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哪个更好?

咪咕阅读


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取决于所读取的信息类型。尤其是在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今天,很多人的阅读都是以碎片化的阅读新闻为主。

当然从个人成长角度来讲,如果能够有大块的时间,最好是整体化阅读,整体化阅读能够让我们系统化的读取信息,完善一个人的知识架构。

如果对于自媒体来讲,碎片化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捕捉最新的资讯信息,方便我们阅读新闻和时事热点。

所以碎片化的阅读和整体化的阅读取决于我们想获取资讯的类型和每个人的时间安排,不过,不管哪种阅读,开卷有益,都会有收获的。

像疫情期间,大家都是通过碎片化的阅读从今日头条上获取资讯,能够获取即时的信息,让大家快速了解当下发生的事。

所以,即时新闻资讯用碎片化阅读,整体学习提升,系统化完善知识架构,用整体化阅读。


金鹏展翅高飞万里


凉仔来答:你好,根据我自己阅读的习惯,来解答这个问题~

不要去纠结哪个阅读更好,而是应该先搭建自己的知识大楼。

在盖楼之前,要先为我们的知识大楼打地基,这就需要整体化阅读。

如果整栋知识大楼你没有花时间去打地基,那么,你阅读的越多,楼建设的越高,倒塌的可能性就越大。




怎么去理解呢?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知识焦虑,然后去各种阅读,各种报班,只为达到速成。但是到了最后,这些急于速成的人,很多都放弃了,然后各种责怪:自己被知识付费给割了韭菜。

我想说,爱阅读,爱学习是好事,但是,没给自己的知识打好基础,就想要速成的朋友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也就是说,要先系统化的入门,从底层思维开始。

  1. 选一个你要主攻的方向,就是类似今日头条的垂直领域一个概念。进行主题化阅读就像是向地下打了几根柱子,作为知识大楼的地基。

  2. 在短期内,需要用一个比较大的强度来进行阅读,这个阶段需要进行整体阅读,运用逻辑思维开始设计知识框架,让自己的思路更有脉络。

  3. 通过阅读优化知识框架的结构,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聚焦性,并开始分层。

完成以上的三个步骤之后,一个知识大楼的框架都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不断不断向内部输入。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碎片化阅读。





因为每天大量的整体化阅读是很难坚持的,但碎片化阅读就显得轻松很多,当然,有了你的知识大楼,你要阅读的方向必须是和之前设定好的方向一致,把你所阅读到的素材根据大楼的分层来填充。

填充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系统化整理一遍,把没用的部分扔掉,只留下精华的部分,长此与往,知识大楼会越来越稳固,学习力也会越来越强!

让我们一起进步,共勉!


凉的奇思妙想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似乎把慢下来、静下心来做一件事变成了极其奢侈的享受。有一阵子,大家都在宣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各种走捷径似的阅读APP、网站层出不穷。

只是,碎片化的学习看似能让我们掌握大量信息却缺乏系统性,深耕细作和融会贯通就更谈不上了。

那些“听书”学习的工具,更是剥脱了读者的阅读理解权,用户得到的信息已经不是作者原本的输出。但更重要的是,阅读活动除了学习功能外,还可以是放松休闲、亲子互动甚至人际互动。

在我个人看来,泡一壶茶,选一个安静的午后,独自看一本好书,或是和孩子一起翻阅沟通,这样的阅读体验也许更能让本来就紧凑的脚步,慢下来,去融入故事中,去体验作者带给你的世界,这些都是捧着手机无法带来的。

总的来说:

碎片化阅读,适合零散的知识,快速获取信息。

整体化阅读,适合系统化的知识。

还有些书,它并不深奥,却会让你放在手边反复翻阅。

因为它们能帮你改善生活,提升点滴小确幸。





资讯联享


新学期,教育部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新增“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学生须阅读整本《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最近有关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的讨论很热,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设立被认为是对泛滥的“精粹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一种反思和应对。

语文课本从来都是全民阅读推广的风向标,过去课文大多是短篇目作品,这次首设”整本书阅读“单元,也表明了课本编写者对于阅读推广的一种态度。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家费孝通的代表作,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的面貌。

