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实力权力非常大,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繁华万里


因为古代功名的“含金量”很足,举人和知县的地位差距也就隔一层窗户纸而已。



明、清两代科举取仕,哪怕只是最低一级的秀才,在乡下老家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古人常以“穷秀才”、“酸秀才”形容秀才,这只是一种调侃而已,不要当真。

因为在古代有功名的人中,普通老百姓只能接触到秀才这一级。功名高于秀才的人,普通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这就跟咱们现在瞧不起暴发户,但很少有瞧不起富豪榜上的大富豪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大家接触不到大富豪,便只能讥讽层次相对较低的暴发户。

但是瞧不起暴发户的人,95%都不如暴发户过得好。这是事实。

所以不要被“穷秀才”三个字误导了。事实上古代的秀才比95%的人日子过得都滋润。至少在明清两朝,只要考上秀才,就已经是国家认可的统治阶级的一员了。拥有免税、免徭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特权了。并且每次府里考核最高一级的廪膳生员,还可以享受到国家补助。

这还只是秀才,举人更厉害。



明、清两代的举人除了享受秀才可以享受的一切待遇外,还可以当官!

就拿明朝举例说,立国276年,一共才录取11万名举人,约合每年还不到400人,数量极其稀少。而当时全国的县、州、厅约1600多个。这就相当于说,有的县三年出不了一个举人。甚至于更严重的,有的县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

在当时,举人要补一个副县级官员还是十分轻松的。不少能力突出,成绩靠前,关系过硬的举人,可以直接获得县级官职。就算运气极差的,也能获得教渝一职,日后升任知县也是没有问题。

很多搞不清楚情况的人经常以讹传讹,说明清两朝的进士不一定能当官,要等缺额。事实上这种情况只在明朝初年才有,明朝中后期和整个清代,都没有这种情况。

就拿明朝山东济南府举例来说,除了历城和章丘这两个在当时是经济强县的知县是进士比举人多之外,其余诸县担任知县的人,都是举人比进士多。
清代的济南府也一样,举人任知县的比例要高于进士。(并且举人和进士任知县,待遇也是一样的,都是实授。而监生、贡生等功名出身的人则是试授,也就是先试用)

(清代统计)

所以实际上,在当时,只要考中了进士,保底就是县令。所谓进士下县,属于是基层历练性质,很快就会再升上去。而当时担任县令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举人。

因此从以上列举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清两朝举人担任知县,并不稀奇。

试想,县令如果只是举人功名,那么他跟同为举人功名的人在一起时,他有什么必要当举人的面摆谱呢?


即便说,县令是进士功名,那进士县令也没必要跟举人摆谱。因为举人有资格再考,谁知道举人日后再进考场,会不会高中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完成人生逆袭,成为县令的上司呢?


所以总的来说,在明清两代,县令遇见举人老爷,真没必要摆谱。

一来,当时的举人很稀罕,每个举人都有当官的希望。即便当不了县令,也可以当一个县教谕。既然大家同朝为官,都是同僚,又何必要摆谱呢?

二来,当时进士担任知县,比较稀少,并不是常态。担任知县的主力是举人、监生、附生之类的人。今天你补缺,担任县令,明天我也补缺,担任县令,其实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样的。

三来,举人都是未来的进士,谁知道眼前的举人日后会不会成大器?狗眼看人低,这是官场大忌讳。

另外,举人就算不出仕,也能享受朝廷发送的津贴,还可以荫庇他人免税免徭役,雍正改革前,举人大概可以免两百亩的地税,十几户人家的徭役,就算举人老爷待在在家什么也不干,把免税、免徭役的名额租赁出去,那也是个大财主。像这种身份的人,知县老爷巴结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还主动得罪他们呢。


Mer86


知县虽只有七品,但是作为地方官,在县里的权力还是很大的,虽说下面有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但是这两个职务都是空有虚名,县里的大小事务都是由知县来处理的,当地的乡绅地主都不敢得罪。


