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首戰疫歌曲《銘記》,結合RAP和京劇

這一首戰疫歌曲《銘記》,結合RAP和京劇(04:52)

“自古天佑中華,有齊心者十四億,與子同袍而立……”


當聽到這句詩句,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師夢葦的耳朵裡出現了轟鳴聲,飽含蒼涼的京劇獨白、清新有力的說唱歌聲。
疫情當前,大多數青年人都呆在家中,如何支援一線,為抗擊疫情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夢葦創作《銘記》的初衷,與之一起誕生的還有另一首歌曲《平凡的偉大》,在她看來,這是通過藝術向奮戰在一線的英雄遙相呼應的一種方式。“雖不能至,心靈與之同在。”

這一首戰疫歌曲《銘記》,結合RAP和京劇

夢葦
既是“讚歌”,也是“戰歌”
打開《平凡的偉大》,首先躍入耳中的是一段蒼勁有力的戲腔韻白:“一方有難,十萬火急,八方奔赴去;猛士皆著白衣,雙目睥睨,無畏亦無懼。”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源於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夢葦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此之前,她曾經將京劇等傳統唱法與現代樂律特徵相結合,推出古風音樂專輯《假如我是李清照》,用現代視角重新解讀老子莊子、唐詩宋詞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在創作《平凡的偉大》和《銘記》時,京劇也在第一時間躍入她的腦海。“國粹的堅定、沉澱感,恰好與當今我們面臨困難所需的決斷和勇氣相呼應,也是將文化與現實連接在一起的紐帶。”
此次,她選擇再次和上海京劇院的楊派老生演員李軍聯手打造,在這之前她與李軍已有過幾部原創中國風音樂作品如《桃花賦》《梅花賦》以及《夢迴赤壁》等合作,還邀請了音樂人覃曄和楊傑、學生王子健一起參與。長期關注團隊的張力老師也參與到歌曲的創作中,貢獻了寶貴的建議。前後更改歌詞、樂譜二十餘次,終於呈現作品現在的面貌。至今,在夢葦的電腦裡,還存滿了修改的草稿。


“好的音樂作品必須是可以傳唱的所以旋律要好聽,詞句也要朗朗上口。每次感到疲倦時,我就想到前線的英雄們,和他們相比,我們付出的這一點點努力,又算什麼?”
創作一部好作品來不得半點浮躁,需要足夠的嚴謹和細心,不斷推敲方能見日出,而這不失為人生當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在她看來,這兩首歌曲不僅是“讚歌”,更是“戰歌”,2020年是頗不平靜的一年,這兩首歌曲的創作,既是為了鼓舞士氣,也是為了銘記國人面對病毒、齊心協力共同抗擊的勇氣。“歌曲的作用不僅僅是讚頌,更是為了喚醒對民族和精神文化的思考,通過藝術的形式來展現,這也是作為文藝工作者的追求。”

這一首戰疫歌曲《銘記》,結合RAP和京劇

首次加入RAP唱段,展現青年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諸多的戰疫歌曲中,夢葦參與創作的兩首歌曲獨樹一幟地加入大量RAP唱段。而這些唱段,其中部分是由夢葦的學生孛肇龍完成的。
孛肇龍就讀於上海師範大學哲法學院,現在是大一學生。他對說唱的興趣起源於高中時期,在高三登臺表演時,曾經以百日誓師為靈感,把清華大學學生多雷創作的《水木道》重新編曲創作,其中:“把書本當做碧螺春,把試卷當做龍井,東籬之下悠然見南山又見先生身影。”幾句歌詞,寥寥幾句就勾勒出學習緊張、卻積極向上的高三學生心理,受到同學和老師的一致好評。
在上師大的課堂上,他曾經和同學表演過說唱,給夢葦留下深刻印象,這使他在疫情期間接到電話。“當時夢葦老師告訴我,作為文藝工作者,應當創作一首有意義的歌曲來銘記當下。我當時也有寫點什麼的激情,然後就開始了十幾天的創作。”
師生之間的創作思路一直在磨合,在孛肇龍的回憶裡,夢葦每天都會找大量的主流媒體的報道,從中提取創作靈感和思路,僅歌詞的前前後後就修改十版有餘。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深夜,他接到老師電話,那頭夢葦興奮地說她有了新的創作靈感。“她的創作精神很讓人欽佩,可以說是字句斟酌。”


在他看來,RAP就是“創新”的代名詞,也是一種年輕的態度。在他撰寫的歌詞部分,點題的中心是“愛”:“最終要戰勝困難,愛可能是最大的動力了,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地球。”
作為一名年輕的說唱歌手,孛肇龍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會唱歌的學霸”,將說唱發展成終身的愛好,他的偶像正是清華大學的多雷。
夢葦坦言,這是她第一次嘗試將RAP運用到歌曲創作,其中也曾遭受爭議,但最終取得很好的效果。“未來不僅要嘗試RAP,還要嘗試搖滾、爵士等各種流行的音樂元素,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結合,將其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