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有誰知道“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城東斌哥


五十是指人的年齡,知就是知道,曉得,天命就是指世間萬物,人情世故。

“五十知天命”連起來講,就是一個人活了五十多歲,對於人情世故,世態炎涼,世間萬物都有了基本的瞭解。有些事自己曾經歷過,聽說過。也就是講人到了這個年齡,社會閱歷己相當豐富。對於有些話,有些事,該不該講,該不該做,自己心中己有數。對於自己今後該做什麼,怎麼做,後果(預後)會怎麼樣,也能做到自己心裡有數。

簡言之,人到了這個年齡一切要順其自然,凡事不可強求。


陶田福


"五十而知天命",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知天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到五十歲才知天命?這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即使在古代,對這六個字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意見,我們不妨兼聽。關於天命,至少有如下幾種不同的理解。

一、天命:(客觀的)天道

之所以把(客觀的)三個字 打了括號,是因為古代肯定沒有“客觀”“主觀”這樣的詞,但是,這麼寫有助於今天的讀者更好的理解。

把天命看作是像物理、客觀規律,這主要是朱熹的意見。

朱熹曾說: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他還引用程子的話說:知天命,窮理盡性也。

大意就是:天命,就是萬事萬物中蘊含的天道,就是萬事萬物的本質。這種看法特別像柏拉圖所說的ideal,比如,桌子的本質,就是“桌子之所以是桌子的那個東西”,我們認為一個東西是桌子不是椅子,肯定是因為兩者本質不同,這個本質的東西,就是天道,就是天命。

按照這一種觀點,知天命,就有點像物理學家,或是自然科學家,或是自然哲學家。

二、天命:叵測的命運

持這種觀點的古代人很少,但這卻是當代人常見的看法,一般人在說起知天命的時候,往往會認為,這是孔子知道命運的不可測。但其實,這種觀點很不靠譜,命運的轉折、發展,充滿著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孔子作為一個聖哲,豈能連這點道理都不懂?

至於說他晚年始讀《易》,所以知天命就是算命的,這種觀點也不太值得關注。

三、天命:德命

要準確理解天命,就要通觀儒家經典裡,一些與知天命有關的話。比如:

《韓詩外傳》: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論語 述而》:天天生德予餘。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綜合這些記錄,才能更好的理解 天命,其意思是,到了五十歲,在學習了《易》以後,才知道上天對自己是有所寄託的,自己修習道德,成為了一個哲人,從此意識到了自己具有一種德性上的使命。知天命,就是領悟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所以,對於知天命的引申,有的觀點就會認為,這是孔子知道自己是“立法者”,為華夏文明立法,我們直到現在,我們的日用倫常,對待父母孩子朋友的準則,基本上都是從孔子 的時代逐漸形成的,一些本質性的原則,甚至幾千年 都沒有改變。比如“孝”,這個詞在拉丁文和希臘文裡是沒有的。

孟子曾說:天欲平治天下,捨我其誰?

這其實也是一種 知天命。

所以,知天命也並不是孔子的專利,甚至我們可以說,經過了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等一系列的過程後,我們作為普通人,在 晚年能能領悟到生之為生的意義。


danyboy


“知天命”這個“命”一指天地規律,二指生命軌跡:

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矩。這句話有兩種意義:

一是對“強”人說,十五歲那年我對天地運行、國家治理、人生意義等一切大事有了興趣,於是我就發下大志,一定要研究明白,從而去做大事,“平天下”,創造我的世界。到了三十歲,我有了理論基礎,於是就去實踐它。一邊實踐,一邊完善理論,到四十歲時,我建立了我的門派(事業),學子們都跟隨我學習,我只解惑,我當然很堅信我的信仰,絕對沒有遲疑或疑惑,一路向前進。到了五十歲時,我融會貫通,知道運用天地人際之間的規律,借用天時、地運和人脈之力,發揚光大我的理論(事業)。六十歲我順順當當,無需操心,然後一直隨心所欲,一生圓滿。

一是普通大眾,我們十五六歲時就要開始想我這輩子幹些什麼,然後開始這技能的學習,這期間因為年輕也走了些叉路。到了三十歲,上有老,下有小,就不能亂改變了。此時我們思維、人際、體力都是不錯的,通過努力工作並不斷提升,終於生活好了不少,於是四十歲時對我們生活狀態基本滿意。不過此時不能鬆懈,要經的住誘惑和打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各種天時地利關係要好好了解把握,爭取更上一層樓。慢慢人生百半,生存的意義已經基本完成,身體也不允許奮鬥,運氣也延伸不來了,一生也看到頭了,於是我們就放下積極的心態,悠哉悠哉吧。六十歲我就退休了,遠離俗世,耳朵也清淨了,思維也緩慢了,就這樣一直平平安安活到七十歲,不錯不錯也。