知县尽管可以说是一县之主,但是对于中了举的人,是会高看一眼的。

知县不敢得罪举人是因为:举人有做官的潜质。

  • 凡是选择参加科考之路的人都是有一些真才实学的,能中个秀才也不是个容易的事,中了举的人虽然不能做官,但是很有做官的潜质,很多地方知县都是走了科考之路中了进士之后做官的,所以他们都知道举人的潜质。古人都有”穷酸秀才“的说法,但是举人可不一定穷酸,有很多书香门第里的孩子自小就被培养,最后能中举的也有不少,凡是中了举的,只要稍加努力就能中了进士,再有些本来门第就不错的,入了仕途也是会有个好前程的。

知县不敢得罪举人是因为:历来的举人是有一些地位的。

  • 举人一词源于汉代,但是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举人都是郡国首相等举荐上去的,这些人既然能被举荐基本都是有权有势的。到了隋朝的时候,有了科举考试,唐宋两代设置有进士科,凡是被司贡部门举荐的人,都叫做举人,还有经过省内考试被荐到京中考试的人,也称作举人。隋、唐、宋的举人虽然不能作官,但是地位还是很不一样的,到了明清两朝,举人的地位明显上升,也有了做官的机会,如果某个地方缺官员,举人也有被任命做官的机会,当时人们称举人为“老爷”。

知县不敢得罪举人是因为:知县的圆滑处事大招。

  • 知县的官职虽然在朝中不值得一提,但也是在地方上也是有些威望的,对于科举之事也是熟知,更有长远的目光。在小地方上处理的事务多了,也多多少少有些圆滑世故,能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的好。举人都是当地考上去的,在当地家族根深蒂固,家族地位也是有一些的,而知县则可能是其他地方征调过来的,对当地的人不熟悉,要想被人接受自然要搞好关系,这样才方便行使职权。

  • 而且,就算举人没什么家世,但是他们的同窗很可能已经考中了进士做了官,有些知县要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也会害怕有些举人为了自己前途会检举告发,所以知县都会对当地的举人以礼相待,甚至深交,却从不敢得罪。

小姐姐讲史


以清朝为例,考中举人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而且还有更进一步考进士的机会。

七品知县,只要脑袋不进水,就不会轻易得罪举人。

大家还记得《范进中举》吗?范进中举后,还没有正式做官,张乡绅就主动前来拜望,送钱送房道贺,这位张乡绅就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仍对刚中举人的范进十分客气。

清朝官员出身以进士最优,一旦考中进士,就是光宗耀祖,前途无忧。

但清朝进士很难考,进士数量满足不了任官需要,而且大量举人考不中进士不能入仕做官,容易引发读书人对朝廷不满,于是清朝规定考中举人即可做官,主要有三种途径:

1、拣选

正常情况下,举人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会试三科不中,也就是连续考三次都考不上进士的举人可以选择到吏部注册,取得任国子监丞、知县、直隶州州同的资格,谓之“拣选”。

2、大挑

朝廷还会就“三科不中”的举人进行“大挑”,“大挑”每六年举行一次,面试之后定为一等、二等,一等可为知县,二等可为教谕、训导等。

3、截取

朝廷还规定,候选期满(远省一科,近省三科)的其他举人,吏部可以按照,向朝廷申请予以截取,被截取的举人可以做官,一等可为知县,二等可为直隶州州同、盐、库各大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情况,只表明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有资格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做上官,最主要的还要看官缺情况。如果没有职位空缺,就当不了官。特别是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关系或者不捐钱,很多举人五年、十年甚至终身都做不了官。

这样来看,举人还是有较大做官概率的。特别是素质优秀的举人,可能因为会试临场发挥不好,没能考中进士,但在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中表现优秀的,依然可以做知县。正因为如此,范进中举之后才会变得那么疯狂,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对他刮目相看,甚至刻意逢迎。

现任的七品知县,要么是进士出身,要么也是举人出身,辖区内的举人将来很有可能会入仕做官,跟他们平起平坐,甚至会可能超越他们,谁知道对方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当然不能轻易得罪。比如晚晴重臣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最后不也是位居督抚,封疆大吏?

