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衝突的存在,教你如何化衝突為合作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衝突的存在,教你如何化衝突為合作

身在職場,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大大小小衝突。明顯的是大矛盾:領導不喜歡你,

你得罪了某個同事,或者競爭對手跟你鬧矛盾。

這個時候,小”衝突“也絕對影響咱們職場的發展,比如你和領導處理事情的想法不一樣,

你想要別人幫你,但同事手上有事情,這些都屬於”衝突“。

可以說,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衝突的存在。

就像婚戀裡,怎麼解決衝突,決定了你們能過多久,職場裡怎麼處理衝突,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不會解決衝突,事情做得再漂亮,還是得不到領導的心。

想要解決衝突,我們先要知道,人和人之間為什麼會有衝突。

這裡就要介紹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法則,它叫做——囚徒效應。

為什麼叫囚徒效應呢?

是因為19世50年代,有一個叫做[囚徒困境]的實驗。

那會兒在歐洲,有一段時間接連發生大型的縱火案。有一次呢,警察抓到了兩個犯罪嫌疑人,

但是警方就是沒找到可以起訴的證據。

所以,警方想了一個辦法,將這兩人隔離開,把他們放到不同的兩個牢房,對他們逼供,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衝突的存在,教你如何化衝突為合作

給他們提供了三種選擇:

1.如果你們倆都同時承認縱火,每人將判3年有期徒刑;

2.如果其中一個不承認,另一個坦白,並願意出庭作證,那你就被釋放,

但抵賴者將被判5年有期徒刑;

3.但如果兩個人都不承認,就算是在抵賴,但是呢,證據不足,每人都將只被判1年。

如果你是其中一個人,你怎麼選?很難啊,為什麼難呢,最划算的結果,

肯定是兩個人都不承認最好啊,被判的最短。

但是,二人根本沒有任何見面的溝通機會。完全就是賭,賭對方會不會承認,一但對方承認了,

你不承認,本來你被判1年,現在變成了5年。而且,如果對方不承認,你承認了,那也沒壞處,

因為,他判5年,你直接釋放。

所以,你知道結果是什麼嗎。是兩個人都擔心對方會出賣自己,所以兩個人都選擇了坦白,

最終都被判了3年的有期徒刑。

囚徒困境揭示了一個關於人性的真相:

人在江湖,幾乎每個人都會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我們不得不以最壞的惡意推測別人,從而保護自己。


人和人的想法不一樣、立場不一樣。我們都喜歡從自己的視角出發。

在工作上也是這樣,我們都習慣於從利己的角度出發,理性上都知道合作是利大於弊,

但是我們不確切對方是否會採取和我們的一樣的行為啊。

你和同事、領導意見不一樣,你想說服他們,但是你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所以也不敢亮出底牌。

平常生活裡也是這樣,你出門買菜,大家先來後到,排個隊會更快,

但是呢,大家都整爭取對自己更有利的結果,都著急都想更快。結果就是大家都效率很低。

這些都是由於囚徒效應造成的。

人和人天然的立場不同。不溝通、各自猜測,導致了事情一定會往兩敗俱傷的方向發展。

唯一能破局的方法是,掌握對方的思維是什麼。

在工作上,我們經常會需要請人協作、求人幫忙,但是我們並不知道該怎麼“求人”,

你回憶一下,我們是不是經常說:“小張啊,你能幫我做點事嘛?

這種直接提要求的方式,一定會被拒絕的。

想讓人輕鬆說服別人幫你。學習了囚徒困境之後,你就知道了,是:大部分人都不願幫忙的。

尤其是工作上,大家都有自己的事兒,做好了跟它們無關,做不好還白做。

那麼,怎麼讓別人願意幫忙,讓他們願意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情呢。

接納對方不願意幫忙,同時能夠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

這個時候,你就能把衝突轉為合作。只要你這個思維轉化了,你溝通方式都會不一樣。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衝突的存在,教你如何化衝突為合作

有4個步驟分享給大家:分別是利益互惠、強調稀缺性、一小步、留有餘地。

第一步是利益互惠:

找到利益結合處,想想能給對方帶來什麼好處。

在你開口求人幫忙之前,想一想,做這件事情對對方工作上也有好處嗎?

