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都滅亡了,為什麼不拍揚州十日相關的片子?

小黃人10


努爾哈赤在東北搞種族屠殺,幾百萬遼民十不餘一不也不提了,還各種拍電視劇美化努爾哈赤,另加別提什麼揚州十日了,畢竟這是屠城,在戰爭中多有發生,而努爾哈赤的種族屠殺在中國歷史上可是罕見的,因為沒糧食所以把自己治下的百姓老弱無糧人全部屠殺,連成吉思汗都不那麼幹。元初四川人口損失殆盡,清初乾脆被屠盡,滿人搞湖廣填四川,成都是一座死城,野獸出沒,滿人的巡撫由此設在閬中,十多年後才遷成都。斑斑的亡國血淚史,為了讓昔日的滿洲主子高興,都埋入歷史深處,能看到的是康乾盛世的融合史。

《揚州十日記》雖然標題為十日,但屠城是屠了五日:記載清兵屠城五天後放賑,“米數千石,轉瞬一空”。而且揚州城淪陷前九天,揚州居民為了躲避許定國和高傑兩家兵的尋仇內鬨,至於“斬關逃出”以及“舟楫一空”,由此可見揚州城的居民沒有突然增多,反而是突然減少。屠殺是有,但太誇張了。而且滿人入關不足六萬,攻城的基本都是漢人。漢人不可能殺得這麼猛。對外來說,滿清屬於內部事物,歸結於民族矛盾,這樣拍,不利於民族團結。其次,國家對滿清評價還是功大於過,至少在國土面積來說,滿清是功不可沒的,這個要客觀評價。雖然說蠻夷統治下的中國落後世界幾百年,但是,家底在,留了足夠的空間給我們。所以,國家不會允許拍這樣的片子。

成吉思汗是侵略者,發動對人類文明毫無貢獻的戰爭。而且非常殘忍暴虐,更不合適拍成影視劇。除非作為反面反派人物拍。當代非正義性的東西拍成電影不光中國不會過審,國際上也會譴責這種美化戰爭的做法。滿清最著名的罪行,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但是嘉定三屠是投降了滿清的漢人軍閥乾的。張獻忠屠蜀。也就是說漢人在明末清初也沒少幹這些喪心病狂的事。其實任何朝代改朝換代都會出現人口大量減少的事。

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揚州十日不僅包括戰爭的那幾日,還有屠城的日子,加起來十日,還有揚州府三州七縣,泰州是軍事州,鹽城縣地域廣闊,清軍入關,很多當時的起義軍是加入到抗清隊伍中的,加上大量潰敗軍隊和難民湧入揚州,揚州當時的人口是遠超百萬的,戶籍不能作為參考依據。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血腥的大屠殺按性質來說跟南京大屠殺沒什麼不同。那為何南京的電影拍了不少而對揚州和嘉定的事情卻絕口不提呢?很顯然嘛,因為現在的滿族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五十六朵花之一啊。現在都是一家人了。你現在說這個是想挑起民族矛盾?而日本到現在還是外族,所以南京的事情永遠也不能忘記。我們換一種思考方式,如果滿清沒有帶著山海關外的廣大土地投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或者說日本從戰敗以後併入中國成為日本省的話。情況也許就回完全相反了。什麼事情都沒有國家的安定團結重要。

史可法忠義有餘,能力不足,作為南明政權的實力派人物,在很多問題是都是一錯再錯、一糊塗再糊塗,這樣的人守揚州,你想能打出多激烈的戰鬥,他死的很英烈這我相信!下個課題準備深入研究下南明的抗清史實,圖書館裡多泡泡,希望能找到更多有關這方面的史料。揚州十日有水分,就不要全信,清軍短時間內解決戰鬥,也不能全信,這樣題材的影視作品不能拍,不能演,國家是有考慮的,容易激起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團結。