由此可知天命的“命”,可指天地間一切自然和社會規律,也可指某人的人生軌跡。戲言之。



木子晚齋


此句出自孔子的《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要在三十歲之前明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也就是自己的理想,給自己的人生確立努力的方向,從三十歲開始按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奮鬥,努力十年之後就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到了四十之後,對自己生命的價值、意義不再迷惑、不再彷徨和猶豫。再繼續努力,奮鬥十年,就達到了“知天命”的五十歲。

人生到了五十歲,他就會知道他自己以後的人生應該怎麼樣過,也就是說他已經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結局了。這是因為古代的醫學、營養都比較差,平均年齡都比現代小很多。所以古代人認為人到50歲,基本就成定局了,不會再有什麼志向了,可以兒孫滿堂,安享天倫之樂了。

知天命就是開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歲開悟的。但是開悟之後還要繼續修啊,所以到六十歲就“耳順”了,無論你說他好還是壞,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內在無比愉悅寧靜的心靈世界裡,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所以孔聖人也是修了幾十年,道業才穩定的。





多爾袞愛新覺羅


人五十,知天命,

是非成敗天註定。

放下一切隨它去,

笑對人生心平靜。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是這樣的理解:三十歲風華正茂,前途無量,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四十歲力不從心,難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五十歲人生的得失,能力的大小巳成定局,未來何去何從,一切順其自然,無須計較,不必強求。這種思想觀念是大眾化,有其一定的道理。

但是時代的不同,社會的進步,人生觀的思想意識,也在發生變化而與時俱進。現在許多五十歲的人,仍在積極向上,發奮努力,那拼搏的幹勁還是不減當年。他們始終保持著年輕的心態,致力於自己的事業和工作。他們還是那樣的陽光,還是那樣充滿著精彩的人生。

人五十,正當年,

緊跟時代莫等閒。

未來夕陽多燦爛,

老有所為永向前。








朱八戒CC


人過五十知天命,這話應源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身處世確定自己人生的處世原則與志向,到了四十歲心中下再懷疑自己的人生選擇,五十歲已基本知道認識自然法則這個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並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再不會逾規越矩了。

很明顯,這天命,是作自然法則,自然規律解。這自然法則自然規律,當然也包括了社會法則,社會規律等等,人的成長,人的際遇等等也盡在其中。天命難違,是自然規律法則不逆,不可違背,逆之背之無好結果,做人應認識瞭解天命,也即自然法則規律,好好順從利用之,而不是去逆背之。

這一句話,是說人成長成熟有個過程及人應該如何去做更好。人在年輕時就要立志於好好學習,有人生志向目標,不要虛度光陰,要成就一番事業。人是一步一步成長,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能做到老時不後悔就最好。年輕不懂事,做錯是難免,漸漸就會少犯錯了,人到四十已不再有什麼懷疑的了,到五十已基本瞭解自然規律法則了,不會再做錯事了。這是說的天命是自然法則規律,人是可以認識瞭解的,開可利用能動的,並非有些人說的天命那樣不可認識,神力無窮,不可改變。




樹德漢碩


五十知天命,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最著名的言論之一。”

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有不會逾越規矩。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所謂的“天命”,指的就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的。“知天命”就是要懂得客觀限制是非人力可為的規律,故不能在成敗問題上有怨懟,不怨天,不尤人,而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自覺上。

進一步說,就是命裡無時莫強求,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爭取必然,順其自然。

“五十知天命”,“五十以學《易》”,是孔子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也是對天人之際的思索。孔子學習《周易》,明辨人生哲理,懂得人生中的定律、規律、天規和準則,通過學思踐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天命”。據說,孔子學《周易》很認真,曾經把穿竹簡的皮條都翻段了很多次。





風過無痕攝有痕


“知天命”之說,是從孔子《論語》中摘錄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裡面重點是“五十而知天命”之語中的“知天命”。

這個“五十”年齡段定位“知天命”,是孔子對人生的感悟。

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人活到五十歲應該是較高的年齡段了,是很成熟,能“知天命”年齡段了。

“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呢?知,是知道,知曉;天,是自然,規律;命,人生,命運。

“五十而知天命”解釋:人到了五十歲這個年齡段,應該知道自然規律,人生與社會的定律。換言之:人到了五十歲知道自己的人生不易,生活在大自然,社會規律之中,自己的命運也是有定律的,這都是五十歲所感所悟的經驗之談。

這是孔子對人到五十歲人生經驗的高度概括“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說,人到了五十歲要“知天命”, 隨遇而安,與世無爭。

