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汝州正堂為神醫送匾(彭忠彥)

2019年3月29日,在蟒川鎮楊溝村退休老幹部楊錫智的引領下,我們終於在其弟媳家中見到了這塊金匾。金匾呈長方形,高懸於正屋的牆上,金光閃爍。此匾用核桃木精製而成,長210公分,寬84公分,厚5公分,四邊雕刻的竹節相連,取其竹貴有節、清雅高古之意;鏤空雕飾的的水波回紋相扣,環繞四周,象徵其財源滾滾來,富貴不斷頭。金匾上方居中刻“汝州正堂”之方章,中間橫刻“廬扁妙術”四個金光大字,靠右側豎刻“署河南直隸汝州正堂加四級紀錄五次韓 為”,左上方豎刻“孝翁大德望太學生楊老先生雅鑑 ”,左下方有”親友同立”字樣,最左邊落款是“大清嘉慶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下浣 彀旦”


直隸汝州正堂為神醫送匾(彭忠彥)


查白明義編寫的正德《直隸汝州全志》官職表得知,大清嘉慶二十四(1819)年,任河南直隸汝州正堂的是韓慶聯,順天(今北京地區)大興人,貢生,嘉慶二十一(1816)年到任,五品。另據蟒川鎮楊溝村《楊氏族譜》記載:州守韓慶聯所送答謝金匾的主人是地方名老中醫楊順先生。金匾的背後藏著一段經典的故事——

直隸汝州正堂為神醫送匾(彭忠彥)

山皺裡的楊溝村


大清嘉慶二十四年秋末冬初,汝州正堂韓慶聯母親,突然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數日昏迷不醒,茶水不飲。

韓大人及全家心焦如焚:經汝州10多個名醫診治,老人的病情一直不見好轉。根據眾醫診斷所見,此病既不像寒,又不似熱,虛實不分,寒熱難辨,實難確診病情。故此眾醫皆為不治之症,取名為“老病”,從而一個個撒手離去。韓大人舉家老小手慌腳亂,束手無策。但是韓大人身居官宦之位,又熟讀四書五經,醫道之事也略知一二。據他本人所斷,母親的病並非不能醫治。孝心可鑑,蒼天有眼。韓大人四處打探遍訪名醫高手,定能治好母親的病。這天有人向韓大人推薦說,汝州向二里(管轄嚴子河流域)的楊溝村楊順老中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韓大人立即派人把楊順前往接至家中。楊順身臨官府門第,仍是麻衣步履,一身莊戶人家打扮,惹得官員、楊氏親屬及好友,還有其他名醫竊竊私語。楊順足踏府門後茶水未飲,就親臨病床診查病情,一觀神色,二切脈波,三問病因,不足半個時辰,楊順言道:“此病乃屬中暑之疾,傷寒之症。”韓大人道:“請問先生,中暑常見於夏暑之季,今已冬日病起何因?”楊順道:“此病本來就是中伏天所得,這其中有原因所在:我有一言大人且可回顧,老太太是在某月某日院中搭曬皮襖,面向東南迎風埋下病根。因熱人偶遇涼風又喝入髒氣,髒氣入內,擁結成疾。由於秋後氣候溫和,病不易發。入冬以來氣候突變,老人年邁體弱,久積成病。”韓大人和家人一時呆愣,無言相答,後回憶確有晾曬皮襖之事,都連連點頭稱是。此時楊順提筆開一處方,囑咐再三,必須到汝州城南門裡的“天花堂”取藥。

直隸汝州正堂為神醫送匾(彭忠彥)


天花堂的藥把子接到藥方,看到是楊順之手跡,便驚喜地問道:“噫!楊先生的方子又從哪裡飛過來了?”取藥人問:“您說,這楊先生醫術到底如何?”藥把子道:“不用問。只要是楊先生開的方,你只管放心去用,管保藥到病除!”

午時過後,取藥人將藥帶回府中,找來大鍋一口,動手煎熬。按照楊順先生的醫囑,當至藥湯開沸之時就讓病人服用,邊煎邊服,當藥煎成之後,再讓病人一一服下,並讓人時刻觀察病情變化。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晚餐後楊順同另外兩位名醫分別被安排在前廳的兩個套間內安歇,一夜之間雙方互不相談。夜深人靜之時,兩位名醫在輕輕地嘀咕著,“看他這身打扮也不像個名醫高手。”“野先生、野大膽!看他這樣用藥,病人等不到天明就沒命了。”楊順聽著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想按病情起因,症狀所推,自己下的藥絕無妨礙;但也恐有失誤之處,因此躺在床上翻燒餅似的久久不能入睡。三更過後,


直隸汝州正堂為神醫送匾(彭忠彥)

中為數十年來悉心保護文物的楊錫智老人


中為數十年來悉心保護文物的楊錫智老人

忽聽窗外”嚓嚓”的腳步聲,他故作鎮靜地咳嗽兩聲,窗外應聲道:“先生還沒歇哩?”楊順答:“我睡了一覺剛醒。”窗外人又道:“老太太服藥以後,上吐下瀉,不得了啊……”“不要怕,那是藥已動勁了。”楊順打斷對方的話道。說罷直身坐起,心情有所放鬆靜。時隔半個時辰,又有人報:“老太太已醒過來了,並想吃點東西。”楊順便應答說給老太太做點稀湯喝。就這樣到天明,一連數次有人前來通報病情,求問先生。天色剛亮楊順起床走出門外,發現那兩位身著長袍短褂的“名醫”不知夜裡何時早已溜走了。

韓老太太康復之後,韓大人贈送楊順白銀百兩,綢緞數匹,可楊順老先生謝絕不收。韓大人為此感恩不盡,選一良辰吉日帶領滿門家眷、親朋好友和堂前衙役,敲鑼打鼓、吹笛鳴簫,給楊順老先生送了一塊金匾,以表謝意。

此匾距今雖長達200年之久,但得益於楊氏家族後人世代的悉心呵護,至今保存完好無損。尤其是楊氏後人楊錫智老人,懷著對先祖的無限敬仰之情,珍視先祖聲譽,全力保護金匾文物。由於分家時把匾分給了二叔家,五十年代初,他把曾當床板用的金匾替換下來保存好。文革破“四舊,”金匾險些被毀,是他冒險把金匾藏匿保護起來的。1994年,他又用金漆把匾油漆一遍,並加以妥善保管。楊錫智老人數十年來珍藏保護文物,功德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