此刻提倡“整本书阅读”,当然是因为“碎片化阅读”的甚嚣尘上。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现在各种所谓的“精粹阅读”很是盛行。现在有一个樊登读书会很有名,这个读书会之所以受到欢迎,尤其是白领的追捧,就是因为这个读书会平时会提供很多“精粹阅读”的产品——通过名家解读图书,将图书的所谓精华提炼出来,号称能够“帮助那些没有时间读书、不知道读哪些书和读书效率低的人群每年吸收50本书的精华内容”。进而“帮助更多中国人养成阅读习惯,通过知识的传播来改善自我,造福社会。”

除了“精粹阅读”,各种“名著精缩本”也一直是书市中的畅销产品。这些“精缩本”往往能够将几十万字的名著精缩成几千字的梗要,能够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名著,也可以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各种碎片化读本则更加泛滥成灾,这主要是网络上的短文,现在甚至于发展到一些网友只能看每篇不少于10幅图,每句话不多于20个字的文章。“字一多就头晕。”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精粹阅读”虽然号称给读者看的都是“精粹”,但这也是提炼者的所谓“精粹”,他们提供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凝聚了整本书的精华,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更何况,对于同一本书,不同人的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样阅读的一“精粹”,就很有可能限制了读者对图书的理解。“碎片化阅读”的问题就更大了,读者都读不了长文章,这意味着他们讲和很多大部头的名著失之交臂,而很多碎片化的短文都是没有营养的“鸡汤文”,读了半天也不会有太多收获。

这些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经过全民阅读推广的不懈努力,国民的阅读率有所提升。但是这些阅读调查是将网络阅读也包括在内,其中绝大部分是“碎片化阅读”。也就是说,虽然人们阅读的时间增加了,但是阅读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这恐怕也是语文课本推出“整本书阅读”单元的真正的原因。

“现在很多读者都需要恢复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出版人洪辉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过去人们都是一本一本地读书,以‘啃’下大部头为荣,以家里藏书‘汗牛充栋’为身家的象征,现在这种能力是需要恢复的,整个社会都应该有‘整本书阅读’的氛围。这是提高全民阅读品质的核心的问题。”


透视表面


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对大多数自学者来讲:如果想系统获得某领域的专业知识,整体化阅读好;如果想充分利用时间掌握知识点,碎片化阅读好。

关于整体化阅读好,还是碎片化阅读好,不可能有一个真理似的统一的答案,它们都只是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对于学习者来讲,必须根据阅读主体、阅读对象等的特点综合研判选择。

在互联网公司很常见的现象是,同样是学习编程JAVA语言,有的人必须经过系统阅读、训练才能写代码,有的人坐着高铁一会聊天一会看书就能敲代码了。

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如果需要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从零达到专业级别,整体化的系统阅读应当是必须的。通过整体化的系统阅读,搭建起知识图谱和骨架,这个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整个骨架搭好了,至于胳膊多点肉还是大腿多点肉,可以依靠碎片化阅读持续补充。这是常规做法。

如果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辨别力,那么也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陆续建立知识拼盘,陆续将核心内容添加到拼盘中,基本面形成后,再通过很快的系统化学习和阅读将知识点串起来,这样记忆理解地更透彻。



By 毛毛虫 清华大学博士


PhD貓小編


阅读,是一个系统化进程,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

碎片化阅读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热词,但是纵观人类历史,碎片化阅读是一直存在的,一句话,一张图片甚至于一条短视频,都可以成为碎片化阅读的积累过程,当你经历了长期某一个领域持续的碎片化阅读积累之后,自然会在自己的认知里形成一套整体化的思维体系。

整体化阅读大概是自己专门为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去阅读相关领域的文字,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自然效率和转化率也就高。

这样理解,碎片化阅读更多是倾向于更加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知识积累,而整体化阅读则是更加集中式的知识需求,对于个人而言,两种方式形式一定会是相互交错的,没有所谓的哪种更好的概念。受时间、空间多维元素的限制,应该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具体情境去判断,但是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重要,整体化的阅读更能锻炼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藏乡暖语


