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看谁的书籍? 为什么?

每日网事


在众多的作家中,我最喜欢的是当代作家余华,从最开始读他的《活着》,再到后来读《许三观卖血记》,每一部作品都让我深深震撼,直击我的灵魂,之后把他的《兄弟》、《在细雨中呼喊》都一一拜读完,他的书给了我无限的勇气,让我无论面对多么苦难的生活都能看到美好的希望。

导读:

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之后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写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他的作品以批判为主,通过社会底层人物的疾苦反应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但同时又在绝望和无奈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光明,所以他的书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拜读,在书中感受生活的不易,学会从容面对生活,痛并快乐的活着。

《活着》

我读的余华的第一本小说是《活着》,第一次读是在初中,涉世未深,还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虽然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但依然被富贵的曲折命运所震撼,也为他历经波折后仍能坚强的生活,对世界温柔以待而感动。

第二次是大学时期读的,当时正值毕业之际,为找工作之事忙的焦头烂额,顺手从图书馆借来的,这次再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亲人的相继离去,仍能怀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这份承受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不要总是像霜打的茄子般无精打采,要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就像《活着》中说的一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刚上高一时,因为课业不是很重,班主任鼓励我们多看些课外读物,他还把自己的藏书拿了出来,让我们挑选,当时我选了《许三观卖血记》。

之所以选这本书一是因为读过余华的《活着》,二是这本书快被老师翻烂,我也想看看它写的到底是什么。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丝厂小工许三观通过多次卖血克服了生活中的一次次难关,没有被贫苦打倒的故事。第一次卖血,纯粹是为了好奇,也正是这次卖血让他开启了卖血求生之路。第二次卖血是为了孩子,第三次卖血是为了女人,第四次卖血是为了家人的生存,第五次卖血是为了家庭,最后一次卖血时年岁已高,医院不再收了,他的血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他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崩塌。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多的卖血历程,传达了一种“放弃抗辩,逆来顺受”的宿命观念,从而展示出生活的真实与残酷,这本书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价为:“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兄弟》

2004年10月,余华因心脏早搏,被迫休息了一个多月。因此,《兄弟》的写作遭到搁置,上下两册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而我读《兄弟》的过程也充满波折,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只读到了上册,跑过好几家书店都没有买到下册。

毕业后,和同事聊天时,和他聊到了余华,聊到了《兄弟》,他知道我没有读过下册,特意趁周末带我去潘家园的书市去淘,经过一上午的走访,终于淘到了下册。

《兄弟》讲述的是重组家庭的两个兄弟,虽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但他们生活在同样的家庭里享有着共同的亲情,经历了共同的磨难,在相互帮持和成长中让这段兄弟情显得更加珍贵。

《新民晚报》评论说:“兄弟两人一个蹦蹦跳跳的问号,一个心怀忧伤的感叹号;一个活得自由狂放随心所欲,一个过得谨小慎微沉重压抑;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

余华就是用这种对比和落差,表达了命运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结束语:

孟京辉对余华的评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余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一刀刀撕碎,把最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同时还能在丑陋中看到更美的内在,这才是最好的悲剧,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狄更斯。余华是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更是伟大的作品,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拜读。


指数空间


我的爸爸是个语文老师,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读小学时,我就看了爸爸大学函授书中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大学时,我读的是中文系,把爱好最终当成了自己的职业。直到现在,我仍保持着每天睡前阅读的喜欢,并喜欢把自己所看所思的注入笔尖,形成文字。在繁杂的文学世界中,若一定要说最喜欢谁的书籍,那就是张爱玲的。我沉迷于她的文字所勾勒的那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淡淡的忧伤,冷静的嘲讽。


明珠何联联


我大概从十四五岁开始发现的书籍的可爱,渐有了读书的习惯。因为小时候喜欢听收音机里播送的评书,就有了找书来阅读的冲动,农村小孩,家里哪有书,偶尔在亲戚家发现一两本残缺不全的《岳飞传》、《杨家将》之类的书,那真如获至宝,反复央求借阅。借回后,我匆忙而又饥渴地去书中寻找熟悉的英雄豪杰,既忐忑,又惊喜。

喜欢看小说,武侠,文艺,情感类的比较多一点



本是云该化作雨


我最喜欢看汪曾祺的书。尤其是他写的关于花花草草和美食的那些文章。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最早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读他的一本书叫《汪曾祺小说经典》。现在知道了,这本书是出版社自己出的,汪曾祺他生前根本就没有出版这样的一本书。不过在这本书里面还是收录了他的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读的时候是冬末春初。我个人是觉得,要读汪曾祺的文章,是适合在比较冷的时候或者是秋天的时候,秋高气爽的时候来读,那种感受是很美妙的。