即便一个落魄举人,没有能力做官,也是有出身的读书人,对现任知县而言,大家都是读书人,都曾十年寒窗,没必要鄙视对方,更没必要刻意得罪。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知县是个七品小官,很多人把它叫作芝麻官,这说明知县跟哪些一品二品大员比起来确实小得可怜。可实际上知县也是一方父母官,权力还是相当大的,没有人说得那么不堪,在地方上也是掌握生杀大权的人。地方上有个什么事,还是要知县来做主。

知县是掌握实权的官员,比起其它的虚衔那还是不同的,大家知道在明清时期千总是正六品,可在知县面前连个屁都不是,知县连抬眼看千总都不愿意看,还别说想在知县面前捞个座位,老老实实的站着跟坐着的知县说话,这实在让人感到奇怪,看来有时品级并不能说明问题。

但是作为父母官的知县对于举人却是毕恭毕敬,对举人礼貌有加,举人是没有品级的,也不是正式官员,为何知县会如此呢?举人不是正式的官员,但举人是贮备官员,他随时有入仕的可能,每个县里举人的数量是屈指可数的,学子中了举人,作为父母官的知县都会亲自登门道贺,并看看举人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既然知县如此,举人也是礼尚往来,关系一般都处理得比较融洽。

知县是一个县的最高长官,真正的一把手,虽然在明清朝,知县都配有副手县丞(八品)和主簿(九品),但他们都是要看知县脸色行事,没有什么权力,知县相当于党政军的一把手。地痞流氓乡绅豪强一般还是不敢去惹知县的,知县老爷发了脾气,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自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一直被延续到明清时期,读书人的出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学子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头衔,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去做官了。如果职位太多,进士太少,朝廷也会从举人中挑选官员来补缺,所以千万别不把举人不当官。中了举人就有人称‘’老爷”了,那也是个人物,因此考了无数年的范进中举后,兴奋得疯了。

官场的规矩和潜规则知县是很熟悉的,他们也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举人友善,是为自己以后着想,说不定那个举人在中进士后,飞黄腾达,今后有可能是自己的上司。再说举人的同学很多,根系四通八达,结下梁子可不好,万一那天使阴的,日子就不好过啦。善待举人就是善待自己,举人见知县,知县会安排座位给举人,这个待遇比六品千总高很多。

因此我个人认为知县没有必要得罪举人,而且还可以与举人结交成朋友,不是有句话叫‘’官官相护‘’嘛,多个朋友也多条路啊,本来举人数量就少,能中举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有一定的才华,同时举人也是当地的骄傲。知县善待举人,还能体现知县是识才之人,这样也可以给他带来好的口碑。

总之!知县不轻易去得罪举人,还是为自身考虑,因为每个人的关系网不同,万一举人有个大靠山,后果就很严重。






史道驿站x


作为古代一个县城的最高长官,县令自然是坐镇一方,县令虽然为七品官员,但是,他们在我国历朝历代,地位和权力甚至要比正六品的很多官员都要大,特别是那些六品的武官们,在县令面前甚至连地位都没有。

既然县令的地位不小,那么为什么他们就不敢轻易得罪举人呢?要知道那些举人们可是连官位品阶都没有。

相信很多人在电视剧中都看到过这样的一幕:当这个县城中有人考中了举人,不用等举人亲自去县衙,县令就已经亲自到举人的家中采访了。

如果不是什么性质特别恶劣的问题,出现在举人身上的问题,一般县令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么,举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我们先来看看县令的具体权力。如果将县令放在朝中大员们面前的话,他们的身份简直卑微到了极点。

但是在这个县令掌管的县城中,县令的权力无疑是最大的,即使是那些乡绅豪强都不敢轻易得罪县令,俗话说“破家的知县,灭门的府尹。”

