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城东斌哥


五十是指人的年龄,知就是知道,晓得,天命就是指世间万物,人情世故。

“五十知天命”连起来讲,就是一个人活了五十多岁,对于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世间万物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些事自己曾经历过,听说过。也就是讲人到了这个年龄,社会阅历己相当丰富。对于有些话,有些事,该不该讲,该不该做,自己心中己有数。对于自己今后该做什么,怎么做,后果(预后)会怎么样,也能做到自己心里有数。

简言之,人到了这个年龄一切要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陶田福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知天命”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知天命?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即使在古代,对这六个字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不妨兼听。关于天命,至少有如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天命:(客观的)天道

之所以把(客观的)三个字 打了括号,是因为古代肯定没有“客观”“主观”这样的词,但是,这么写有助于今天的读者更好的理解。

把天命看作是像物理、客观规律,这主要是朱熹的意见。

朱熹曾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他还引用程子的话说:知天命,穷理尽性也。

大意就是:天命,就是万事万物中蕴含的天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这种看法特别像柏拉图所说的ideal,比如,桌子的本质,就是“桌子之所以是桌子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是桌子不是椅子,肯定是因为两者本质不同,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天道,就是天命。

按照这一种观点,知天命,就有点像物理学家,或是自然科学家,或是自然哲学家。

二、天命:叵测的命运

持这种观点的古代人很少,但这却是当代人常见的看法,一般人在说起知天命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这是孔子知道命运的不可测。但其实,这种观点很不靠谱,命运的转折、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孔子作为一个圣哲,岂能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至于说他晚年始读《易》,所以知天命就是算命的,这种观点也不太值得关注。

三、天命:德命

要准确理解天命,就要通观儒家经典里,一些与知天命有关的话。比如:

《韩诗外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 述而》:天天生德予余。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综合这些记录,才能更好的理解 天命,其意思是,到了五十岁,在学习了《易》以后,才知道上天对自己是有所寄托的,自己修习道德,成为了一个哲人,从此意识到了自己具有一种德性上的使命。知天命,就是领悟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所以,对于知天命的引申,有的观点就会认为,这是孔子知道自己是“立法者”,为华夏文明立法,我们直到现在,我们的日用伦常,对待父母孩子朋友的准则,基本上都是从孔子 的时代逐渐形成的,一些本质性的原则,甚至几千年 都没有改变。比如“孝”,这个词在拉丁文和希腊文里是没有的。

孟子曾说:天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这其实也是一种 知天命。

所以,知天命也并不是孔子的专利,甚至我们可以说,经过了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等一系列的过程后,我们作为普通人,在 晚年能能领悟到生之为生的意义。


danyboy


“知天命”这个“命”一指天地规律,二指生命轨迹:

孙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这句话有两种意义:

一是对“强”人说,十五岁那年我对天地运行、国家治理、人生意义等一切大事有了兴趣,于是我就发下大志,一定要研究明白,从而去做大事,“平天下”,创造我的世界。到了三十岁,我有了理论基础,于是就去实践它。一边实践,一边完善理论,到四十岁时,我建立了我的门派(事业),学子们都跟随我学习,我只解惑,我当然很坚信我的信仰,绝对没有迟疑或疑惑,一路向前进。到了五十岁时,我融会贯通,知道运用天地人际之间的规律,借用天时、地运和人脉之力,发扬光大我的理论(事业)。六十岁我顺顺当当,无需操心,然后一直随心所欲,一生圆满。

一是普通大众,我们十五六岁时就要开始想我这辈子干些什么,然后开始这技能的学习,这期间因为年轻也走了些叉路。到了三十岁,上有老,下有小,就不能乱改变了。此时我们思维、人际、体力都是不错的,通过努力工作并不断提升,终于生活好了不少,于是四十岁时对我们生活状态基本满意。不过此时不能松懈,要经的住诱惑和打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各种天时地利关系要好好了解把握,争取更上一层楼。慢慢人生百半,生存的意义已经基本完成,身体也不允许奋斗,运气也延伸不来了,一生也看到头了,于是我们就放下积极的心态,悠哉悠哉吧。六十岁我就退休了,远离俗世,耳朵也清净了,思维也缓慢了,就这样一直平平安安活到七十岁,不错不错也。