屠城之事指定存在,之於人數未必就是八十萬吧,有誇大成份,在康熙王朝中戰後清帝親臨揚州時,確時雞大不聞,斷壁殘垣,尚存不足二十戶矣,可見戰爭對曾經繁華的城市有多大摧殘。本來這個《揚州十日》就是留日那幫人為了激發大眾對清帝的不滿,而造的癔症文而已。事實上,史可法抵抗一個上午就被抓住了,滿人就不可能報復。再說一個一直以來非常錯誤的觀點,實質上,滿人屠城很少很少見的,常識就知道,殺人多了還怎麼統治?即使三屠嘉定,那也是徐州降將李成棟所為,真正的兩千滿人在馬陸駐紮,就沒有過去嘉定城,李之所以這麼手狠,那時他弟弟在第一次攻城的時候陣亡了。他當然恨死嘉定人了。


歷史深度揭秘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指的是清軍入關時對平民百姓展開的血腥大屠殺,嘉定三屠的“三”,指清軍先後三次屠殺嘉定的無辜百姓,屠殺人數近十萬。

揚州十日也稱揚州屠城,當時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抵禦清軍南侵,終因寡不敵眾而敗,清軍攻破揚州城後,為洩憤,對揚州城內無辜百姓展開血腥的屠殺。

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揚州城中除了少數在清軍破城前逃離揚州,或者在清軍破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外,幾乎都慘遭屠殺。

清軍屠殺過後,揚州城“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僅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就超過了80萬具。

而因為清朝對思想極嚴,文字獄盛行,所有有關清軍入關後的屠殺皆被刻意掩蓋,直到揚州屠殺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在辛亥革命前夕從海外帶回中國,世人才知道那段被掩蓋的“黑歷史”。


那麼為什麼不拍有關揚州十日的片子呢?

第一就是太過於血腥,清軍破城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如果把這些拍成紀錄片,帶來的影響更多是負面的。

第二,就是不少專家對此提出質疑,像清史專家、滿學學會會長閻崇年就認為“攻城、巷戰在一天內結束,一般說沒有必要大屠殺”“當時的大炮沒有多少殺傷力,由此引起的報復也就沒有依據”,以此來否定揚州十日的存在。

第三,會影響民族團結,這點便不加以贅訴。

此外,雖然沒有很出名的有關揚州十日的紀錄片,但在揚州,不僅有史可法的紀念館,每年的5月20日,揚州都要舉辦紀念史可法系列活動,以銘記那場大屠殺對揚州人民帶來的傷害。(1645年5月20日是揚州屠城第一日,為農曆四月二十五日)


金兔歷史


很簡單,因為所謂的揚州十日實在太假。

《揚州十日記》這本小冊子我看過,感覺就是太假,因為寫的太生動了,像小說一樣,這除了能生命編寫的文化水平很不錯之外,再就是說明這本小冊子就是編的。

實際上,如果從歷史的一些蛛絲馬跡來看,所謂的揚州十日水分非常大,而且屬於孤證,所以本著孤證不取的原則,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因此也沒有采納《揚州十日記》的記錄。

第一、揚州戰事很順利,清軍不存在屠城的條件。清軍屠城和歷朝歷代都差不多,就是抵抗激烈和降而復叛這兩個條件。揚州一戰,清軍短時間內就破城,經過短暫的戰鬥就解決了守軍的抵抗,所以並不存在屠城的先決條件。

明末清初揚州是一個消費型城市,消費型城市繁榮與否主要因素在於人口,只有人多了才能消費,城市才會繁華。而在戰後,揚州短時間內就恢復了戰前的繁華,這隻能說明揚州的人口損失並不嚴重。

第二、八十萬這個數字水分太大。明末揚州府三州七縣總共有差不多八萬戶,如此推測總人口數在五十萬左右,也可能會更低,所以平攤到各縣,每縣人口也就七八萬人。揚州府府治在江都縣,清軍攻城主要也就是江都縣,所以清軍就是把江都縣的居民都殺光,也不會超過十萬人。更何況古典中國是一個農業帝國,至少90%的百姓屬於農業人口,而所謂的揚州十日主要發生在城市地區,所以清軍根本沒有多少人可殺。

