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街亭之戰中,為什麼馬謖要把軍隊駐紮在山上?他怎麼想的?

中華萬年無期


馬謖的失敗不是因為水。

在說馬謖前,我們先來看看項羽。

項羽領著二十八騎,分為四隊,從山上四突而下,最後突圍而走。項羽為何上山?難道不怕被圍?

這是戰術。

兵法有云:高地是有利地形。但高處為何是有利地形?

現代戰爭比較好理解:站得高看得遠,跟容易打到敵人。但現代戰爭用遠程武器,古代可不行啊。那為何還要上高地?

還是跟視野有關。

古代戰爭指揮依靠金鼓,但將軍得先看得到方陣才行。

山地地勢不平,處於下方的軍隊受限於視野,在指揮上處於劣勢。不考慮其他情況的話,佔據高地的軍隊自然有了優勢。

馬謖佔據高地的思路沒問題,不過高地軍隊體現出優勢需要下方軍隊上山,要是下方軍隊不上當,高地軍隊沒有絲毫優勢的。

馬謖可能派軍“勾引“張郃,也可能沒有。若是前者,馬謖就不是”紙上談兵“,若是後者,就是愚蠢的代名詞。

假如領軍的是夏侯淵,馬謖的戰術也許就成了,但他遇到的是穩如老狗的張郃 。


臥牛說歷史


上山自有其軍事必要性。

蜀漢軍以山地步兵為主,需要一個依託陣地阻擊魏軍,背山列陣有利於保證自己側後安全。

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通過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軍依託的南山之前,取水並不困難。《孫子兵法》雲:"絕山依谷,視生處高",背山面水是軍陣佈設的常態,馬謖的做法並無不妥。

馬謖“舍水上山”不是驕傲,反而是過分謹慎。

馬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實戰經驗,他沒有自己的基本部隊,驟然統領大軍出征,也來不及熟悉下屬諸軍情況,實際上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因為不瞭解各營戰鬥力,沒能把最堅強的部隊放在一線。於是前軍被張郃精騎輕易沖垮,不得不過早撤退上山,全軍陷入完全被動。

有興趣的的話,可以看我的頭條文章《「三國亂彈」街亭之戰的是是非非》


真正鱷魚不哭


還記得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嗎?國民黨精銳整編74師,全部美式機械化裝備。在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時,爬上了孟良崮固守待援,結果被我華東野戰軍全殲,師長張靈甫被擊斃。我軍大獲全勝。

即便一天仗沒打過的人,也知道汽車和重炮上不去山。輕易丟掉這些先天優勢,難道張靈甫是傻子?當然不是。人家就是要利用固守的機會,牢牢地吸住我軍主力,然後四周的國民黨大軍再團團圍住我軍形成反包圍。他在中間來個中心開花,戰局將會是什麼局面!

當年馬謖據守街亭,何嘗不是如此想法。

馬謖之所以放棄山下紮寨而據守山上,正像他對王平所講,我熟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計於我,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斷我水道,我軍豈不死戰,可以一當百矣!

馬謖想的和張靈甫何其相似。結果,當魏兵真正斷其水道,士兵喝水吃飯都成了問題,軍心自亂,哪裡還有體力打仗,加上司馬懿又放了一把火,士兵飢渴難耐,鬥志全無,一觸即潰。以一當百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馬謖是犯了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他沒有實戰經驗,不根據實際情況去處理問題,是典型的紙上談兵,這也是兵家之大忌。他這一鬧不要緊,雖然自己沒有被擊斃,卻成全了諸葛丞相揮淚斬馬謖,丞相自己也上書後主自貶三級。更成就了一段《失街亭》的千古佳話!


文化一家人


馬謖並非真的只是書呆子,駐守山上應該是他思考後做出的決定。歷史上,劉備曾評論馬謖“言過其實”。書籍常把馬謖認為是隻懂理論沒有實戰的“書呆子”,歷史結局沒有辦法改變,馬謖的失敗是事實。但整個街亭之戰難道馬謖真的不懂街亭的必要性嗎?面對張郃極具優勢的魏軍,把軍隊駐守山上,很可能是馬謖根據當時大局環境下做出的頗具無奈的決定。他的想法也很簡單,保命和延緩魏軍進攻。