在自己掌管的的一亩三分地上,县令还真的从来没有害怕过谁,这也是自古以来的常理。

不过,放在举人身上就不同了,虽然县令没必要害怕举人,但是,在很多事情上面县令也要给举人面子,根本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上面了。

自从科举制度开始实施之后,按照科举制的传统,古代的那些穷苦读书人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一系列头衔。

如果能够考中进士的话,毫无疑问他这个人已经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不久后他将走马上任。

不过,每次考取科举,能够考中进士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会考中举人和秀才。

相比进士,举人们则是获得了“准做官”的资格,一旦朝中的进士不足以弥补官位的需求之时,朝廷就会把目光转移到这些举人们身上。

即便是考中举人之后没有做官,这些人仍旧是朝廷没有遗忘的对象,说不定未来那一天这个举人就突然得到了朝廷的征召。

对于那些县令们来说,只要问题的性质不恶劣,也不严重,他们同举人之间的关系会搞得非常融洽。

在老百姓们心中,县令被称之为“县令老爷”,而考中举人的人同样也被称为“举人老爷”,说不定过不了几年,那些举人就同现在的县令成为了“同僚”,甚至他们要比县令更具有升官的潜质。

所以说,知县不会得罪举人,除非举人欺人太甚,县令才会处置他。

其实,古代虽然每个县都有一群秀才,但举人的数量非常少,一个县城中出现五位左右举人就已经很多了,甚至有些县城连一位举人都没有。

如果轮到这个县城新老县令交替的时候,新县令一般会从过去的老县令手中把这个县城中的举人等一些重要人物搞清楚,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因为这些地方人才辈出,这也让那些县令们会更加小心了。


夏目历史君


七品知县,一县最高长官,不会轻易得罪举人,其原因就是举人有功名在身,朝廷已登案造册,既可以下届科举中进士直接做官,也可以通过拣选、大挑等政策进入官场,再不济入哪个官老爷府上成为师爷,也能飞黄腾达,等于说举人的仕途已清晰,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知县何必去树立个敌人呢。

清代举人四方牌。

古代科举,只要考中了秀才,就有了身份,不但可以免些赋税,还能在私塾当个教书先生,虽不能富裕,也能养活一家人,见了知县大人,拱手即可,不用下跪;如果进一步考中了举人,那就是一只脚迈入了官场,有很多出仕的机会,对于做官来说,举人和进士区别在于,中了进士就可直接做官,举人要等着朝廷来挑选。

晚清名臣左宗棠,就是以举人身份入仕。

何为拣选、大挑,据陈康祺《郎潜纪闻》描述“举人大挑始于乾隆,吏部新议选法,一等用知县者,又借补府经历,直隶州州同,州判、属州州同、州判,县丞,盐大使,藩库大使,凡九班;二等以学正、教谕用,借补训导,凡三班;时谓之九流三教”。

广东恩平歇马村,明清两朝共培育400多名举人,被称为“举人村”。

《闲谈笔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意思是乾隆开始,考中举人的士子,可通过吏部选拔做官,一般会看文艺、相貌,选中者,上至知县,最小也是个八品教谕。当然更多的举人所衷心向往的,还是第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才是最终目的,有些举人屡试不中,又不被朝廷选中,会进到县府、知府成为一名幕友,也称为师爷,获得名声与地位。


图文绘历史


知县坐镇一方,比在京师逍遥多了,却也不敢轻易得罪举人,何也?