由此可知天命的“命”,可指天地间一切自然和社会规律,也可指某人的人生轨迹。戏言之。



木子晚斋


此句出自孔子的《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在三十岁之前明确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自己的理想,给自己的人生确立努力的方向,从三十岁开始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努力十年之后就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到了四十之后,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意义不再迷惑、不再彷徨和犹豫。再继续努力,奋斗十年,就达到了“知天命”的五十岁。

人生到了五十岁,他就会知道他自己以后的人生应该怎么样过,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自己将来的人生结局了。这是因为古代的医学、营养都比较差,平均年龄都比现代小很多。所以古代人认为人到50岁,基本就成定局了,不会再有什么志向了,可以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了。

知天命就是开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岁开悟的。但是开悟之后还要继续修啊,所以到六十岁就“耳顺”了,无论你说他好还是坏,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内在无比愉悦宁静的心灵世界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孔圣人也是修了几十年,道业才稳定的。





多尔衮爱新觉罗


人五十,知天命,

是非成败天注定。

放下一切随它去,

笑对人生心平静。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是这样的理解:三十岁风华正茂,前途无量,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四十岁力不从心,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五十岁人生的得失,能力的大小巳成定局,未来何去何从,一切顺其自然,无须计较,不必强求。这种思想观念是大众化,有其一定的道理。

但是时代的不同,社会的进步,人生观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变化而与时俱进。现在许多五十岁的人,仍在积极向上,发奋努力,那拼搏的干劲还是不减当年。他们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他们还是那样的阳光,还是那样充满着精彩的人生。

人五十,正当年,

紧跟时代莫等闲。

未来夕阳多灿烂,

老有所为永向前。








朱八戒CC


人过五十知天命,这话应源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身处世确定自己人生的处世原则与志向,到了四十岁心中下再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五十岁已基本知道认识自然法则这个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并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再不会逾规越矩了。

很明显,这天命,是作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解。这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当然也包括了社会法则,社会规律等等,人的成长,人的际遇等等也尽在其中。天命难违,是自然规律法则不逆,不可违背,逆之背之无好结果,做人应认识了解天命,也即自然法则规律,好好顺从利用之,而不是去逆背之。

这一句话,是说人成长成熟有个过程及人应该如何去做更好。人在年轻时就要立志于好好学习,有人生志向目标,不要虚度光阴,要成就一番事业。人是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能做到老时不后悔就最好。年轻不懂事,做错是难免,渐渐就会少犯错了,人到四十已不再有什么怀疑的了,到五十已基本了解自然规律法则了,不会再做错事了。这是说的天命是自然法则规律,人是可以认识了解的,开可利用能动的,并非有些人说的天命那样不可认识,神力无穷,不可改变。




树德汉硕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最著名的言论之一。”

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有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所谓的“天命”,指的就是客观的限制,是人力所无可奈何的。“知天命”就是要懂得客观限制是非人力可为的规律,故不能在成败问题上有怨怼,不怨天,不尤人,而是把注意力从事实的成败转向价值的自觉上。

进一步说,就是命里无时莫强求,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取必然,顺其自然。

“五十知天命”,“五十以学《易》”,是孔子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也是对天人之际的思索。孔子学习《周易》,明辨人生哲理,懂得人生中的定律、规律、天规和准则,通过学思践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据说,孔子学《周易》很认真,曾经把穿竹简的皮条都翻段了很多次。





风过无痕摄有痕


“知天命”之说,是从孔子《论语》中摘录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面重点是“五十而知天命”之语中的“知天命”。

这个“五十”年龄段定位“知天命”,是孔子对人生的感悟。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人活到五十岁应该是较高的年龄段了,是很成熟,能“知天命”年龄段了。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知,是知道,知晓;天,是自然,规律;命,人生,命运。

“五十而知天命”解释:人到了五十岁这个年龄段,应该知道自然规律,人生与社会的定律。换言之:人到了五十岁知道自己的人生不易,生活在大自然,社会规律之中,自己的命运也是有定律的,这都是五十岁所感所悟的经验之谈。

