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还会有平城之败吗?

空间设计9


平城之战中,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故也称“白登之围”。汉初天下平定后,汉高祖刘邦认为韩王信(此“韩信”为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非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史书为作区分,故称其为“韩王信”。)雄壮勇武,而且他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便将其封地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以防备抵抗匈奴。

可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韩信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汉朝派人带兵前往援救,但怀疑韩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汉朝之心,派人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被杀,于是就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起兵造反,把国都马邑拿出投降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王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

为了稳定政权,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上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的叛乱。自开战以来,汉军进展顺利,多次击败叛军和匈奴的军队,由于汉军节节胜利,刘邦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认为匈奴的军队也不过如此,完全不能与汉军相匹敌,而这时冒顿单于避其锋芒,同时为了击败汉军,便把精锐的士兵、骠肥的牛羊藏了起来,只留下一些残兵败卒来迷惑汉军。

刘邦果真中计,不仅拘禁了劝言的刘敬,还亲率汉军精锐部队作为前锋,迅速向撤退中的匈奴军队逼近,准备一举击溃匈奴。但在白登山遭到埋伏,冒顿单于指挥40万匈奴大军截住汉军步兵,并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刘邦组织汉军几次突围失败,只得采用陈平之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如果这次出征是派韩信去打匈奴,平城还会败吗?

答案是否定的,韩信作为汉初的顶级将领之一,领军才能肯定比刘邦要更胜一筹,他肯定会看出匈奴是在故意示弱,甚至可能会将计就计,通过内外夹击来打败匈奴。表面上白登之围是汉军陷入不利,但只是因为刘邦带的军队不够,剩下的大军正源源不断赶来驰援,最后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另外虽然刘邦和大军被困了七天七夜,但汉军的勇猛是冒顿单于没有预料到的,在粮草不足,气候寒冷,“会天寒,士卒堕手指者十之二三”等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下,汉军一次次顶住了匈奴大军的进攻,局势显然对匈奴不利。

汉军主力在得知皇帝被围困于白登山的消息后,也在日夜兼程赶来救援。虽然匈奴出动大军阻挡陆续前来驰援的汉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赶到战场的汉军越来越多,匈奴人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汉军主力全部赶到,匈奴人原本计划的围歼战,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两面夹击的反包围战,而且汉军主力中不乏樊哙、周勃等开国大将,到时候别说生擒刘邦,恐怕冒顿单于自己都将身处险境。表面上是冒顿单于听从阏氏的建议放了刘邦,但他也害怕汉家皇帝刘邦意识到局势的变化,因此主动接受求和。

如果在白登城里的是韩信,他很可能会抓住战机,利用白登之围,来个里应外合,不但可以打击匈奴的锐气,甚至有机会一举击败匈奴,一劳永逸,就好比当年的“背水一战”。当然,这种做法及其危险,国可少一名良将,却不可一日无君,刘邦作为一国之君,选择和解,也是比较符合的做法。所以,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可能不会有平城之败。


邓海春


个人觉得不会,我们将当时讨伐匈奴的统帅刘邦换为韩信,率领三十二万兵马去迎击匈奴的四十万兵马(其中部分兵马为韩王信统领),尽管在两军的兵马数量上,汉军不及匈奴军队,可是,有时候,一个好的将领胜过千军万马。

白登之围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刘邦在节节胜利之后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麻痹,认为自己率领的汉军多么的厉害,将匈奴人打的溃不成军,其实当时这也是匈奴人的一种战略。



当时匈奴的冒顿将其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而刘邦也派出了刘敬去打探情况,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当时刘邦已然被之前的节节胜利冲昏了头脑,就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然后他不听阻劝的率领军队进入了白登山,跳入了匈奴人之前挖好了的坑,这便造成了白登之围。



如果将此时的刘邦换为韩信,我认为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战斗经验的军事家,韩信深知骄兵必败的道理,并且韩信对于埋伏具有超强的敏感度,所以他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被围困的危局。


妙龄老翁谈历史


平城白登山之围,是刘邦生平遇到最重大的挫折之一,被冒顿的匈奴军围了七天七夜,险些丢了老命。平城之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题主问,如果派韩信去,会有白登之围吗?以韩信用兵的韬略而言,上当受骗而中敌军埋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那么刘邦为什么会上当呢?

