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自己的真性得以回归

如何使自己的真性得以回归

如何使自己的真性得以回归

心是性的载体。如果心有忧伤,就能显现出悲伤之性。在《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高兽跳矣。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澈,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性有先天之性或后天之性。先天之性为本性,后天之性为情性。先天之性有可变之因,也有不变之因,后天之性则多会随外物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有喜事而随喜,有悲事而随悲。

在《心书九章》中说:“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父母未生以前,即天地之性,万殊一本者也。父母既生之后,即气质之性,一本万殊者也”。这实际道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先天的性是自然的本性,而后天的性是经过人们有意培植出来的。老子曾“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义,仁义立而道德皮,纯朴散雨礼饰,是非形而百姓眩,珠玉贵而天下争。”这说明天性与人为之性的慈别性,关性是因循于大道而行,人性则是贵重于仁义的。就如成玄英《庄子,渔父疏)中说: 节文之礼,世俗为之,真实之性,禀乎大素,自然而然。”这种自然而然之性是道教所椎崇的。在《庄子,庚桑楚》中说:“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意思是说德以道为主体,是从属于道的,是道在人物身上的反映。人物的生长化育,是德的光辉的体现。而天性就是生的本质。天性本来是静的,受外物的感召而有了动的行为。行为就是加上了人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天性相违背就是失。如果行为不加上人的作用,而是合乎于天性,那就是自然之性,实也就是人本来之性。

如何使自己的真性得以回归

在荀子中也有对性的讨论。如在《荀子.正名》中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样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又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在《淮南子》中说:“能原其心者,必不亏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言外之意就是感F滋则切感,失于道则一切失,失则难以全性,感道则难识真假,那又如何能得以K 生。

对追求长生的人而言,养性是需要减少那些无来由的火气,以持守恬淡之道。 《淮南子,俶真训》中说:“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外不滑内,则性得其宜:性不动和,则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皆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祸福弗能挠滑,非誉弗能尘垢,故能致其极。“再如《丹阳修真语录》中说:“守清静恬淡,所以养道;处污厚卑下,所以养德:去嗔怒,灭无明,所以养性:节饮食、薄滋味,所以养气。然后,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此自然之理也。”这都在强调养性就在于持守恬淡之道。如果不能持守恬淡之道,就难以养性,不能养性,也就难以明心见性。

在《养脉玄集》中说:“性不可见,由心明之;心不自彰,因性方起。”又说,“人依屋宇始免风霜,性托形躯方能建立也。”因为什么非恬淡而不能养性? 我们知道“水性欲清,沉沙行之:人性欲平,替欲害之。”所以说,人的嗜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村废,不可俱兴。对那些要想使自己的真性得以回归的人,应该了解如下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