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誘敵”之戰,吹響了西漢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導語:“馬邑誘敵”之戰,也被稱為“馬邑之謀”,是公元前133年,由西漢王朝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雖然最後由於匈奴單于識破了這場殲滅戰的本質,“馬邑誘敵”之戰最後失敗。但是,這場戰爭結束了西漢王朝自立朝初始對匈奴奉行的“和親政策”,同時也吹響了西漢王朝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馬邑誘敵”之戰,吹響了西漢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大漢鐵騎

一、“馬邑誘敵”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

“馬邑誘敵”之戰,發生在漢武帝時期,但是其發生的根源一直要追溯至漢高祖時期。因為,自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時起,匈奴就一直是他心中的痛。

1️⃣“白登之圍”:漢高祖出擊匈奴失敗,一度讓漢朝以為匈奴不可戰勝;

想當初,建立起西漢基業的漢高祖,在韓王信勾結匈奴起兵造反的時候,親率三十萬大軍前往攻打匈奴。起初戰爭很是順利,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漢高祖有了大意輕敵心理,認為匈奴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於是,他親率先頭部隊,遠離大部隊,乘勝追擊匈奴潰逃的軍隊。哪知道,中了匈奴的“誘敵深入”的奸計,最後被困於平城白登山,長達七天七夜。

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事件,在史書《史記陳丞相世家》中有著記載:

“卒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

最後,靠著陳平之計,漢高祖才得以逃脫,與大部隊回合,繼而班師回朝。至於“陳平之計”具體是什麼內容,至今都未得知,因為史書《史記陳丞相世家》中是這樣記載的 :

“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其實也可以理解,在那樣的場合之下,所使用的計策必定不是些光彩的計策,大致如金銀賄賂、城池允諾之類的,若是說出去,那更是漲了匈奴威風,滅了漢家的尊嚴。與其如此,還不如就記載個“其計秘,世莫得聞”,保全最後的尊嚴。

“馬邑誘敵”之戰,吹響了西漢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漢高祖“白登之圍”


2️⃣“文景之治”:西漢王朝修養生息,積攢攻打匈奴的家底;

西漢王朝,是建立在秦末動亂的社會基礎之上,經過多年戰爭,國庫空虛。於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對內施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國家政策,對匈奴採取“聯姻和親”的柔和政策。在這幾十年中,西漢王朝的農業、工商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百姓變得富,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國泰民安。

到了漢景帝后期,甚至《資治通鑑·卷十五》中有這樣歷史記載,來形容當時西漢王朝的富有安寧:

“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雖然,在漢景帝時期,也發生了以淮南王為首的“七王之亂”,西漢王朝好不容易積攢的國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是,“七萬之亂”也有著積極意義,那就是此後西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貫徹實施,諸侯分封制對西漢王朝皇帝的權利制約,也就隨之消亡。

此後,諸侯政權不再擁有自己的行政、司法、軍事上的各種特權,為攻打匈奴掃清了後顧之憂。

“馬邑誘敵”之戰,吹響了西漢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文景之治”


3️⃣漢武帝:休養生息發展國力的同時,一直尋找著出擊匈奴的機會。

經過“文景之治”後,西漢王朝實力大增。漢武帝登基掌權後,繼續奉行修養生息的執政綱領。政治方面,他用“推恩令”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皇帝的實權;經濟方面,他推行“鹽、鐵、酒”等重要物資的國家專營,短時間內就使得國家財政變得十分寬裕;軍事方面,他大膽啟用年輕將領,花重金從西域購買大量良馬交付軍隊,訓練出一支西漢王朝自己的強悍騎兵部隊,縮短與匈奴的軍事差距。

所以,漢武帝在執政初期,就一直為出擊匈奴在做著準備,就等著合適時機到來後痛擊匈奴,以報高祖“白登之圍”之恥。

而這個機會,就是“馬邑誘敵”之戰。

“馬邑誘敵”之戰,吹響了西漢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漫畫:匈奴人對漢武帝的憤怒和恐懼


二、“馬邑誘敵”之戰,戰爭的詳細經過;

1️⃣商人聶壹獻上“馬邑誘敵”之計;

當時,馬邑城中來來往往的商人很多,其中就有一個名叫“聶壹”的商人,他對匈奴屢屢撕毀和平協議騷擾邊城以及過往的商隊痛恨不已。所以,有一天,他向時任“大行令”(西漢時主管對屬國之交往事務的官員)的王恢獻上了“馬邑誘敵”之計。

聶壹提出,馬邑城中來往商隊很多,金銀財寶頗多,歷來就是匈奴眼中的肥肉。可以由他假裝作為匈奴內應,打開城門吸引匈奴大軍前來,而城外埋伏下西漢大軍,待匈奴兵進了包圍圈後,再實施突然襲擊,就可以打一場漂亮的圍殲戰。

2️⃣大將王恢採納後報請漢武帝;

大行令王恢,本就是一個反對

“聯姻和親”政策的愛國將領,在一番琢磨後認為此計可行,於是將“馬邑誘敵”之計上報給了漢武帝。

3️⃣漢武帝批准實施,著手部署;