第一,平城之战的历史背景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率领匈奴大军越过边界,进攻大汉北疆,韩王信举旗投降。冒顿单于乘胜扩大战果,越过句注山,围攻太原,进逼晋阳。面对匈奴人疯狂的进,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

身经百战的汉军战斗力很强,周勃、夏侯婴、灌婴各率一军,对晋阳展开猛攻,匈奴骑兵遭到重创后,向北退却。灌婴指挥燕、赵、齐、梁、楚等封国的车骑部队,对匈奴军队穷追猛打。正当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时,严寒不期而至,造成汉军大量非战斗伤亡。

继续进军呢,还是撤军?这是摆在刘邦面前的问题。

这时,刘邦得到一个情报:匈奴冒顿单于藏身于代谷,而代谷守备极为空虚。

第二,刘邦派十批间谍侦察敌情

如果能突袭代谷,俘虏冒顿单于,便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大汉帝国的北方边患。不过,刘邦久经沙场,老成持重,为了印证情报的准确性,他连续派遣十批间谍潜入到代谷附近,侦察敌情。

对于冒顿单于这个对手,刘邦确实不了解。冒顿单于绝非泛泛之辈,他有过人军事天赋。冒顿既有项羽之勇,又有韩信之谋。为了迷惑汉军,引诱刘邦上钩,冒顿将计就计,把匈奴的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而把老弱病残置于军中。

刘邦派出的十批侦察人员陆续返回,得出了一致的判断:匈奴在代谷的大本营中,没有精锐部队,不堪一击,汉军全力出击,必然可以活捉冒顿单于,迫使匈奴投降。刘邦对这个判断充满狐疑。刘邦决定派出非常能干的娄敬潜入代谷,作最后一次侦察。

第三,娄敬看穿匈奴人的伎俩

娄敬深入代谷,经过缜密的观察,他断定匈奴故意隐藏着了精锐部队,而以老弱残兵充斥阵营,其中必有诈。娄敬迅速南返,要把这个重要判断汇报皇帝,行至半途时,他却吃惊地发现,汉军已经倾巢而出了。

刘邦在关键时刻犯了一大错误,他没等到娄敬的回报,就下令兵分两路:由周勃、樊哙率领一路人马,进击硰石以北,寻歼被击溃的匈奴残部;自己则统领夏侯婴与灌婴的部队,即刻北进,直扑匈奴的大本营代谷。

这时,从代谷返回的娄敬正好迎上刘邦的军队。娄敬紧急晋见刘邦,分析说:冒顿弑父自立,灭东胡,破月氏,吞并楼烦与白羊,占河南之地,围马邑,降韩王信,可谓一代枭雄。然而冒顿的营地只有老弱残兵,不合常理,很明显是示弱以引诱汉军攻击。

娄敬最后得出结论,匈奴有诈,不可出击。

这时的刘邦,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可能是酒喝多了。反正他信心满满的,非但听不进娄敬的分析,以为妖言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把娄敬抓起来关了。

第四,不听娄敬言,吃亏在眼前

其实刘邦对于匈奴兵力的虚实,一直是有怀疑的,要不怎么会连续派出十批间谍侦察呢?在十批间谍都认为敌营守备很弱时,他又派娄敬去侦察。按理说,刘邦是个很谨慎的人,既然他派娄敬去侦察,为什么又不听他的分析呢?

