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故事之"刑不上大夫":汉武帝时期高官常常自杀谢罪的主要原因

汉朝故事之

汉武帝时期高官自杀谢罪的事例非常多!

如果我们仔细翻阅《史记》和《汉书》对汉武帝时期高官生平的记载,就不难发现一个比较异常的情况。即汉武帝时期的高官自杀谢罪的事例非常多,远远超过以前或以后的历代汉家皇帝。

例如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丞相李蔡因为私自侵占了汉景帝陵园前的空地而被廷尉问罪,听闻消息的李蔡当即决定自杀谢罪。史载:"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阳陵神道之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这段话的意思是:"李蔡在担任丞相期间侵占了汉景帝陵园的神道,应该被下狱治罪。李蔡当即自杀,不愿遭受牢狱之灾,其封国也被废除(李蔡时为乐安侯,拥有乐安侯国)。"

汉朝故事之

汉武帝元狩五年,丞相李蔡因为侵占汉景帝陵园的空地而自杀谢罪!

再例如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丞相府的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因为与御史大夫张汤素有仇怨而联合污蔑张汤。性情刚烈的张汤选择自杀明志,临终遗言三长史陷害他。史载:"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汤于是写信谢罪道:'我张汤没有尺寸的功劳,当年以刀笔吏的身份起家,幸蒙陛下赏识才得以位列三公,实在没有任何可以开脱罪责的地方啊。然而阴谋陷害我张汤的人,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啊!'最终张汤自杀身亡。"

汉朝故事之

汉武帝元狩六年,御史大夫张汤因为遭遇诬陷而自杀明志!

再例如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故意诬陷张汤的事情败露后,恼羞成怒的汉武帝当即下令直接处死了朱买臣三人。而朱买臣三人的直属长官、丞相庄青翟也同时选择自杀谢罪了。史载:"上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武帝于是尽数诛杀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个丞相府长史。而丞相庄青翟也自杀谢罪了。"

汉朝故事之

汉武帝元狩六年,丞相庄青翟因为朱买臣事件而自杀谢罪!

再例如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故意以酎金成色不足的理由大肆废除诸侯王的爵位,此即"酎金夺爵"事件。而当时担任丞相职务的赵周也被扣上了"知情不报"的罪名。汉武帝将其逮捕下狱之后,赵周也在牢中选择自杀谢罪了。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的高官在面对牢狱之灾时,大多会选择自杀谢罪呢?为什么这些高官大多不愿意接受廷尉的审讯呢?这其中有哪些少有人知的原因吗?这一切的问题或许都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

汉朝故事之

为什么汉武帝时期的高官在面对牢狱之灾时,大多会选择自杀谢罪呢?

事实上,汉武帝时期的高官在面对牢狱之灾时,之所以大多会选择自杀谢罪,这除了他们十分畏惧汉武帝强势暴戾的性格外,还源于当时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的"刑不上大夫"理念。

所谓"刑不上大夫"的理念,并不是指最高统治者要对大夫等贵族们网开一面、既往不咎,也不是指最高统治者不能对大夫等贵族们施加刑罚。而是指最高统治者对犯了错误的贵族们,要体面地处死他们,尽量不要对他们施加髡发、黥面、劓鼻、刖膝等肉刑。

汉朝故事之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实际含义!

一、西汉王朝"刑不上大夫"理念源于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所做的一份奏章

汉文帝时期的著名儒生贾谊十分不赞成西汉早期帝王动辄折辱朝廷重臣的种种行为。例如汉高祖刘邦杀害梁王彭越后,还将其醢为肉酱,传阅四方诸侯;再例如汉文帝当年为了打压周勃的嚣张气焰,还特意将其逮捕入狱。

其实,汉初帝王动辄折辱大臣的行为不仅没有起到震慑群臣的作用,反而还起了很多负面效果。例如淮南王英布看到梁王彭越惨死后,顿时大惊失色并深感兔死狐悲,最终走向了举兵反叛的道路;再例如赵王张敖的丞相贯高等人因为刘邦对赵王无礼辱骂而深感受辱,为此贯高等人不惜舍身犯险,准备刺杀刘邦。

汉朝故事之

汉高祖刘邦喜欢动辄折辱大臣,这起了很多负面效果!