更何況,在清軍抵達揚州之前,南明高傑、許定國、黃得功等軍閥還曾經在揚州城外往來攻殺,因此大量的市民逃離揚州躲避兵災。再者清軍抵達揚州之後,一來因為清軍兵力不足無法完成圍城,二來是等待炮兵,所以戰場附近的居民以及市民再次出逃,有的跑到鄉下,有的渡江逃難,渡江逃難的人不僅擠滿了渡口,還使得江上無船可渡。所以,揚州市民的大量出逃,還有多少人能夠清軍殺戮?再加上清軍因為等炮兵頓兵城下長達五天,這五天足夠市民逃難了,因為老百姓不傻,不會明知要成為戰場還留下來,畢竟那年頭跟當兵的講不清道理,只能走為上策。

而且,就八十萬這個數字來說,我曾經在百度地圖上圈出了古揚州的城市範圍並算了一下面積,不過是八平方公里的大小。
如果揚州府的江都縣真能塞滿八十萬人,那不僅僅是人擠人人挨人,而是街道、橋樑、屋頂都站滿了人,畢竟古代沒有高層建築,根本裝不下這麼多人。而且這個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十萬人,所以你能想象有多擁擠了。現代城市有著大量的高層建築,城市面積也遠大於古揚州城,這人口密度也沒到這麼恐怖的地步。更何況,焚燒八十萬具屍體至少需要八千萬斤柴草,在沒有起重機以及載重卡車的年代這麼大的柴草猴年馬月也搬不完,最後只能是屍體腐爛形成瘟疫。

第三、如果清軍真在揚州屠了八十萬人,那麼問題來了,兩萬多清軍平均每人要殺四十人。根據抗戰時期大刀隊的表現,一口刀砍死不到十個人就得捲刃,那麼以這個數據來測算,清軍每人至少要準備四口刀。但是清軍士兵出征一般都是自備行裝,我很好奇清軍士兵哪來的那麼多錢去買刀,因為同時還要準備號褂、盔甲、馬匹等出征用品,所以一個士兵出征攜帶四口刀根本不可能。

第四、如果真按照《揚州十日記》的說法,那麼自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比如說作者能聽得懂滿語,清軍一邊殺人一邊救人,以及清軍居然會縱容土匪、盜賊在揚州城隨意出入,這都是邏輯說不通的地方。

最有意思的是,清軍在殺了五天之後封刀,開倉放糧,數千石糧食短時間被放空。數千石是什麼概念?一石相當於今天的50公斤,也就是100斤,一千石糧食就是50噸。那麼50噸糧食是什麼概念?一個人一天需要的口糧是八兩,四捨五入按照一斤算,那就是一千石糧食可以提供十萬人一天的口糧。那麼結合我上面的分析,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揚州經過所謂的劫難依然有大量的市民倖存,也就是說揚州城人口損失並不嚴重。

所以,我只能認為所謂的揚州十日屬於偽造,清軍並沒有屠城。但是清軍不是聖母,而且清軍攻城時候守軍也曾抵抗,清軍必然會殺人立威,所以揚州必然損失了部分人口。再者過去兵匪一家,清軍也因為收編了不少南明降軍而魚龍混雜,其中應該也不乏兵痞流氓,不排除他們會禍害老百姓的可能,否則也不會有人以此為契機來捕風捉影、誇大事實。