对此,史书没有记载。我想最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冒顿单于虚张声势,派出几支奇兵,伪装成主力部队,出没在各地。刘邦这才会得出结论,认为匈奴的主力并不在代谷,而是分散在各个战场。

冒顿单于确实是个很厉害的人,因为连刘邦这么小心翼翼的人,都被他轻松骗过。刘邦把娄敬投入监狱后,率主力长驱直入,进抵距离代谷很近的平城。在平城附近,有一座山,名为白登山。白登山是一处制高点,刘邦的军队占领这座山后,就发现四周风尘起,马蹄声碎,埋伏在附近的匈奴人把白登山包围得水泄不通。

直到这时,刘邦才从梦中惊醒,后悔自己没有听娄敬的话。

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最后侥幸捡回一条命。但是白登山之战,对大汉帝国一次巨大的心理打击。此后数十年,大汉帝国不敢轻易对匈奴言兵,直到汉武大帝横空出世,才把汉匈对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君山话史


韩信应该可以打败匈奴!如果韩信没有被刘邦猜疑而还继续辅佐刘邦、或者说还是被刘邦重用、他还是能够打败匈奴的。



当然、韩信也要发挥自己不拘泥于固有形式、不食古不化而是因势利导的特质针对性布局。毕竟、匈奴是不同于以往步兵为主的农耕民族军队的,当然这样的骑兵部队对韩信来说也并不陌生、当世最杰出的骑兵将领项羽统帅的草原娄烦骑兵就是惨败在韩信手下的。

第一、匈奴的骑兵和其所使用的战术虽有优势,但还是不如后世蒙古骑兵以及他们的战术优势大。



不管是战术还是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和单于的号召力,匈奴比之后世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都是距离遥远的。

在西汉白登山之围的那个年代、位于北方草原的单于骑兵还是没有高桥马鞍和铁质马镫的早期原始骑兵,即便其骑术再好也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毕竟、即便那些士兵们技术高超能够在马上放箭,也是不如后世骑兵双脚套着铁制马镫稳坐在高桥马鞍上来得稳当。



再说、当年的匈奴士兵普遍装备的骨质箭头、甚至骨刀,战斗力比之汉军士兵的铁制兵器必将大打折扣。而且当年的单于部队的组织形式和原始的骑兵战术远远不如成吉思汗的部队严谨、其部队凝聚力更是失之千里。一群松散的裹挟而来的各怀心事的差异巨大的部族混合体,情绪上来则一哄而上、稍受挫折则一溃千里,战斗力可想而知。

反观蒙古骑兵、拥有了坚强的铁血首脑、有了一个共同的统一的民族意识,而一改以往松散的不知道为何而战的乌合之众!他们将自己草原部族独有的“曼古歹”战术用到极致、可说世界骑兵史上顶峰。


这个战术说她犹如东方不败的绣花针兵器一样,明知道他手上是什么可你就是没法应对,你纵然拥有重甲快马和利刃均没法对其起作用、往往总是是高射炮打蚊子,最后当你筋疲力尽之时他却给你致命一击……

第二、韩信的平生经历已经表面他是最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天才,他必然会因势利导的对待变化了的对手。

被很多人忽视的是、当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时、他其实还未有实战见识,他即便有很多异于常人的想法也应当是局限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但他一旦投靠到楚霸王项羽账下之后、在对当时最杰出的骑兵战术大家的现场近距离观察中、好学的韩信一定是如进入知识的大海、埋头苦学而受益匪浅,毕竟还是旁观者清。

既然韩信是踩着项羽这位巨人的肩膀上走过来的、相必他也是对于骑兵战术的优缺点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从全盘指挥对项羽垓下之围的战局逐步深入和进展、直至确定全面胜利的结果也可以看得出来、韩信对于如何战胜骑兵有他的一套独特方法。



这证明只要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骑兵也不是说不可战胜的。毕竟、前世“战国四大名将”李牧也曾经完胜过匈奴、韩信这样的兵书大家也应该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


德平CDP


倘若韩信不被害死,刘邦又何至于以帝王之尊亲自去犯险?