汪曾祺他的小说和散文的界限不明显。有人评价他说是散文化的小说或者是小说散文化。大家要是读过汪曾祺的文章,就知道有很多文章,咱们是很难说它到底是一篇小说呢,还是一篇散文。比如《晚饭花》。《故里三陈》。像这两篇小说,其实读完之后感觉是像散文的。


再比如他最出名的《受戒》。《大淖记事》。这两篇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但是在小说里面,有很长的一大段风景描写,包括还有地方民俗的描写。这样的段落其实都是像散文。



汪曾祺的文章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由自在的。他的文章就爱跑野马。意思是说,他总是说着说着,就把我们一个很普通的观点、一件很无关紧要的小事,说的很详细很动人。


比如。他说,小河看到一朵花、一棵草都要过去招呼一下,然后又哗哗哗地向前流走了。像这样非常普通的事情,咱们是经常会忽略的,但是经过汪曾祺这么一说,就显得非常生动,并且非常有趣,是吧?


另外,汪曾祺他经常用很短的句子,很简洁,很干净,而且,他是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写的,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美的就是美的,不美的就是不美的。


比如说,

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蓝蔚蓝的,一点渣子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


或者他写农村孩子的时候,他也没有用很华美的词汇,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而只是说:真好看了,真美呀!



再如他写栀子花。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喜,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像这样的句子,这样的用词,要放到现在,可能编辑就给你改掉了,或者发布到网上,会被说是有脏话、有敏感词。


王汪曾祺他还是一个美食家。


他不仅会吃。会品鉴,而且还会做菜。


他做菜都是自己去逛菜市场,自己去买菜。


他还有自己独门自创的拿手菜。比如,塞肉回锅油条。就是把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末,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这样炸出来的回锅油条非常酥脆,嚼一下,声动十里人。这是汪曾祺自己说的。


有朋友去找汪曾祺,他都会亲自下厨去做一道拿手菜。比如说陈映真来的时候,汪曾祺就做了一道菜叫烧小萝卜。聂华苓去的时候,汪曾祺就做了一道扬州特色菜煮干丝。大家吃得非常开心,最后连汤汁都端起来喝光。



汪曾祺说:

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喜欢美食的人,应该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汪曾祺他是高邮人。他还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去过越南,在昆明待过七年,还去过香港,上海,北京,武汉,张家口,内蒙古,新疆,山东,四川,福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在长沙吃过火宫殿的臭豆腐。在昆明吃过各种菌子。所以我们读汪曾祺写有关美食的文章,会觉得津津有味,生动,有趣。真实。


我很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汪曾祺的文章。



谢谢大家的阅读。

花草有故事


我最喜欢看毛主席的书籍。因为他的书籍蕴藏了大智慧。给弱者以力量,给心灵以启迪。


吴江易山水


毛主席的书呀我爱读!千遍万遍下功夫,深刻的道理,细心领会!!!


xyfyj


我最喜欢看毛主席的书籍,毛主席的书籍通熟易懂。是指导人们灵魂的精神食粮。


大海1370347745813


我是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国诗词学会的会员,也算是一位小有成绩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吧。所以我对很多中外作家的文学书籍都很喜欢是不言而喻的。但要说我最喜欢的,主要有以下几位作家的书。

巴金的《家》《春》《秋》。

巴金老师的这几本书,从微观细节着手,从宏观大处立意,深刻描写了一个家族变迁史,更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迁史,是一面镜子。精读三书是我们了解和认识那个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三本书的语言已经达到了现代文学中极高的水准,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

路遥的《平凡世界》。

《平凡世界》用很特殊的手法描述了一个最基层人或者说草根的奋斗历程,是激励我们"平凡人"在"平凡世界"里勇于前行的号子和灯塔。可以说,《平凡世界》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坐标了许许多多中国青年人的发展方向。

顾城的《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顾城诗集》。

顾城老师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朦胧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他诗歌很多,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是上边几本,也是我最喜欢而且经常细读的,对我学习诗歌、创作诗歌都很有教益。

海子的《海子诗全集》。

《海子诗全集》是诗人海子迄今最全面的作品集,收录了他的抒情短诗、长诗诗剧、诗学提纲、日记小说等等。海子我也是一个诗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和美学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作家和他们的书,我也真的很喜欢,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说明了,谢谢各位师友鼓励,兴华问好了。

【图片是我最近的一本诗集照片】


贾兴华


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很多,今天来分享一下老舍先生的作品。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2012年,莫言先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之时,国人为之欢呼雀跃。我在为莫言先生骄傲之余,心底涌出了无限的遗憾之情。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投票得票数最高的就是老舍先生,令人惋惜的是,当消息传来之时,老舍先生已经离世。