街亭現在在甘肅省秦安縣往北的隴城鎮。根據古代史書描述,街亭是有南北兩山,一條河和一條路從兩山穿過,河靠近北山,街亭寬6公里,長十幾公里,地帶開闊。和《三國演義》中街亭易守難攻的地形描述有著一定出入。這裡確實可以依託山地進行防禦,進退均可,但大軍也可以在此地展開部署,爭鋒相對。在《孫子兵法》中,對街亭類似要地有描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是故交地,吾將謹其守。”街亭正是這是四通八達,敵我雙方可以往來均可的交地。兵書上交代對這種地形應謹守堡壘,切斷道路,所以在街亭這樣既有開闊平原可進攻又有山丘可供據守的地形地勢,馬謖要麼在平原地區有城池依託據守,要麼就上山居高臨下據守,只能二選一。從下圖街亭現今的地形圖也能看出,街亭未必是個好防守的地方。


然而,街亭到底有沒有可以用來依託的城池據守也是一個問題。街亭遺址的考古80年代曾經發現過很高規格的蜀漢古墓,通常認為是馬謖墓,然而街亭遺址卻極少發現古代城池遺址,所以可能並沒有可以用於可供據守的堅固城池。街亭應叫街泉亭,在東漢至多應是縣級行政地位,且位置離中原人口充足地區較遠。東漢末年烽火連天,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街亭必定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連綿烽火導致的百姓流離失所,恐怕當時的街亭即使有縣級的古城,也已經殘破不堪。另一方面,張郃的軍隊到達街亭時間很快,幾乎沒有給馬謖加固城池的時間。


曹魏更注重發展隴右軍事地區,多次爆發戰事的街亭並不是理想的安家生活區域。這樣的情況下,面對曹魏實力派大將張郃的軍隊,馬謖處於絕對劣勢,又要完成任務。為上之策,可能就只剩下依託山地固守的選擇,唯有等待諸葛亮完成戰略目的來救援,才有贏的希望。所以馬謖只能將軍隊駐紮山上,張郃也不是熊包,一到街亭就看出了馬謖計策的利與弊,所以即刻包圍馬謖。

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準確記載街亭之戰雙方具體兵力。但依據諸葛亮北伐的兵力來推,馬謖自身也只能帶數千兵力。而當時根據《三國志》對《魏書》注引中,又說明曹真當時有五萬兵馬,所以在街亭之戰,我們可想而知,馬謖面對的是自身兵力多出一倍或者兩倍的優勢魏軍。在街亭戰場平原開闊的地帶,野戰能力強大且有騎兵相助的魏軍足以靠人數優勢碾壓馬謖的部隊。所以馬謖當時的想法則是避其鋒芒,將軍隊在山上駐紮,減少我方劣勢,使得曹魏不能快速增援到隴右。
縱觀街亭一戰的失敗,負最大責任的應是諸葛亮。或許他低估了街亭防守的難度,或許他高估自己兵分三路能取得的戰果。而馬謖則在街亭一戰中也有自己的計謀,依據現有地形和利弊條件,做出最有利於達到戰術目的的決定,這才導致他最終將軍隊駐紮山上。


靜聽竹林風


馬謖屯兵孤山是有他的用意的,但是這些想法卻都不符合當時街亭的實際情況。

第一,就是居高臨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街亭之戰中,魏軍騎步五萬人,而蜀軍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馬謖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如果魏軍膽敢進攻,蜀軍居高而下,以逸待勞還可以打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但是馬謖卻錯估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打什麼反擊戰只要馬謖能夠拖住魏軍主力就行了。當時的蜀國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有投降之意了,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而馬謖卻想用街亭之戰作為自己軍事上的一個亮點,打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卻自食苦果。

第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退無可退自然會爆發出高昂的士氣和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但是馬謖卻又沒有考慮到,項羽、韓信都是沒有辦法而為之,而他則是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來蜀軍依靠泉水完全不必為水發愁,如果當道紮營的話蜀軍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張郃為了救祁山不得不進攻。而馬謖主動放棄水源,據守孤山,就相當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了,張郃把水源一斷,就變成馬謖不得不進攻了,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只能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謖據山而守的目的,其實在兵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卻只知道照搬兵書而不考慮戰場的實際狀況,如果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再加上王平的輔佐,那麼守住街亭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如果能夠守住街亭,穩固隴右,那之後的作戰就有了更大的贏面,克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國也把防禦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蜀漢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機會,馬謖即使是死也彌補不了他的罪過啊。


煙雨笑春風


馬謖、失街亭有他軍事上理解的缺陷,但更多是來源於他藏在心裡的那點怨念害了他自己。

前言:

馬謖早在荊州時期,以應劉備的招賢令而出仕,在眾多人才中馬謖顯得特立而獨行,引起了劉備的注意。隨即劉備在其間對於馬謖的鍛鍊開始了,劉備在奪取四川之後,先任命馬謖為綿竹縣令,接著任職成都縣令來考察馬謖工作能力,在其間發現政績可圈可點,隨後令其為越嶲太守,正是在這此任上,劉備發現馬謖不足,有志大才疏的缺點,管理一縣還好,一州之地相當吃力,而且還有個恃才傲物的毛病。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對於馬謖的能力有了清楚的認知,漸漸的變得冷淡起來,生性敏感的馬謖發現這個問題後十分苦惱,但是生來就有傲氣的馬謖發現既然是在劉備這裡得不到重視,那我就換個人。他在劉備所有朝臣中看中了諸葛亮的地位與影響。加上諸葛亮早年在荊州居住的經歷,兩人一交談,競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正是因為這層關係,諸葛亮十分看好馬謖的才華。多次向劉備舉薦馬謖,而劉備總是一笑而置之。

隨著劉備的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在託孤時間,深知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再次談到了馬謖:而諸葛亮給於的評價是:有韜略、有才識、有能力、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

善於識人的劉備卻給出了:言過其實、不堪大用,的忠告,這也是劉備臨終之時所對諸葛亮的最後提醒。只是劉備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給諸葛亮帶來任何作用。

正是劉備的囑託,在諸葛亮後於馬謖的談話中不小心流露岀劉備對馬謖的評價,而生性好強恃才傲物的馬謖對於劉備的評價是憤怒的。他決定要給劉備、諸葛亮個證明,雖然劉備已經故去,他要讓所有對他才能所質疑的人來證明一切。

但是,後來街亭的失敗,直接證明了劉備的眼光,馬謖在實踐戰爭中嚴重的缺乏實戰經驗,這個後果是嚴重的,街亭失、馬謖死。當然馬謖的死,諸葛亮要付很大的責任,在蜀漢後期,諸葛亮的一意孤行,獨斷朝綱,識人不明,對於不聽自己同僚的打壓,幾乎葬送了蜀漢……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你好,我是觀今昔,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街亭之戰中,馬謖為什麼要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其實無非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馬謖以為地勢越高越有利於自己一方的軍事行動,覺得如果魏兵前來,從山上地勢高的地方往下衝擊會大大增加把對方打敗的機會。

第二,馬謖覺得山上地勢高,有利於防守,魏兵若想攻擊蜀軍,必須要克服爬山的阻力,也要耗費較多的體力,而蜀軍在高處,抵擋魏軍體力耗費較少,以為這樣很容易可以擋住魏軍。

第三,還是因為山上地勢高,居高臨下嘛,所以馬謖必定會覺的把軍隊駐紮在山上便於自己一方觀察敵情,如果魏軍來街亭,自己可以很早就看到,及時做出相應的準備。

第四,馬謖相信“置之死地而後生”,認為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士兵沒有了退路,作戰會更加勇猛。

第五,馬謖為人太過自大,只憑自己的憑空猜想就一定要把蜀軍駐紮在山上,他的副將王平也對他勸阻了多次,然而馬謖卻認為自己“通曉兵法”,反而認為王平不懂兵法。執意把軍隊駐紮在山上。

馬謖把軍隊駐紮在上自然是由於他不懂兵法,有點像戰國時期的趙括,談論兵法綽綽有餘,卻沒有領兵進行實際作戰的才能。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如果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評論。


觀今昔


馬謖作為軍隊的統帥,下達明令並不是隨意而為之的,畢竟馬謖不只是靠磨嘴皮就得到了諸葛亮的信任,他是靠著在平定南蠻之戰中的出色表現,才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在諸葛亮北伐前,曾為了解決蜀漢內部混亂而出兵南蠻,此時的馬謖還只是諸葛亮身邊的軍事參謀,正是因為作為參謀的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十六字方針,才使得諸葛亮能順利收服南蠻之地,可見馬謖確實是有真本事的。

而這樣一個有本事的人,讓軍營駐紮在山上,自然有他的道理。首先蜀軍以步兵見長,而魏軍則以騎兵見長,馬謖希望張郃下馬步戰,因此將軍營駐紮在山上,為的就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如果張郃不敢下馬作戰,馬謖可以居高臨下,一舉將張郃斬殺,畢竟當年黃忠就是這般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的。有如此成功的案例在前,馬謖自然會加以效仿。

而且蜀軍駐紮在山上,魏軍若要獲得戰事的勝利,很有可能需要圍攻蜀軍。但張郃手下不過萬人,如果要形成圍攻之勢,兵力自然分散,此時蜀軍可在制高點觀察張郃兵力較少的弱勢之處,忽然發起進攻,同樣能出其不意地戰勝張郃。