要知道,刘邦一生中,只要是他指挥的战争,好像几乎没有赢过。项羽被牵绊在齐国的时候,他组织了五十六万大军偷袭彭城,彭城不战而降。这么好的机会刘邦原本可以一鼓作气把项羽的老窝楚国一扫而空,彻底断掉项羽的后路的,结果他陶醉在彭城花天酒地,被项羽带领三万人就消灭了他五十六万大军,最后他连老婆、亲爹都顾不上带着十几个人逃命了。

就这点能耐,凭着情商与弯弯肠子混了个皇帝当,哪来的自信去征伐匈奴?那个时候的匈奴已经极为强大了,横扫整个大漠草原。刘邦自以为自己打下了整个大秦天下,就天下无敌了,结果被困白登山,还是通过贿赂女人,靠着女人的裙带关系才侥幸活命。从此龟缩咸阳,靠着汉家女儿们的身子和裙带去换取和平,无论匈奴如何欺辱,再也不敢吭气一声。

实际上倘若韩信不死,让他整军经武,应该是可以打赢哪一仗的。韩信天生的就是将才,不但会打仗,也会带兵,他曾经辛辛苦苦的招募并训练了一支优秀的军队,结果刘邦像一个泼皮似的不打招呼,私自闯入他的营帐,抢走他的兵符把兵给他调走了。临走时随便给他留了点人还给了他一个任务,去把齐国灭了。

韩信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招了一批士兵,而且真去把齐国灭了,还做了齐王,这就是韩信的军事天赋。无论他暗度陈仓打败章邯,还是垓下一战灭了项羽,都是云淡风轻、挥洒自如、指挥若定。

要说匈奴的骑兵厉害,项羽的远程奔袭、闪电袭击能力可也是当世无双,偏偏一遇到韩信就无处着力。因为韩信用兵,不重在对垒硬碰硬,而在于全面的谋划和算计。以匈奴人的骄横和粗狂,恐怕被围的就是匈奴而不是韩信了。

可惜了,一代天才,被政治算计至死,以至于让大汉蒙羞三代。


谢金澎


我只能说虽然韩信从来没有面对过纯骑兵的部队战斗。但韩信每打的一场战斗对手都是新鲜的,他也从来没有重复使用过以往的战术。说明韩信这个人在每一个战斗之前都认真的研究过对手和当时天时和地理,他总能在不同的对手之间找到适合于战胜对手的地理环境和战术手段。背水一战,那条河本来对一支进攻部队来说是不利的,但他还是把这条河充分的利用到了他的战术之中,使之把对自己不利的地理环境变成了对自己有利的地理环境。还有明修栈道暗渡阵仓,这都是对他的进攻战术是不利的地理环境,但他就能把对自己的不利应用的对自己有利。他不仅是一个战术大师,他还是一个战略大师。像这样的战争大师是不可能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战术的。这是他的天性使然,所以,如果是由韩信带兵攻击匈奴,他一样能够充分的利用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把对自己的不利而变为对自己的有利。他会充分的研究匈奴人的战争的特点,以找到他们的缺点并配合地理环境制定出战胜匈奴骑兵的有效的战术轻松的击败匈奴。


胸怀若谷73084494



梅里一了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其实,答案就在“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中。也就是说,统领千军万马,决胜两军阵前,是韩信的优势;任贤用能,使其各展所长,是刘邦的优势。

所以,刘邦以己之短,统领大军,对决战场,胜的希望自然就非常渺茫了,更别说是其初次面对匈奴骑兵进行大兵团作战了。能不大败已是万幸,这还要得益于汉军装备的精良、军士作战的勇猛、上下一心的团结。反之,如果由韩信这个军事专家,军神统兵,最基本的敌我优劣之势,还是分得非常清楚的。特别是韩信在楚汉争霸战期间的一场场智珠对决,一幕幕血性争锋,其汲取的作战经验是何其丰富,奈何之后再无展现之机。

因此,外行人做内行人的事,结果不言自明。

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战争经过,就不难发现刘邦既不知己,又不识敌,更不懂兵,这又如何能胜。而兵家则讲究的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一、不懂兵

公元前201年,匈奴大单于冒顿率领40万大军包围了汉朝边疆要塞马邑。守将韩王信在久等无援的情况下,开城降贼、叛国投敌。接着,匈奴大军长驱直入,铁骑踏破雁门关,直逼重镇太原。