在当时,举人是最基础的士大夫集团成员,享有不纳税不徭役的特权,中举后就是“老爷”,是体制内的人了,如范进中举后那些破落户前来投身为仆,就是为了图免除赋税。与地主老财、土豪乡绅相比,举人优势还是很大的。

其一,凡是考中举人的,都是有一定诗书功底的,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十里八乡也出不了几个。作为一支潜力股,举人说不定哪一天就飞黄腾达了,知县又何苦去招惹呢。

其二,按照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可以从举人当中进行选拔。说不定哪天公文到了,举人就和知县成同事了。都是天子门生,谁惹谁呢。比如清朝左宗棠就是以举人身份而后出将入相的。

其三、举人如果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身份等级立刻不同。当时上学的年龄参差不齐,考不住还可以“复读”,既然能中举人,他的同学肯定少不了,有强大的人脉,拉拢还来不及呢。

举人相当于公务员考试合格,已经是正式的“后备干部”,是以知县犯不着招惹举人,封建社会都是官官相卫的。

齐风雅


古代知县虽说俗称“七品芝麻官”,可是这官权力还真是不小,清朝时期全中国一共才1000多个知县,作为地方父母官,知县的选拔一直以来都是封建王朝的重中之重,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皇权不下县”,意思就是说到了县这一层的行政机构管理工作全靠知县了,而古代的知县权力非常大,不仅仅作为一方行政长官,他除了负责替国家征税、征徭役之外还负责这一县的刑事诉讼、治安管理、百姓教化等各种繁琐的工作,他掌握着这一县所有人的生杀大权,所以说,古代的七品知县那是相当的有实力。

如题,知县权力这么大,可却不敢得罪举人,这是为什么呢?

在古代封建社会,有功名的人非常受尊重,那么功名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科举获得身份的人,功名最低一级的是秀才,其次便是举人,最厉害便是进士,当然还有什么童生,贡生等等之类很多的叫法,也有不需要通过科举获得低级功名的知识分子,比如国子监学习过之类的监生等等.....

封建社会最注重的土地,是农业发展,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土地的赋税和粮食的征收,“人头税”那是税务工作的重点,而且什么徭役,各种苛捐杂税都是要由老百姓承担的,但是有一种人是不需要承担任何赋税的,那就是有功名的人,哪怕是最低一级的秀才,也不需要缴纳各种赋税,更不用服徭役,并且秀才还有着充分的人权,就是“见官不拜”,为什么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呢?这就是硬道理,只要有了功名,稍微有点脑筋的都会过的不错,最次还能做个教书先生,收入也是在中等往上的。

既然秀才都有特权,那么举人就更有特权了,秀才虽然拥有一系列生活上的特殊待遇,但是秀才有一个硬伤,那便是不能“入仕”,没有做官的资格,但是举人就不一样了,举人的地位在秀才的基础上更高了很多,其中显著的特点就是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因为这也跟科举考试的制度有关系,要想考进士就必须要先中举人,而历朝历代并不是年年都有考进士的考试,通常频繁一点的也都是三到五年而已,甚至有时候十年也不考一回,中进士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举人作为秀才和进士的中间地带,地位就极其重要了。

举人可以不用再通过考试直接做官,举人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人才储备,比如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还有清末的名臣民族英雄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但是举人直接做官的概率还是很低的,那么就算举人没有被选官也没关系,举人会生活的非常好,举人就是构成“士大夫阶层”最基础的成员,前文说了秀才可以“见官不拜”,但是仅仅是不拜而已,秀才和知县的差别还是上下级的关系,秀才见知县要自称学生才行,而举人就不一样了,举人和知县是平起平坐的关系,甚至可以称兄道弟。

举人的出路有好几种,第一、继续考进士,当更大的官。第二、被委任有品级的官员,多为8品、9品之类的县一级小官,极其幸运的也会被委任知县。第三、做高级官员的幕僚,拿年俸。第四、中举之后,很多地主老财和普通有田亩的百姓,做生意的小商贩都会主动找到举人,要求把自己的产业挂靠在其名下,这样就可以免赋税,而作为回报,通常都会按规矩孝敬举人。第五、国家每年会给举人补贴。所以举人有这么多好处,难怪“范进中举”之后会表现的那么癫狂......

小结:

举人的身份特殊,是“士大夫”阶层的一员,而且具备做官的资格,所以知县没必要得罪他,都是同僚,或者将来会是同僚,而且中举人后基本上都有钱有势,知县又不傻,何必得罪这些士绅们呢?