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都有其特点,在目前网络时代下,当今社会的我们碎片化阅读占据大部分,网络技术的发展下,无论我们是在工作休息时间,还是搭车、吃饭睡觉甚至连上洗手间时间都在通过我们手机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碎片化阅读比较简易、轻松化,但是碎片化阅读会使人缺乏深度阅读,过于表面也降低阅读乐趣,随意性比较强,接受信息量过大,而且断断续续的,我们很难进行信息的筛选,难成为真正有效阅读。




整体化阅读是我们按照一定方式方法,对文章整体加以快速理解,就好比如我们欣赏一个人,首先看到他外貌和外在,然后交往在了解其内在,最后才能其整个人情况。整体化阅读,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循序渐进,到最后我们所获得效果是事半功倍。



总之,两种方法各有特点,两种方法都是为了我们能获得更多的数据量知识等进行有效阅读,接受信息知识。不过目前网络数据时代下我们大部分都是在用碎片化阅读方式,其实让我们记得阅读初心,才能享受到阅读过程和效果。


传媒校园文化


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危害是容易让人把“知道”当成“懂得”。

阅读的本质是获取信息,尽量追求系统、全面,所以阅读尽量精读,因为精读能最大化的提取信息、收获知识。可毕竟需要筛选且内容优劣不一,所以有的书简单涉猎即可,粗度、浅读。

读的太零碎,就不习惯集中精力阅读了。

碎片式阅读是过于“浅”了,打开一个网页看个标题就关闭了;看别人的答案扫完第一段就开始去写评论了;知道某本书,看个序言就觉得自己读过了。碎片式阅读慢慢变成自欺欺人,不懂装懂,连自己都骗。

比如知乎大行其道的勃学,动不动就吐槽知乎编程相关的live,国外多少免费的公开课,这些live是收智商税。可真正看过那些公开课的人有几个,听过live的人有几位?无所谓,反正知道国外有免费课,live收费,就可以喷了。先匿名,再挂人,还显得挺正义的,似乎在行侠仗义除暴安良。这就是碎片阅读的坏处,看待事物只看表面,看不到事实(评价的前提是认识,两边都没看过,就妄图下一个结论,自然脱离事实没说服性)。

有人过于习惯碎片阅读,无法集中精力,每天把网上的热门新闻标题看一遍,就觉得自己囊括天下时政了。真正关心时政的人,往往要看各种数据,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做参考,才能谈一点有用的个人见解。

输入,产出。

输入的越精细,产出的就越优良。

碎片阅读肯定是junk food,零碎时间打牙祭没问题,但长期依赖当成主食,身体肯定有问题。

合理分配碎片阅读的时间占比,才是让人舒服的阅读方式。


是小伙伴呀


问题非常好

首先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碎片化和整体化都是一种学习方式 但是我认为 整体化的会好一些 因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社会 信息化社会 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 怎样分辨信息对的有用或无用非常重要 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是没有养分的阅读方式 简单的来说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并不能给读者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拿到一句觉得很深奥的句子 感觉如获至宝 吃一顿饭 啥也不记得了 而整体化阅读会把你带入到他所描述的情景之中 整个过程是有持续性的 在阅读当中 不断标记反复琢磨 会让你把书中或者某种传播介质当中好的东西运用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当中



小郭大周的日常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取决于所读取的信息类型。尤其是在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今天,很多人的阅读都是以碎片化的阅读新闻为主。

当然从个人成长角度来讲,如果能够有大块的时间,最好是整体化阅读,整体化阅读能够让我们系统化的读取信息,完善一个人的知识架构。

如果对于自媒体来讲,碎片化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捕捉最新的资讯信息,方便我们阅读新闻和时事热点。

所以碎片化的阅读和整体化的阅读取决于我们想获取资讯的类型和每个人的时间安排,不过,不管哪种阅读,开卷有益,都会有收获的。

像疫情期间,大家都是通过碎片化的阅读从今日头条上获取资讯,能够获取即时的信息,让大家快速了解当下发生的事。

所以,即时新闻资讯用碎片化阅读,整体学习提升,系统化完善知识架构,用整体化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