战报传到西汉都城长安后,汉高祖刘邦闻信龙颜大怒。毅然于公元前200年冬,亲率32万大军进行征伐。一为征伐匈奴侵略大汉领地;二为平定韩王信叛乱。

开拔不久,大军便在铜鞮和韩王信的军队发生了遭遇战。面对实力极其悬殊的两军对决,韩王信的军队很快便被汉军剿灭,韩王信仅以身免。随后,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接连克复晋阳、离石等六城,之后又攻克了楼烦等漠北之地。

眼看汉军锋锐正盛、气势凶猛,单于冒顿思得一条诱敌深入之计,欲破汉军。这时,冒顿率领匈奴大军以老弱病残为诱饵,佯装兵败,并且连败数百里之地,让主力精兵躲开了汉军的侦骑。

由于连续不断的胜利,刘邦此时如同许多失败的枭雄一样,犯起了骄傲自大的毛病。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小小匈奴根本不配作对手。

就在这时,负责侦查匈奴敌情的大将刘敬前来报告,说匈奴故意示之以弱,必有精兵埋伏,当先行站稳脚跟,等待后续大军到来后,再行追击比较妥当。

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汉高祖刘邦不但不听其谏,反而大骂刘敬吃里扒外,长敌军士气,灭自家威风。并以动摇军心之罪,将刘敬囚禁于广武城内。

这和汉未枭雄袁绍囚禁田丰时的情景何其相似。

这样明显的诱敌之计,以韩信之能会冒进吗?显然不会,或许还会来个将计就计之类的计谋也说不定。

所以说,刘邦不懂兵。前期之所以能胜,主要依靠强大的军队实力进行碾压,并不需要太多的谋略。

二、不知己、不识敌

之后,刘邦余怒未消,命令大军迅速追击。大军接令,顶风冒雪,一步一脚向前迈进,先头部队最终来到了平城。

这时,单于冒顿眼见刘邦大军中计,心下大喜,立即命令匈奴主力大军前往平城东侧白登山一带设伏。

此刻,刘邦依然坚信兵贵神速的理念,不等后续大军跟进,便在先锋部队的护卫下,根据匈奴的“败退”线索,追到了白登山,一脚闯进了匈奴大军的包围圈。

谁知,就在刘邦兴奋的脸色还未平复,以为胆小的匈奴大军又逃掉的当口,突然四面旌旗招展,大军涌动。这下,刘邦的脸色瞬间由红润变成了惨白,心情如同此刻的寒冬般哇凉哇凉的。因为,汉军驻扎的白登山已被冒顿指挥的四十万匈奴大军团团包围。

这下,刘邦立即明白自己已中匈奴大军的诱敌深入之计,但为时已晚。

自己的兵马多为步兵,硬要用自己的双腿去追骑在四只脚上的敌人,不是傻吗?因为敌人随时都可以攻击你,而你却连对方主力的影子都不一定能见到,这还怎么打。兵法云:“先虑败,而后虑胜。”而刘邦则一心幻想着胜利,根本不去考虑会失败,此做派明显同兵法所讲背道而驰,又怎能取胜。

虽然,陈平通过实施离间计,最终阏氏和冒顿单于“中计”,令匈奴大军打开包围缺口,刘邦才得以脱身。其实,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眼看就能消灭大汉皇帝这样的功绩,单于冒顿和阏氏皆非无能之辈,即将占领大汉,如此机遇,怕傻子都知道轻重吧。实则是匈奴侦骑已探得汉军的后续部队和援军即将抵达,这才不想和汉军主力对决,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更何况其侧还有月氏国一直对匈奴虎视眈眈,那里经受得起主力大损,为此才“网开一面”放汉军撤离,并从后追击汉军,收缴军资物品,以壮实力。

接着,也就是刘邦被匈奴大军包围的七天七夜间后,汉军主力便以抵达了平城,与刘邦部队遥相呼应,一场真正的大战也即将开始。

由此可见,刘邦明显的不知己、不识敌,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吗?熟读兵书战策,经历无数战阵的韩信会犯这样低级的军事错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后来,当冒顿与吕后开玩笑的时候,吕后欲攻匈奴,遂问樊哙是否可行?樊哙回答:只要给他十万大军,便可横扫匈奴。无论此话是否夸张,但以战功赫赫的樊哙而言,当不至信口开河。由此可知,军略强于樊哙的韩信,自然也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所以说,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平城之战绝对不会败,也许韩信一战,便可去除大汉西北匈奴大患。

对此,你怎么看?