除此以外,汉初帝王动辄折辱大臣的做法也与儒家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理念背道而驰,作为儒生的贾谊深感此举实在不妥,为此贾谊就专门给汉文帝写一份奏章来讨论此事。

贾谊在奏章中情真意切地说道:"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汉朝故事之

贾谊认为汉初帝王动辄折辱大臣的做法与儒家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理念背道而驰!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主要用礼义廉耻来治理君子,所以君主可以赐死大臣却不应该随意折辱大臣。于是黥面(脸上刺字)、劓鼻(割掉鼻子)的罪行都不应该施加在大夫身上,这是因为他们离君主往往不远啊……

君主的宠臣即使犯了错,戮尸的刑罚也不应该施加在他们身上(在秦汉时期,杀与戮往往有着明显区别,"杀"只是取其性命,而"戮"则意味着还要将其尸体示众,类似于后世的"曝尸"),这样做也是为了尊敬君主。这为了使君主提前避开对他不尊敬的事情,而用礼节来激励大臣保持节操啊!"

汉朝故事之

贾谊认为君主要用礼义廉耻来治理君子,不可随意折辱大臣!

二、儒生贾谊坚决反对帝王随意折辱大臣的做法,认为此举有损君臣之礼

儒生贾谊认为如若帝王随意折辱大臣,那么此举不仅将会严重挫伤朝廷的颜面,而且此举也会在普通百姓之间造成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

史载贾谊在奏章中说道:"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

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庞,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汉朝故事之

贾谊认为不应该随意折辱大臣,这只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段话的意思是:"曾经处在尊贵荣宠地位的人,天子常常也对他以礼相待,官吏民众更是会敬重畏惧他们。如今那些人犯了错后,皇帝可以下令废黜其爵位;也可以罢免其官职;也可以赐死他本人;甚至也可以灭了他的家族。

但是把他捆绑起来,牵着押送给司寇(主管刑徒的官吏),编在徒官的管控之下(管理刑徒的官吏),让司寇小吏随意咒骂和鞭打他,

这种场景恐怕不应该让普通百姓看到吧!(因为这样一来)卑贱的人得知尊贵的人一旦有了过错,那么我就可以这样对待他了(指随意咒骂鞭打),这肯定不是教导天下百姓的办法,也不符合尊尊贵贵的教化。

天子曾经敬重过的人,民众曾经尊崇过的人,让他死了就死了,怎么能让卑贱的人如此随意地折磨侮辱他呢!"

汉朝故事之

贾谊认为朝廷重臣不能让卑贱的人随意折磨侮辱!

除此以外,贾谊还强调如若君王随意折辱大臣,那么还会使得朝廷重臣皆无礼义廉耻之心,而个个变得厚颜无耻、唯利是图。

史载贾谊在奏章中说道:"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亡耻,斜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

主上有败,则因而挻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

汉朝故事之

贾谊认为随意折辱大臣,往往会使得大臣们变得厚颜无耻、唯利是图!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君主对待他的大臣如同对待犬马一般,那么大臣们就甘愿做犬马了;如果君主对待大臣如同对待犯人一般,那么他们就甘愿做犯人了。(如果大臣甘愿做犬马和犯人后,他们就会变得)顽固愚笨且毫无廉耻之心,(他们就会变得)不洁身自爱而只愿意苟且偷生了。

这样一来,大臣们就会见到好处,就积极争夺了。见到君主有所衰败后,就想乘机篡权了;遇到君主陷入困难后,就只顾自己苟且偷生了。这样一来,对主公有什么好处呢?大臣众多,而君主只有一人,君主不得不将各种权力下放给群臣。如果大臣们全都顽固无耻;全都胡作非为,那么君主就会深受其害了。所以古人说:"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这样做就是为了勉励大臣恪守礼节啊!"

汉朝故事之

贾谊认为帝王如若随意折辱大臣,往往大臣也会随意侵害君主!