此時的漢武帝,眼看著國家實力一步步增強,有了和匈奴一較高下的資本,正愁沒有機會施展。在詳細聽說“馬邑誘敵”的細節後,經過與眾大臣的一番商議後,決定實施此計。

於是,西漢王朝迅速發動起來,籌集糧草、集結軍隊,為戰爭做準備。最後,漢武帝派出以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護軍將軍韓安國等朝中大將率領三十萬大軍,前往埋伏在馬邑城外的山谷中。

大行令王恢則率領三萬漢軍,埋伏在匈奴後撤的路上,準備到時候前後夾擊包圍匈奴大軍。

4️⃣匈奴十萬大軍中計前往馬邑;

此時匈奴在位的是軍臣單于,在接到商人聶壹獻上的

“馬邑獻城”之計後,本就對馬邑城中金銀財寶垂涎三尺的他,立即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馬邑城。

“馬邑誘敵”之戰,吹響了西漢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匈奴大軍

5️⃣漢軍俘虜全盤說出誘敵之計;

然而,一切都準備好之後,卻發生了一件事情,影響了整個戰局。原來,在匈奴大軍行至馬邑城附近時,無意中抓到了一名漢軍的校尉小將,在嚴刑逼供之下,那名校尉將漢軍

“馬邑誘敵”之計全盤說出。

6️⃣匈奴全軍後撤逃出漢軍包圍;

聽得軍臣單于是後背發涼,差點就進入了漢軍的包圍圈,於是他立刻讓大軍調快速回撤。雖然也有部分匈奴將領對即將到手的財富不忍心放棄,提出異議,但在單于的命令下還是返回了大本營。

7️⃣王恢不敢追擊回朝被迫自殺。

西漢這邊,埋伏在馬邑附近山谷的三十萬大軍,遲遲沒有看到匈奴大軍前來,焦急萬分,又不敢貿然出擊尋找,怕打草驚蛇,只好繼續等待。

而埋伏在匈奴大軍後撤道路上的王恢,倒是碰到了從前方後撤下來的匈奴大軍。浩浩蕩蕩,有十萬之眾,可王恢只有三萬人馬,怎麼看都不是對手,於是王恢最後選擇了放任匈奴大軍回去,沒有進行攔截和追擊。

等到最後,埋伏在馬邑附近山谷的西漢三十萬大軍得知匈奴大軍已經後撤的消息時,匈奴大軍已經遠去了很久,再追擊也來不及了,所以也都班師回朝了。

相當於,整個西漢王朝的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行動,最後白辛苦了一場,卻連個匈奴的面都沒見到。這一段在史書《資治通鑑》中,也有著記載:

“設馬邑之權,欲誘匈奴,徒費財勞師,一虜不可得見,況單于之面乎!”

最後,“馬邑誘敵”之計失敗的消息傳到了漢武帝那裡,他氣憤不已,下令讓王恢戴罪自盡了。可憐的王恢,原本可以立下曠世大功,可最後時運不濟,落得個家破人亡。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那麼大的失敗,為了大漢朝帝王的顏面,是必須有一個人出來謝罪的,這也是封建制度無情的一面。

“馬邑誘敵”之戰,吹響了西漢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漢武帝


三、“馬邑誘敵”之戰,產生的歷史意義;

“馬邑誘敵”之戰,是一場經典的誘敵殲滅戰,依靠馬邑城中的財寶和偽裝的內應,吸引匈奴大軍前來奪城。屆時,再依靠城外埋伏的朝廷三十萬大軍,連同藏於匈奴後退之上的馬邑三萬人馬,裡應外合,擊殺匈奴大軍。

可惜,這樣的一場完美的誘敵殲滅戰,因為走漏了風聲,導致計劃失敗,匈奴軍臣單于,安然率領十萬大軍退回了大漠。

可以說,在“馬邑誘敵”之戰前,即使匈奴人經常不顧兩家的聯姻和親協議,屢屢進犯西漢王朝邊疆,掠奪襲擾西漢疆土。但是,西漢王朝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選擇了隱忍,兩家之間維持了表面上的和平假象,未徹底翻臉。

可是,經過“馬邑誘敵”之戰後,雙方公開徹底決裂。此後,匈奴開始對西漢發動正式戰爭,而西漢也開始主動出擊攻打匈奴。此後,衛青、霍去病遠出大漠,打出了漢家的軍威,使得匈奴再也不敢輕易襲擾漢室邊疆。

“馬邑誘敵”之戰,吹響了西漢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

“馬邑誘敵”後西漢發動的幾場大的反擊匈奴戰役


總結:

所以,雖然“馬邑誘敵”之戰對於西漢王朝來說,是一場失敗了的誘敵殲滅戰,但它吹響了西漢王朝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爭號角。經此一役,西漢王朝

轉“守”為“攻”,開始掌握戰場主動權,並最終將匈奴打服,一部分匈奴降服漢朝,一部分匈奴遠遁大漠及中亞,徹底掃清了北方的威脅,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史記》

2️⃣《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