這些經驗之談,孔子擴展到六十歲,七十歲。六十歲要“耳順”,不聽讒言和閒言碎語,一切順其自然;七十歲要“從心所欲”,要知足常樂;堅決“不逾矩”,就是人生是要有“規矩”的,而這個“規矩”是不可逾越的。

“知天命”,雖然是孔子那個年代提出的,人生環境不一樣,壽命也不如我們現在的人壽命長,但是,“知天命”這個道理含義深,有現實意義,與我們當今的人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理解,掌控好這一經典教誨。人,到了五十歲以後,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慮,憑藉自己“知天命”的經驗,來決定取捨,不能輕舉妄動。寧肯犯經驗主義的錯誤,也不能有盲目主義的惡果。


言者青青


古人說而立之年,說的也就是三十而立,我們常說成家立業或者立業成家,這個是因人而異的,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那麼這裡所說的“立”,並非只是立業的意思,而是人生的一種穩定的狀態!那我們都是年輕過的,在年少時有太多的不穩定性,工作容易經常換,女朋友可能也不太穩定,種種原因導致了年輕時候的我們是相對浮躁的,而到三十歲時,絕大多數人都會走到一種穩定的狀態,家庭穩定,工作穩定,感覺我們的祖先真的是太有先見之明,就看我們現在,房貸、車貸、裝修貸等各種貸款,你想不穩定你都不敢呀!

然後到了四十不惑,也就是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很多想不開的事,你想開了,很多放不下的事,你放下了,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少了。結合現在而言,房子你有了,車子你有了,各種貸款有也沒剩多少了,你也相對知足了,唯一的努力呢,就是為兒女留點積蓄吧!所以,到這個年紀呢,心態就相對寬鬆了許多。當然這也是針對於大多數人。

到五十知天命的時候呢,對什麼事情也就不是那麼拼了,一輩子也就這樣了,拼搏的年代已經成為過去,那結合到我們現在,五十歲,孩子們都結婚了,一輩子幹的工作或者事業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了,也沒有創業或者其他想法,餘生的日子,也就想抱抱孫子孫女,然後快快樂樂度過餘生,拼搏一生總得有休息的時間吧!所以,一輩子到這個時候基本已成定數,顧言五十知天命!

另外,還有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二明有信仰


這是一個關於儒家孔子“天命觀”的問題,出處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五有志與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新所慾望,不逾矩。”從這樣子一句原文可以看出,孔子是在講述他人生各個階段的生命狀態,五十歲,是“知天命”。



何為“天命”?

這要從“天命”的起源講起,筆者以為,“天命”最初是人對於“神”認識,這個“神”是自然、信仰、未來等等人呢不可抗拒的因素的綜合體,如《國語》記載:“國之存亡,天命也,童子和知焉?”就是一個較好的體現。但是,隨著人的意識覺醒,在春秋時代,一種天命控制論的思想逐漸形成,《荀子》一書中就涉及國“人定盛天”的思想,在這種條件下,人,被天主宰的地位,轉變為——人主宰自己,但是需要順從天命為前提,人的比重大大增加。如《周書》言“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在某種程度上,“德”成為了“天命”的取代物,或者是充實了離實際較為遠的“天命觀”,成為一種和社會現實聯繫在一起的“天命觀”。

我們知道,孔子繼承周禮,所以孔子的天命觀,也是這種以“德”為核心的天命觀。

一、孔子的天命觀的性質:

評價一個哲學的最快方式就是判斷唯物還是唯心。《論語·八佾》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似乎沒有肯定鬼神存在,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孔子無法證實鬼神不存在,所以某種程度上,是承認鬼神存在,所以偏唯心。《論語》又有言:“未能人事,焉能事鬼”,這裡看出,肯定人事,也就是現實,直接否定了鬼神,

所以是偏唯物。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是,筆者總結為——在物質條件過差的條件,鬼神的認知是有限的,人存在現實社會中,當下,是更為急迫的,不可以說孔子否定了鬼神,孔子無法超脫時代。所以,孔子的“天命觀”是人為核心的。有了人的社會,才有“德”的出現。

二、孔子天命觀的內涵——樂知天命

在孔子看來,

雖然人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責任,但是卻調人要順從天命,不可背叛。“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其次,人又是主動的,這是在強調人事,“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有堯則之。”是說堯以聖人的能力,創造了一個社會,是人之力的體現。所以,人的主動性包含在天命之中,是孔子的天命觀——天命和人事是統一的,子曰:天和言哉?四時之行,百物生焉,天和言哉!

人,將自己的意志去了解天,從而達到知天命,方能更好得去做人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