馬謖的想法是好的,但他沒料到張郃的應變能力在他之上,而正是在這瞬息萬變的戰事之中馬謖沒能及時作出調整,最終他才會丟了街亭。但他將軍營駐紮山上,確實是因為他想打勝仗。


多爾袞愛新覺羅


若果是現代戰爭,馬謖的戰略戰術是我可挑剔的,他的“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後生。”都可以成為經典,在現代戰爭中,特別是阻擊戰,伏擊戰,圍城打援,佔領制高點,都是有效制敵的法則。因為古代戰爭用冷兵器,即是在高點,梁軍衝突多是短兵相接,大刀長矛,面對面決勝負,一要有迴旋餘地,二要展開兵力,高山能看到敵方虛實,但侷限性大,斷掉水源,就會不戰自亂,馬謖的失敗是必然的。

現代戰爭用槍炮,遠距離施行打擊,高處的優勢比底凹之地大的遠矣,如在抗戰初期平型關戰役,解放戰爭中遼瀋戰役著名的黑山阻擊戰,塔山阻擊戰,都是利用高地,將部隊事先佈置在各個山頭,居高臨下,打擊敵人,取得了完全勝利。

如果馬謖聽取王平建議,在高處用部分兵力,大兵運動在兩翼,豈不美哉,但是現在後人評論這些都沒有意義了,紙上談兵而已。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勝敗的因素很多,馬謖熟讀兵書犯了軍事常識錯誤,是非常遺憾的。


山谷大師


先說結論:街亭之戰,發生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當道紮營,阻擋魏國大軍。而最終馬謖沒有聽取諸葛亮的命令,執意要把軍隊駐紮在山上,這一舉動其深層次原因是在於馬謖的個人目標超出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過高的個人期望造成戰術動作變形,最終慘敗。

01 街亭的戰略意義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主攻方向,沒有選擇距離較近的褒斜道和陳倉道,而是兜了一個大圈,從最遠的祁山道進軍。其戰略目標很可能並不是直接攻打關中地區,而是以佔據涼州為本次北伐的目標。

如果能夠擁有涼州,那麼蜀漢從戰略態勢上,就可以從南面的漢中和西面的涼州對關中地區形成包圍的態勢。蜀漢將擁有西涼的人口和戰馬,並且不再受制於秦嶺天險,為下一步進攻關中打下基礎。為此,諸葛亮不惜將趙雲這樣聲名赫赫的沙場宿將派往褒斜道當作疑兵,吸引魏國大軍的注意。

諸葛亮兵出祁山之後,涼州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紛紛反叛魏國,響應蜀國,一時間魏國朝野震動。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隴山是西涼和關中地區的分割線,而街亭就是隴山西側的重要軍事要塞。如果擁有了街亭,那麼蜀軍就可以將魏軍全部攔在隴山以東,無法進入涼州。諸葛亮能夠從容地佔領天水、南安、隴西各郡,消化成為蜀國領土。

02 街亭之戰的實際目標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的任務已經非常明確,一個字----守!隴山地勢險要,山間道路不利於大兵團展開,同時街亭要塞佔據必經之路,易守難攻,不需要太多人馬就可以憑藉地理優勢進行防守。

因此,面對魏國大將張郃率領的五萬大軍,諸葛亮沒有撥給馬謖太多人馬,具體人數史冊上沒有記載,預計最多一萬人左右。而諸葛亮將率領北伐主力,迅速向西吃下整個涼州。

03 馬謖過高的個人期望

這裡要提一句,馬謖本人並不是只會誇誇其談的傻瓜,他在軍事上的謀略水平很高。在追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過程中,多次獻言獻策,立下汗馬功勞。而這一次諸葛亮力排眾議,選擇資歷和威望並不夠的馬謖作為街亭主將,兩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但諸葛亮沒有想到,揹負巨大質疑並且渴望證明自己的馬謖並沒有把擋住魏國大軍作為自己的目標,而是提高了難度。他的作戰計劃可能是駐紮在南山之上,吸引魏軍進攻。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對魏軍造成大量殺傷,甚至有機會突襲魏軍大營,一舉將魏軍擊潰,奠定自己的地位,回應那些質疑。

馬謖的想法不能算錯,可惜他的對手是五子良將張郃,他並沒有如同馬謖設想的那樣猛打猛衝,而是一下子找到了切斷水源這個命脈。在更加老辣的對手面前,馬謖一敗塗地。街亭的丟失,讓諸葛亮的主力進退失據,不得不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