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诠释“兵者~诡道也”之战

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有这样的描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用兵打仗是一种是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一部璀璨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战鼓雷鸣、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战争史。如果要统计一共发生了多少次战争是不可能的了,但如果就哪一次战役完美诠释和践行了我们的标题“兵者~诡道也”,我认为非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莫属。

公元前354年,魏国上将军庞涓亲领20万大军进攻赵国,围逼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八万兵援救,自此这一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拉开帷幕。


完美诠释“兵者~诡道也”之战


·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倘若从齐国边境援赴邯郸,路程有千里之遥,纵使骑兵星夜兼程,也要三到四天,这对于兵贵神速来说无疑犯了大忌,更何况现在邯郸城已经被围数日,城破之日危在旦夕,如果千里奔袭难免让庞涓以逸待劳;大梁乃魏国新建之都,意欲昭示天下其霸主地位,粮草、辎重无数,是魏国必守之地,更何况距离齐国边境只有三百余里路程,若齐国攻其不备,当如天兵降临,让大梁恐慌,竟而逼迫庞涓搬师回救,如此邯郸危局缓解。孙膑的这一次战略调度不但解决了直接援救邯郸可能存在的危险,更重要的在于打乱了魏国兵力的部署,让敌方开始跟着或者说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运动了起来。


完美诠释“兵者~诡道也”之战


·诡道——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如果说这场战斗进行到了上面这一阶段,齐国的出兵援赵计划也就算是完成了,但是作为战争的艺术家,孙膑并没有就此停下来,他料定庞涓作为战国名将,既然决定回来救援大梁,定然会长途奔袭,以掩耳不急迅雷之势与大梁守军里应外合,把齐军包饺子,如此才能于私解心头之恨,于公得战胜之名。就在庞涓原以为自己与齐军决战的地点在大梁城下时,孙膑早已经暗自撤军至桂林,借着广袤的森林和大山,埋伏于此,至此战争之势由原本的魏国以逸待劳变成了齐国以逸待劳。在森林野战之中,魏军奔袭的骑兵很难发挥其机动的特性,更别说产生冲击力了,失去了这两个特点,让所向无敌的魏国铁骑几乎全军覆没,所谓兵败如山倒,其天下闻名的重甲步兵魏武卒也溃不成军。


完美诠释“兵者~诡道也”之战


·诡道——卑而骄之,乱而取之,佚而劳之

孙膑的计谋能如此完美实施并且实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对于庞涓这位昔日师弟的心理推测和判断。魏国攻赵,意在灭国,试问在战国初期又有哪个大将能有灭国之名,更何况庞涓仗着天下无敌的骑兵和骁勇善战的魏武卒,他有本钱骄傲,师出鬼谷子更让他有能力骄傲,然而就在他要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被一个宵小之辈暗中使诈,在他看来实力不足的齐军不敢堂堂正正来战,却跑去搞偷袭,实乃无耻,大好的建功立业机会就这样子没了,实在可恨,恼羞成怒之后连日回军,殊不知自己的心已经开始乱了,而军队自然也跟着乱了,面对着以逸待劳的齐军失败已经是迟早的事情。


完美诠释“兵者~诡道也”之战


在那个春秋或者更早商周时期,战争的场面更多是兵对兵,将对将,双方站好位置,列好方阵,随着主帅的一声将令,开始奋勇厮杀,真正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而这次魏齐之战,就像是一颗划破天空的流星,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战争的空间原来可以这么大,居然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然后牵着敌方的鼻子走,让战国初期的步兵与骑兵的野战进入到运动战中来,进而上升到战争指挥的艺术,从而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不经让人们想起了两千多年后我们的伟大战略家毛主席在长征途中指挥的得意之战——四渡赤水,硬生生的将国民党40万军队玩弄于鼓掌之间,避实击虚、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兵贵神速、审时度势,将兵法中的奥义与现实情况相结合,使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自己的剧本进行,或许,这正是兵法的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