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光荣的守备八师历史里程与三江平原文化历史中心交通枢纽

《佳木斯市光荣的守备八师历史里程与三江平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中心交通枢纽》


佳木斯,简称佳市,是黑龙江省第四大城市,原合江省省会,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原守备八师驻防营地。佳木斯市区中心区中山路北端,松花江南岸,松花江防洪塔(建于1959年,也叫建国十周年纪念塔)。通江铁路大桥,防洪纪念塔是这座城市地标位置的向征。


佳木斯是中国东极,中国魅力城市之一,全国拥军爱民双拥模范城市。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商贸和交通的中心,是黑龙江省通往俄罗斯、连接东北亚的桥头堡。


佳木斯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通过江海联运,可连接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大循环。成为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远东地区瓜果蔬菜的70%、日用消费品的60%、肉类的50%依赖进口。俄罗斯市场潜力巨大,佳木斯作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对俄开放前沿,在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建材、农机和轻纺产品生产等方面优势得天独厚。这是佳木斯市周边地缘政治经济的优势。


在中国东北第二道战略防线,守备八师佳木斯市当过兵的战友很多。真正了解这个光荣部队原来历史的战友并不多。那时这些历史也属军事机密。现在当然是守八师的历史文化了。弘扬八师精神,以然是老兵们茶余饭后的家常。


佳木斯市光荣的守备八师历史里程与三江平原文化历史中心交通枢纽

原沈阳军区守备八师第二十二团,是一支具有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部队。1949年9月2日,为适应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保卫首都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公安部长罗瑞卿转中央军委138号电令,以中央警备团为基础,从该团及山东胶东、渤海和鲁中南军分区所属部队3个营中遴选出来的指战员,组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二师第五团。


主要担负党和国家中央机关、中央首长的安全警卫和维护北平治安等任务。为党中央创造良好的安全和工作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检阅。1950年11月,公安中央纵队奉命撤销,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二师第五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第二师第五团。


1952年11月,该团配属志愿军第一师入朝参战,执行警戒防空、除奸除特、城市纠察等任务。


1955年3月,抗美援朝回国后,随三兵团进驻旅大,参与接收辽宁旅大地区苏军装备,担负旅大沿海守备任务,并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炮师第三团。


1956年6月23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二师第十三团,驻地辽宁省金县。


1969年10月,改称为沈阳军区守备第二师五团,驻地辽宁省庄河县。


1979年2月28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该团扩编为加强团,成建制、全要素移师黑龙江省,紧急进入佳木斯地区防御阵地,完成“南打北防”战略防御作战任务。


1979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4月9日和总参谋部4月23日电示,确定以该团为基础,扩编组建沈阳军区守备第八师。


佳木斯市光荣的守备八师历史里程与三江平原文化历史中心交通枢纽

1979年6月9日是守备八师建师纪念日。由11个军级,19个师级,66个团级,选拔抽调,来到祖国东部二线边城佳木斯市,为保卫人民的安宁而流汗流血,也流泪。这是英雄刘英俊烈士而为救6个儿童,拦惊马炮车牺牲的地方。守备二十四团的原老官兵来自64军,边防团的战士。


守备八师组建后,该团改称为沈阳军区守备八师第二十二团。从此,全师官兵以“团结一致,艰苦创业,扎根边疆,打好基础,准备打仗”为指导思想,睡坑道、住民房,啃干粮、卧雪地……一切为战备,一切为打仗,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胜利完成了紧急战备的各项任务。


1979年底紧急战备解除后,部队开始营建施工,先后完成了小兴安岭伐木、新华村西山采石、松花江挖沙、猴石山烧砖、荒野上建设部队营房的艰巨任务。历经5年,白手起家,披星戴月,边学边用,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起一座座现代化营房。至1985年底,部队全部从紧急战备时住老百姓家民房中搬进崭新的现代化营房。


此后,部队迈入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行列,圆满完成了军事训练、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军民共创“双拥城”、抢险救灾、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军事工程掩埋等各项任务,并取得了辉煌成绩,获得诸多殊荣。


1991年5月,沈阳军区守备第八师撤销,守备第二十二团扩编隶属黑龙江省佳木斯军分区。(1985年10月至1991年4月划归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1991年5月重新划归黑龙江省军区),驻守佳木斯市。


1992年10月,根据军队建设需要,守备八师第二十二团建制撤销。


守备八师二十团,驻守在四丰山区南八里营区。战略防御水泥山洞距离营区南十几里。那次阵地防空演练信号弹是在范家屯升向天空的。

八师刚组建时,24团官兵大多来自64军,边防团的战士。驻防营区距离佳木斯市30里的四丰山区。两年多的营建施工,磨练了官兵的战斗意志。更锻炼了一批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兵。

高机连除了冬季训练,春夏秋营建施工,还到建三江务农,佳市晒粮,到草帽顶省农垦总局直属农场帮助抢收小麦。履行了我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军民鱼水情意。据说,厂长是毛主席的警卫员。高高个子,好一个中年汉子。

高机连第一任连长姜风军,指导员邹学发,到第二任连长王庆存,指导员张海青,带出了以指挥班第二任班长孙志杰,第三任班长李玉友,四任班长胡建昌等雷锋式的爱民好兵。他们在百姓家住时,一直给四丰村西头两位老人担水打扫卫生。


这两位老人的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战场上。一直到搬入军营楼房,这个连的干部,指挥班的战士们,不忘帮两位烈士的老人挑水干点啥。一年又一年,老人家的几棵杏树花开了杏熟了。这一批又一批的战友还店念着,烈士老人的水缸里的水满了吗?


佳木斯这座第二道战略防御的古城,迎来了一个春天,又一个美丽丰收的秋天。愿佳木斯市,战友们的第二故乡更加富饶美丽,愿一代一代驻守佳木斯的官兵,牢记我军使命,更加军民血融于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佳木斯市光荣的守备八师历史里程与三江平原文化历史中心交通枢纽

文章后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虽然是万古的真理,可时代的大潮流水,无论是大浪滔天,浪涛滚滚沙流尽,还是绵水潺潺徊溪流,都没有冲刷掉军人们恋军营,恋战友,保祖国一方安宁的赤子之心的店念。这份战友情,爱国心是精神到物质永恒不灭的意志力量。


据说刘英俊英雄烈士,在连里和班里是默默无闻,不善过分有意搞好人际关系的战士。而且秉性直言,有个性的默默无闻做好事的人。他生前不是共产党员,只是一名战士。 刘英俊是独生子。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驻黑龙江佳木斯市的23军67师200团重炮连任战士。


他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为连队、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甘当无名英雄。他工作积极,先后受到营、团6次奖励。刘英俊的人性多像高机连的李玉友班长,程俊杰班长等战友阿,有多少战友,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是把生留给人民,自己甘心情愿流血牺牲阿。


这是中国军人都能做到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永恒不灭的精神力量。这个民族意志的力量来自民心,来自中华民族的忠义灵魂。


文章原创佳木斯市历史文化,守备八师历史文献整理,编辑,原创。欢迎朋友们审核评论,转发收藏,赞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