綜上所述,揚州城的人口損失也僅僅是清軍處決了一批反抗激烈者以及不肯投降的人,可能數量比較大,再加上清軍當中部分兵痞流氓私掠造成的人口損失,但是並沒到屠城的地步。

而揚州十日這種說法為何會流傳這麼廣,這要感謝清末那些所謂的革命者,他們被民族主義洗腦,所以為了製造滿漢對立必然要通過宣揚民族仇恨這一最簡單也是成本最低的辦法,哪怕是誇大事實又如何,只要能夠達到他們排滿的目的就足夠了。但是結果是這一遺毒流毒至今。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宣揚清軍屠城的(揚州十日記)小冊子出自日本,辛亥革命前夕由革命黨人從日本帶回中國廣泛散佈,為推翻清朝製造輿論。

1937年南京淪陷,20多萬日寇兵力以現代化的武器屠城42天,殺死中國軍民30餘萬人,這是世人皆知鐵證如山的滔天罪行。而(揚州十日論)所鼓吹的不足8萬清軍,使用大刀長矛冷兵器,僅僅10天就屠殺揚州80萬人。有一點可信度嗎?

在清軍進關之前,明朝降清謀士范文程曾向攝政王多爾袞諫言:圖取中原,攻心為要,切勿濫殺。多爾袞也向兩路進軍統帥阿濟格和多鐸一再嚴令不可濫殺無辜。而且多鐸率軍很快就攻陷了揚州城,沒有必要大肆屠殺城中軍民。之後清軍揮師南下,南京守官率眾出城投降,南京不戰而克,和平解決。

明朝末年,揚州城面積僅為3.9平方公里,如果按80萬人口計算,平均每平方米竟然超過25人,這樣的超高密度,在無高層建築的小小的揚州城,容納80萬人是不可思議的,既使在11平方公里的唐朝國都長安城即如今的西安城,按80萬人計算,每平方米也高達7.2人,根本無無立錐之地。因此,所謂的揚州十日不合邏輯不經推斷不符史實,實乃別有用心者散佈的汙衊清朝,聳人聽聞的謠言。

日本人極力否認南京大屠殺卻大肆宣揚揚州十日,添油加醋添技加葉,虛構史實偽造歷史,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近年曾經有人試圖拍攝揚州十日影片,但因查無歷史實據而作罷。


用戶56226736358


滿清都滅亡了,為什麼不拍“揚州十日”相關的片子?其原因可以從這部被禁的反劇略知一二。


這部劇就是《長河東流》。它是由彭軍執導,吳因易編劇,謝震偉、陳潔、劉曉慶、姜文、顏丹晨、蔣楠、蘇延石、楊靜等人主演的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該劇講述了崇禎十七年至永曆十六年的近二十年曆史,包括了闖王進京,三桂叛降,崇禎自盡,清兵入關,多爾袞病危,鰲拜奪權的故事。

這部電視劇製作水平並不高,不僅在一些史料編排上十分粗糙,而且包含了十分邪惡的用心。它是一部煽動漢滿民族仇恨和破壞中華民族團結的反劇。該劇不僅將大清為了推翻明朝貪汙腐朽和黑暗殘暴的統治而發起的戰爭稱之為侵略戰爭,還全盤否定了大清開疆擴土統一中國並促進民族融合團結的卓越功勞。

愛新覺羅·皇太極,清朝開國皇帝,不僅軍事才能卓著,而且殺伐果敢

。1639年攻破山東濟南府,克城敗敵,城中積屍13萬。1642年攻破錦州,為了防患未然,三日搜殺,婦孺不免。在皇太極影響下,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紛紛歸降了後金。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朝攝政王,繼承了其父兄的遺志,毅然決然的頒佈了“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以及屠城”六項政策,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十全武功”的清高宗乾隆帝曾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吳三桂,初為明將,鎮守山海關。但作為一個愛美人(陳圓圓)不愛江山的男人,為了追求心中的愛情,最終棄暗投明,迎接清軍入關實現統一大業。隨後他率軍南下滅敵,並憑藉“且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追殺舊主朱由榔和朱慈煊等人。雖然後期反叛大清,但是他親手終結明朝統治的功績不可磨滅。