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丰富,剧本、小说、散文、诗作均有涉猎,且都是文学创作精品。


最近在读的《老舍自述(注疏本)》,是由老舍研究专家徐德明和易华两位教授从《老舍全集》中选择、截取老舍先生自述作品的原文,精心连接,整合而成。《老舍自述》自老舍先生出生述起,及至童年、壮年、晚年,让我们可以从文字间更进一步走近老舍先生的世界,陪伴着老舍先生不平亦不凡的生命时光。



短篇《老字号》


《老字号》讲的是绸缎行老字号三合祥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有一年年底算帐,三合祥东家核算出当年买卖赔了。于是,东家换下了在三合祥服务多年的钱掌柜,大徒弟辛德治留在了老店里。


辛德治旁观了周掌柜对三合祥所做的种种改变,将一个规矩大气的老字号改模换样,将从未有过拉扯的买卖变得嘈杂纷乱。大徒弟辛德治大哭一场,期盼着钱掌柜能够重新回到三合祥。


钱掌柜里然又回来了,但是老字号三合祥终于还是没落了。


老舍先生本人同样生活在新旧时代的变迁间。透过辛德治的眼睛,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三合祥传承数年的不舍,也读到了他对周掌柜新方法的认可。新的发展和旧的传承冲撞着人们的认知,左右着人们的思想。


我浅薄地以为,老舍先生在文中所写的是辛德治,也是老舍先生本人。对旧的不舍,和新的好奇充斥着他们的感官,想要去迎合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长篇《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的长篇代表作《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家喻户晓。凡读老舍者,不能不读《四世同堂》。


作为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四世同堂》被广为传阅。每一位读者对书中人物的解读都不尽相同。


我个人对钱默吟老先生的遭遇和改变深深动容,钱先生对瑞全说:“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记住吧,老三!”


这句许是钱默吟先生对祁瑞全说的,也是对先生自己说的。


读罢《四世同堂》,找机会特意去了一次小羊圈胡同,走在北京新街口大街上,身旁人群熙攘,车水马龙。找到位于葫芦肚后的胡同入口有些艰难,也就是现在的大杨家胡同。走进窄窄的胡同口,里面好像确有一个宽敞的“肚”,再向前走向葫芦胸,也确实看到了七家住户的大门口。眼前依然是破旧的方砖和掉色的红瓦,可是葫芦胸里已大变了样。时代在前行,一家又一家人们住进了这里,每户人家的门口都被翻修一新,墙上影壁甚是精致,有些大门上甚至装上了密码锁。低下头,脚下的地面是整齐的方砖,没有一点残缺,没有一丛杂草。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回忆说:“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老舍先生的气息已于无声无息中消散了尘世变迁之间, 老舍先生的文字却经年散发迷人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文学爱好者的目光。


悠然阅读


我喜欢读诗词鉴赏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书,因为我喜欢古诗词,而叶先生能把古诗词讲得深刻,能表达出古诗词中的那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1、我读过的叶先生的书

我读过的先生的书有《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叶嘉莹说杜甫诗》《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宋名家词选讲》《南宋名家词选讲》《请代名家词选讲》《唐宋词十七讲》《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谈词》《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人生》《顾随与叶嘉莹》。

有的书没有还读完《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叶先生弟子汪梦川作注、先生作序审定的《双照楼诗词稿》我也读了一遍,虽然是繁体竖排。现在正读《古诗词课》。

2、叶先生讲诗词不停留在文字表面

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书写诗篇,用自己的生活在实践自己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包含了自己伟大的心灵、智慧、品格和修养。这样的诗人,有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词中要举出一人,就是辛弃疾。叶先生认为,兴发感动的力量与作用,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一种最宝贵的质素。古诗词的传统,不仅在诗人创作时重视兴发感动,就是读者在诵读时也重视兴发感动。叶先生讲诗词,就是要表达出作者的那一份兴达感动,引导读者都会欣赏诗词,提升读者的性情品质。

3、叶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体会讲诗词

先生幼承家学,旧学功底深厚,大学时跟随顾随先生学习,后来又学习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古诗词。她一生坎坷,幼年丧母,中年丧女,抗战时期生活在北平,后流落台湾、美国、加拿大。她说:诗词研读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做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叶先生所受的苦楚不可胜数,再加上她的学识,所以对古诗词的理解,有常人不能达到的深度。这真的不是今天某某教授坐在象牙塔里能体会到的。比如她讲到杜甫《秋兴八首》的“每依北斗望京华”一句会哭,她最能体会的杜甫的心境。

总之,叶先生是以自己的生命体会讲诗词,能表达出古诗词中的那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所以我喜欢叶先生的书。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