祥子谈历史


平城之败即“白登之围”!

西汉韩王信(注意,这不是韩信,而是七大异姓诸侯王中的韩王)叛变,与匈奴冒顿单于联兵攻汉,一路南下,迅速攻下了北方战略要地太原郡。

为了抵御匈奴与叛军,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上太原。自开战以来,汉军进展顺利,击破韩军和匈奴军的捷报,源源不断地从前方传来。冒顿单于见汉军势猛,便主动撤退,避其锋芒。刘邦由于节节胜利,遂产生了轻敌思想。他认为匈奴不过如此,完全不能与汉军相匹敌。因此,他亲率2万(一说5万)汉军精锐部队作为前锋,迅速向撤退中的匈奴大军逼近,准备杀他个措手不及。

但没想到,这是冒顿单于的苦肉计,当他的军队追至白登山时,冒顿单于率领的40万匈奴大军突然出现,将刘邦的部队围了个水泄不通,此为白登之围,刘邦为他的轻敌付出了代价!


如果是韩信领兵,失败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至少冒顿诱敌深入这一招,不太容易奏效。当然,即使不小心陷入刘邦的险境,韩信很可能不会像刘邦一样给钱求和。因为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虽然刘邦身处险境,但整个大的战场形势,汉军并没有输。

首先在白登山,刘邦手下的汉军在缺少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以两万之众,依靠地利,硬是抗住了40万匈奴骑兵。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白登山上的汉军顶着饥饿、寒冷等不利条件,成功击退了匈奴大军不断发起的进攻。

对于冒顿来说,这样的情况是极其不利的,因为汉军主力在得知皇帝被围困于白登山的消息后,也在日夜兼程地逼近。虽然匈奴出动大军阻挡陆续前来驰援的汉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赶到战场的汉军越来越多,匈奴人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一旦汉军主力全部赶到,匈奴人原本计划的围歼战,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两面夹击的反包围战。到时候别说生擒刘邦,恐怕冒顿单于自己都将身处险境。


如果是韩信,他很可能会抓住战机,利用白登之围,来制造一场更大的胜利,就好比当初的“背水一战”。如果成功的化,汉朝也不用找匈奴和亲了。当然,这种做法危险程度很大,刘邦作为一国之君,选择和解,也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所以,如果汉初不是刘邦带兵去打匈奴,而派韩信去打,可能不会有平城之败


白话历史君


历史何曾相似在没有诸葛亮以前刘备全吃败仗一无事处,,,汉高祖刘邦自以为👍强,领三十余万步骑军浩浩荡荡杀向平城边远荒漠,排兵布阵,势不可挡,没有韩信的六十万大军当年在魏豹统领下也是丟魁懈甲,狼贝似狗,,,而匈奴大单于冒顿有四十余万骑兵排山倒海势不可阻,将高祖大军围困于白登山上,几十天粮草以尽,大夫陈平善奇奇谋,,乃走动与冒顿烟鸪,媚于重金,,言汉王将送美女百人于冒顿,,其妾醋性怒发,言归劝单于北返,,,果如其谋次日晨单于北返,撒开一道口子三十余万大军一溜烟不一日撤归,,,从此汉高祖病起箫墙,一日比一日重,,,回朝后乃遣大臣刘敬出使单于,送宗室女为妃,结秦晋之好,,,如派韩信出兵也未必大败匈奴兵,,因汉军多以步兵战车为主,须利用山地保厽而守,,但也不会被匈奴国而待死,,,到汉武大帝时汉军才又了与匈奴同等实力的骑兵快阵,而霍去病正是闪击战的践行者和应用者,以六次大围歼,长途拨涉完成了对残胡势力的惨烈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