这是孔子对人到五十岁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五十岁要“知天命”, 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这些经验之谈,孔子扩展到六十岁,七十岁。六十岁要“耳顺”,不听谗言和闲言碎语,一切顺其自然;七十岁要“从心所欲”,要知足常乐;坚决“不逾矩”,就是人生是要有“规矩”的,而这个“规矩”是不可逾越的。

“知天命”,虽然是孔子那个年代提出的,人生环境不一样,寿命也不如我们现在的人寿命长,但是,“知天命”这个道理含义深,有现实意义,与我们当今的人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理解,掌控好这一经典教诲。人,到了五十岁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凭借自己“知天命”的经验,来决定取舍,不能轻举妄动。宁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也不能有盲目主义的恶果。


言者青青


古人说而立之年,说的也就是三十而立,我们常说成家立业或者立业成家,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那么这里所说的“立”,并非只是立业的意思,而是人生的一种稳定的状态!那我们都是年轻过的,在年少时有太多的不稳定性,工作容易经常换,女朋友可能也不太稳定,种种原因导致了年轻时候的我们是相对浮躁的,而到三十岁时,绝大多数人都会走到一种稳定的状态,家庭稳定,工作稳定,感觉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有先见之明,就看我们现在,房贷、车贷、装修贷等各种贷款,你想不稳定你都不敢呀!

然后到了四十不惑,也就是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很多想不开的事,你想开了,很多放不下的事,你放下了,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少了。结合现在而言,房子你有了,车子你有了,各种贷款有也没剩多少了,你也相对知足了,唯一的努力呢,就是为儿女留点积蓄吧!所以,到这个年纪呢,心态就相对宽松了许多。当然这也是针对于大多数人。

到五十知天命的时候呢,对什么事情也就不是那么拼了,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拼搏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那结合到我们现在,五十岁,孩子们都结婚了,一辈子干的工作或者事业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了,也没有创业或者其他想法,余生的日子,也就想抱抱孙子孙女,然后快快乐乐度过余生,拼搏一生总得有休息的时间吧!所以,一辈子到这个时候基本已成定数,顾言五十知天命!

另外,还有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二明有信仰


这是一个关于儒家孔子“天命观”的问题,出处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五有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新所欲望,不逾矩。”从这样子一句原文可以看出,孔子是在讲述他人生各个阶段的生命状态,五十岁,是“知天命”。



何为“天命”?

这要从“天命”的起源讲起,笔者以为,“天命”最初是人对于“神”认识,这个“神”是自然、信仰、未来等等人呢不可抗拒的因素的综合体,如《国语》记载:“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和知焉?”就是一个较好的体现。但是,随着人的意识觉醒,在春秋时代,一种天命控制论的思想逐渐形成,《荀子》一书中就涉及国“人定盛天”的思想,在这种条件下,人,被天主宰的地位,转变为——人主宰自己,但是需要顺从天命为前提,人的比重大大增加。如《周书》言“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在某种程度上,“德”成为了“天命”的取代物,或者是充实了离实际较为远的“天命观”,成为一种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天命观”。

我们知道,孔子继承周礼,所以孔子的天命观,也是这种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

一、孔子的天命观的性质:

评价一个哲学的最快方式就是判断唯物还是唯心。《论语·八佾》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似乎没有肯定鬼神存在,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孔子无法证实鬼神不存在,所以某种程度上,是承认鬼神存在,所以偏唯心。《论语》又有言:“未能人事,焉能事鬼”,这里看出,肯定人事,也就是现实,直接否定了鬼神,

所以是偏唯物。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笔者总结为——在物质条件过差的条件,鬼神的认知是有限的,人存在现实社会中,当下,是更为急迫的,不可以说孔子否定了鬼神,孔子无法超脱时代。所以,孔子的“天命观”是人为核心的。有了人的社会,才有“德”的出现。

二、孔子天命观的内涵——乐知天命

在孔子看来,

虽然人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但是却调人要顺从天命,不可背叛。“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人又是主动的,这是在强调人事,“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有尧则之。”是说尧以圣人的能力,创造了一个社会,是人之力的体现。所以,人的主动性包含在天命之中,是孔子的天命观——天命和人事是统一的,子曰:天和言哉?四时之行,百物生焉,天和言哉!

人,将自己的意志去了解天,从而达到知天命,方能更好得去做人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