很显然,贾谊作为一代儒生,他希望汉文帝能够以儒家礼仪来约束群臣,而不仅仅依靠法家的严刑峻法来震慑群臣。为此,贾谊还在奏章中提出了针对高官、贵族的处罚方案。

史载贾谊在奏章中说道:"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盭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这段话的意思是:"犯有中等罪行的官吏或贵族,他们听到治罪诏令后就应该主动认罪,而不应该等到皇帝派人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犯有大罪的官吏或贵族,他们听到治罪诏令后就应该向北跪拜认罪,然后跪着自杀谢罪,而不应该等到皇帝派人揪住他的头发往下按把他处死。皇帝以礼节对待大臣,那么群臣也就会洁身自爱了;皇帝以廉耻对待大臣,所以群臣就会注重节操和德行了。"

汉朝故事之

贾谊希望君主能以儒家礼仪来约束群臣,而不是依靠法家的严刑峻法来震慑群臣!

三、“刑不上大夫”理念逐渐成为西汉王朝的官场潜规则

贾谊的这份奏章一经提出,就迅速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同时,贾谊"刑不上大夫"的建议还在汉文帝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其典型事例就是汉文帝以此理念迫使其舅父薄昭自杀谢罪了。

轵侯薄昭乃汉文帝生母薄太后的亲弟弟,当年曾在汉文帝继承帝位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昔日周勃、陈平等人平定诸吕之乱后,便盛情邀请汉文帝进京继承皇位,然而代国许多大臣都认为这是周勃、陈平等人的请君入瓮之计,力劝汉文帝不可贸然进京。

汉朝故事之

周勃、陈平等人邀请代王刘恒入京继承皇位时,代国许多大臣都劝告刘恒不可贸然进京!

犹疑不决的汉文帝便派遣舅父薄昭先去京城长安以打探虚实。在当时情况未明、生死未卜的时候,薄昭此举无异于是在为汉文帝冒险趟雷。

汉文帝继位初期,薄昭作为外戚也一直深受宠信,备受重用。然而薄昭却也因此变得日益骄奢淫逸,屡屡为非作歹,到了后来甚至还发展到胆敢擅杀皇帝使者的地步。史载:"将军薄昭杀汉使者。"

汉朝故事之

薄昭因为汉文帝的宠信而变得骄奢淫逸、常常为非作歹!

面对薄昭这等行径,汉文帝已经对舅父薄昭忍无可忍了。但是感念于薄昭昔日的功劳和薄太后之弟的身份而没有直接下令处死薄昭。为此,汉文帝便决定采取贾谊的"刑不上大夫理念"和"寓意赐死"的方式来处决薄昭,其具体做法就是派遣使者带着毒药去责备薄昭的不法之举。

然而薄昭虽然领会到了汉文帝的杀意,但却不愿意老老实实地自杀谢罪,为此汉文帝又派遣大臣们穿着丧服去薄府哭丧。汉文帝"赐死"的意图如此明显后,薄昭再也无法拒不执行了,最终薄昭选择了自杀谢罪。

汉朝故事之

汉文帝执意要“赐死”薄昭,薄昭只能选择自杀谢罪!

结语

轵侯薄昭"自杀谢罪"和汉文帝"寓意赐死"事件是西汉王朝较重大的政治事件,对西汉帝王和西汉群臣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这一事例基本成为了西汉王朝的官场潜规则,成为了西汉帝王赐死大臣的默认手段。史载"是后大臣皆自杀,不受刑。"

这一赐死方式在暴躁强势的汉武帝时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实施,强横暴戾的汉武帝每次想要赐死高官时,大致都会采取这种方式。而汉武帝时期的高官一方面慑于汉武帝的暴戾个性,另一方面也对这种"刑不上大夫"的理念越来越认可了。

也就是说,汉武帝时期的高官在面对汉武帝的治罪和牢狱之灾时,往往会甘愿自杀谢罪。毕竟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自己"体面地逝世",另一方面也能够保全家人、保全宗族不至于被株连啊。

参考文献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点校本。

(东汉)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