但這些為中華統一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在劇中被刻意的醜化和抹黑,滿族的兄弟被刻畫為殘暴的侵略者,協助完成“滿漢一家親”的漢族義士被汙衊為漢奸和走狗,否定大清合法的中國歷史地位。在此同時,該劇美化了明朝殘餘勢力,把明朝殘餘勢力反叛抵抗稱為抗擊外來侵略者,同情殘暴的君主崇禎、勾結西方國家的賣國賊朱由榔和勾結日本倭寇海盜的軍閥鄭成功。其目的是為了煽動漢滿民族仇恨和破壞中華民族團結,違反了當前的主旋律。

所以2005年製作完畢後,該劇的播出時間一再推遲,直到2008年才偷偷在央視一套上午時間播出。但播出一次便很快杳無蹤跡,網絡上也沒有這部電視劇的相關資源。2005年,某些人購買了其版權後膽大妄為的放在了網絡上。幸虧被有關人員及時制止並採取了相關的措施,如今這部劇在各大視頻網站站內搜索裡已經找不到蹤影了。

其實還有另一部命運相同的電視劇,那就是由何家勁主演的電視劇《大英雄鄭成功》。該劇側重美化了破壞中國統一和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軍閥鄭成功。因此這部電視劇也被雪藏多年。

“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廣為傳唱的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曾錯誤的使用到了這部劇。後來才亡羊補牢,成為了《康熙王朝》——這部歌頌“千古一帝”和“滿漢一家親”的經典電視劇的主題曲。


溫良恭不檢


說起來,我大清征服中國的案例太過不可思議,我大清比起之前的蒙元帝國,弱小得多,光人口就少得多,滿八旗撐死也就二三十萬人,全中國兩千七百多個縣,74萬個自然村,滿八旗二十多萬人就算所有的老弱婦孺都象蘭博或者鰲拜那麼生猛,每個縣能攤上幾個?每個村能攤上幾個?那麼大地方,他們顧得過來麼?

偏偏我大清成功了。其中的訣竅說穿了,就是我大清野豬皮家族和漢奸官僚地主士紳商人集團實現了“民族融合”,勾結在一塊,野豬皮家族掌握著強大的軍隊,而漢奸官僚地主士紳商人有足夠的經濟基礎,還掌握了相當數量的人口,二者優勢互補,順利地建立起維持會,用法西斯保甲連坐制禁錮中國人民,抽調丁壯、招安原先的明軍,刷出海量滿協軍。(摘自賈老六--《屁民的勝利--記念炕戰勝利七十週年》

於是有了大量前明政府軍(比如江北四鎮的明軍,知道左夢賡率多少明軍投清嗎?),大大彌補清軍數量的不足,於是清軍的壓力大大減輕了,多鐸率兩萬滿軍南下,沿途一路收拾前明降軍,如果真有所謂的揚州十日,那也是以漢人為主力的前明降軍乾的。

至於為什麼江北四鎮總兵力遠超清軍的前明政府軍會降清,一個很重要的是南明朝廷依然由江南東林黨把控著,江北漢人對江南東林黨不滿,索性降清借清軍強大戰力進攻江南,什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全是東林黨地盤!


萌哥麻利2019


拍了後沒意義,有可能還沒宣傳出來就被封了。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之屠,清軍入關後大舉進攻江南地區,在揚州時遇到史可法率領的揚州人拼死抵抗,最後多爾袞寫信給史可法讓其投降,但是被他嚴正地拒絕了,由於滿清軍隊受到重創,可揚州城最後並沒有保住。


後來清軍入城,史可法也英勇就義,大軍開始大肆屠殺揚州人民,持續了整整十日,據記載當時殺了揚州八十萬人口,史稱“揚州十日”

雖然當時滿清入關是內地漢人的敵人,但現在我們都是一家人,各民族親如一家,所以對那段歷史很少提及,現在元朝的歷史也一樣,基本上沒人敢碰。


景觀歷史


答案:首先即便拍出對應的電影,也沒有很大的可觀賞性和可欣賞性,其次這樣的電影極有可能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所以不應該拍。

