有可为、全力攻坚,通过精准布局、升级服务、配强资源,向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标杆大步迈进。

三月的金鸡湖畔已然有了春的气息,这个三月,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喜报频传。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卡瑞利珠PD-1单抗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接受过系统化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这是国内首款获批治疗肝癌适应症的国产PD-1单抗,也是国内首款“两用”PD-1单抗。未来,这一肿瘤新药将在园区生产,造福患者。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仅有的4款国产PD-1单抗均有园区企业的身影。

同样摘得国内首个的还有贝康医疗,其自主研发的“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PGS)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个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绿色通道”并成功获批的创新产品,也是目前唯一实现胚胎全染色体精准筛查的注册产品。

在园区,千余家生物医药自主品牌企业、数万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用勇气与激情演绎着各具精彩的“春天故事”。

争第一、创唯一,园区已经交出了相当靓丽的生物医药发展成绩单——过去一年,园区新增创新药物临床实验批件数约占全国同期增量的10%,其中生物创新药占全国同期增量的20%,累计超130个药物品种获批临床,1类新药品种占比达65%,此外10家企业12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江苏省38%。从无到有,从0到1,生物医药树起了“园区品牌”。

根据《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而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誓师大会上,园区也定下了2020年的“小目标”:力争全年新引进生物医药项目300个,确保全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作为园区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19年产值达900亿元,处于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方阵。2019年年底,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正式发布《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园区各项主要指标均名列前茅,其中,在含金量最高的产业竞争力排名中,园区以其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摘得全国第一。

“高大上”的光环背后,人才和企业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强“内核”,也是迈步未来的最强底气。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100多位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和20多位中外院士领衔团队的创业项目,各级领军人才超过1000名,专业技术人才超过4万名;集聚1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自主品牌企业近1200家,在港交所已上市的14家内地生物医药企业中,有8家主体或研发生产机构位于园区。

翻开新鲜出炉的《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2020-2035)》,“打造全球顶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目标格外引人注目。豪言壮语之下,“怎么做”是一道必答题。“我们必须精准服务,精准布局,配强资源,对本土龙头企业‘一企一策’扶持发展,加快做大做优做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要按照计划安排,全力攻坚,逐一加以破解。”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的一番话,给许多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园区将紧跟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持续聚焦前沿领域,围绕重大产品需求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抢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强化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将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制度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政策精准度和支撑力,保持新药研发领域领跑地位,放大医疗器械领域集聚效应,推动基因测序、基因诊疗、细胞治疗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园区将不断优化产业配套服务环境,引进更多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业学术会议,为企业搭建国际高端交流平台,更大力度集聚国际资本和资源,打造唯一性、引领性、独创性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