如果有,你可以說“小張啊,咱們最近的工作很有交集啊,可以互相學習,後面項目還有很多合作,

這次你多幫幫我,下次聽你使喚啊!“

還記得我們說過的互惠原理吧,我們必須在這之後承諾請對方吃飯,送禮物;也可以是不物質的,

那就得工作上也幫對方的忙,當然也可以是精神層面的,讓對方得到名,在別人面前誇讚對方。

第二呢,強調稀缺性:

找到了利益結合之後,還需要讓對方無法拒絕。

我們需要讓對方知道,他們做這件事情對我們是多麼重要。激發對方對這件事情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然後告訴對方,因為咱麼願景這麼大,你的能力又是最強的,所以你不得不來幫我。

比如,我們可以說:“小張啊,領導給我這個任務太大了,我一個人不太能完成,但是你知道的,

領導很重視這個任務,而且我知道你一直也喜歡做文字相關的工作,在咱們單位,你寫字是最好的,

你能幫我一下嗎?”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衝突的存在,教你如何化衝突為合作

第三呢,巧用登門坎:

從一步做起,我們必須讓對方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做起。

很多人上來就提出一個特別大的任務,嚇得別人想幫也不敢幫。正確做法是,

你一定要提出一個小的請求,讓對方覺得,哇,我參與個這麼重要的事情,然後我只用付出這一小步。

接著上面的例子,你可以說,當然,不用你開始寫大文章,這樣你先幫我看看我寫的文章,

你給我提提意見唄?

這樣呢一方面能減輕別人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呢,是為了“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別人一個特別微小的請求,後面一定會幫大忙。

這種現象,就像上樓梯一樣,要一級一級地往臺階上登。

我們一定要用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一步一個要求地,向別人提。

因為,人們都不太願意接受那些高難度的要求,但是,人們特別願意接受那些容易完成的小要求。

當人們實現了相對較小的要求後,才會考慮接受更大的要求。

所以不管是日常溝通、業務談判,我們要一步步“攻心”。這樣一定會成功。

不信你回想一下,你用過免費試用裝嗎?

還有很多客戶都從免費、1元、9元試用中轉化買更高價格得產品了。

商家想從別身上賺錢,用這種方法都都成功了,你還不能嗎?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衝突的存在,教你如何化衝突為合作

第四呢,是留個退路,出奇制勝。

大家記得在商場裡買衣服嗎,是不是上來,對方會先推薦給你一些特別貴的爆款、主打的衣服,

然後呢,看你顏色不要喜歡,就趕緊拿出另外一件衣服,說,沒事,我這裡還有一件,

其實這件性價比更高。你在這種心理對比之下,更可能接受。

當別人已經拒絕你的時候,永遠別灰心,想想還有沒有可以突破的機會。

很多人,以為找人幫忙很難,化衝突為合作很難,因為這都是不符合人性的事情。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衝突的存在,教你如何化衝突為合作

事實上,心理學上有一個[鳥籠效應]:

如果一個人在偶然中,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她會繼續添加更多更多與之相關,

但並不需要的東西。

心理學家詹姆斯和其好友卡爾森打了個賭:

他說:我敢保證,不久之後你會養一隻鳥!卡爾森一聽,說:你在開玩笑吧?我沒想過。

幾天後,卡爾森在家舉辦生日宴會,詹姆斯就帶了一隻精緻的鳥籠作為生日禮物。

卡爾森接過鳥籠,把鳥籠掛在了自己的書桌旁。心想,您就是想讓我養鳥啊,不可能。

這之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

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或者你的鳥呢?

卡爾森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但即使一遍遍解釋,別人還不信、都覺得奇怪。

最後,實在沒辦法,卡爾森教授就買了一隻鳥放在籠子裡,懶得整天解釋了。

最後,詹姆斯的預言實現了,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所以,你看,鳥籠效應就告訴了我們,

不管在職場還是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們首先要跳出自己既定的慣性思維,想想還有什麼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