鸿涵先生


首先,我们聊一下知县的权力。在明清时期的历史上,每个县都拥有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但是县丞和主簿基本上就是空架子,因为知县负责全县的所有事务,属于当之无愧的一把手。由于没有实际权力,县丞和主簿也被称为摇头老爷。至于知县的师爷,甚至被称为四老爷。在吏部的眼里,七品知县仅仅是一个符号。对于六部九卿和内阁大学士来说,七品知县连见自己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在一个县里,知县拥有绝对的权力,即使是那些乡绅豪强都不敢轻易得罪知县。因为一旦知县发狠,那后果不堪设想,俗话说“破家的知县,灭门的府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知县还没有怕过谁。不过,知县需要略微给举人一点面子,否则情况很尴尬。

那么为什么他们就不敢轻易得罪举人呢?要知道那些举人们可是连官位品阶都没有。

相信很多人在电视剧中都看到过这样的一幕:当这个县城中有人考中了举人,不用等举人亲自去县衙,县令就已经亲自到举人的家中采访了。

这和“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是一样的道理。举人虽然没有被授予什么样的官职,但是已经是一个“老爷”了,而且谁也不能保证日后举人是否会更上一层楼,这举人完全就是个潜力股。日后能有多大的光彩,谁也料不准。

一般来说举人在当地民间都是具有较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县令要管理好一个地方,有时候也得靠当地的士绅大户,所以县令不敢轻易得罪举人应当也有依靠举人的社会影响力来协助治理辖区的考虑。

明清两朝的举人是乡试录取者,这‘乡试’可不是县乡举办的考试,而是省考,三年一次,在秋季,又称‘秋闱’。那时的考试分三个级别,省考为乡试,国考为会试,皇帝亲点为殿试,即状元的诞生。

按照当时的传统,读书人需要参加科举制度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头衔。只有考中进士,就肯定能够获得官职。在进士数量不够的时候,吏部会从举人中进行挑选。换句话说,举人也拥有做官的资格。在民间一直有“穷酸秀才”的说法,但是举人都不穷。

如果说知县为非作歹得罪了举人,将来举人成为朝廷官员的时候,就会被举人查办,而且举人会十分清楚知县做过的事情。这么一看,举人的优势真的是太多。无论从哪一方面,知县都是不敢得罪举人的。


徽公子


没必要也得罪不起,先看古代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进阶路线吧:初入学的童生经过院试府试——秀才,通过乡试——举人,通过会试——贡生,殿试——进士。

我们知道在古代读书人是非常少的,打个简单的彼方,解放前,我们能遇到的初小水平就是文化人了。放在封建时代,穷苦人能都市的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够有身份的读书人在古代简直是宝贝。鲁迅小说里,孔乙己一年到头穿着一件发白的长衫,这身衣服对于孔乙己来说就是最大的慰藉,是他身份的象征。虽然在民国时代备受讽刺,但是在明清两代,能够成为秀才是要享受很多优惠待遇的,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之高。就连最第一层级的秀才已经跻身于公务员系列,拥有免税、免徭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特权,这是一个普通百姓所享受不到的。

再说举人,《范进中举》里面,范进中举后发疯,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被老丈人打了一个巴掌才恢复。而胡屠夫在打了范进一个巴掌之后,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帖着。

这一段描写固然十分夸张,但是依然说明举人这一级别的等阶更高。而实际上,举人已经接近知县这个等级,并具备了晋级的所有资格。在明清时代,举人可以直接任命为知县的。就像在现在这个时代,至少能够当个副县长,如果运气+实力好一些,当个县长、县委书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更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举人还可以再考,再升级,以至于超越县令。

所以从上面来看,县令其实和举人在一个等级上,举人有当县令的资格,并且还有超越县令的机会,所以从这角度上看,一个县令实在没有必要给举人叫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