事件回顧

並不是每一個歷史橋段都適合拍電影,也不是每一個歷史橋段都不適合拍電影,但總體來看,揚州十日絕對不適合拍。

為什麼說揚州十日絕對不適合拍電影呢?因為這個鏡頭太過於血腥了。

簡單來講,這場戰役或者這個詞語的背後,所帶來的往往是一場血腥大屠殺,清朝砍了揚州城整整10天。

如果我們把它拍成電影拍什麼橋段呢?難道就一直在拍清朝的統治者一直在砍揚州城的人們砍了10天?

這件事情的電影它受眾不多,更惡劣的是還有可能引起一些負面效應,而引起的這些負面效應是某些電影錄製場所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極其微妙,畢竟要照顧到民族情緒。

沒錯,這就是事實

什麼是揚州1十日呢?簡單來講,清朝統治者在把明朝給趕跑了之後,建立了自己的封建王朝,而在封建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清朝統治者突發奇想,必須要改變統一的髮型,改變統一的衣服制度才能夠讓這些漢人子民徹底歸順自己。

清朝統治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於是便有了剃髮制度。剃髮制度執行的過程中,因為咱們的老祖宗始終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不甘心進行這樣的改變,一來二去與清朝的統治者產生了矛盾。

而這個時候清朝統治者便理所當然的認為,既然你們不願意改變,那就滅掉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就害怕了,你也就想改變了,可是也沒有想到揚州城的人骨頭太硬,脾氣太沖,最終也就導致了這場悲劇。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身上的傷痕!

除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外,尚有戴名世《南山集》中的《揚州城守紀略》(到現在都被列為禁書)、計六奇《明季南略》等也有簡略的記載。《揚州城守紀略》:“初,高傑兵之至揚州也,士民皆遷湖瀦以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謂城可恃,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 “亟收公(史可法)遺骸,而天暑眾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明季南略》:“廿五日丁丑,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

此外還有各種稗官野史的雜錄,當日史可法部下、幕僚的回憶錄,有大量的詩篇,以如泣如訴的悲憤文字作詩史;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寫真圖畫,以直觀的視覺形象作畫史;有同時代揚州人的話本,在歌頌史可法民族氣節的同時作揚民遭遇的痛史。

西方有衛匡國《韃靼戰紀》:“他們的攻勢像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老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他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被殺。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

多鐸本人已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公告中承認:“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說明揚州屠城完全屬實。

再看下清四庫毀書中刪改的內容,和日本右翼何其相擬!現在一些滿遺否認揚州和日本否認南京有何區別?

(滿清版滿江紅)


華夏一老卒


有反映類似的影視鏡頭,但沒有看到整部影視都講揚州大屠殺的。

滿清入關在揚州大開殺戒是有的,但到底有沒有殺那麼多人目前還是有很大的爭議。因為清朝建立時候把相關書籍資料都毀壞完畢。目前相關事件主要來源於一本《揚州十日記》小冊子這本小冊子來源於國外,不排除是清末革命為了推翻滿清有所誇大。

明末清初揚州是一個大城市,但是古代人口達百萬的幾乎沒有幾座,顯然揚州是沒有的,按《揚州十日記》滿清屠殺八十萬記,揚州當時人口至少有百萬之多。這顯然不可能。

當年南明沒怎麼樣戰鬥揚州城就破了,清軍屠城和歷朝歷代都差不多,就是抵抗激烈和降而復叛這兩個條件。揚州一戰,清軍短時間內就破城,經過短暫的戰鬥就解決了守軍的抵抗,所以並不存在屠城的先決條件。

嚴謹的歷史考證的揚州十日殺八十萬屬於偽造,今天如果再拍出這樣片子有誇大事實的嫌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