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雄高歡,敕勒歌的創作典故

高歡(496-547年),又名賀六渾,原籍渤海蓨縣(tiao,今河北景縣),鮮卑化漢人,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

高歡發跡

高歡發跡還要從爾朱榮(493年-530年)說起,在前面的文章中,專門提到了這個軍事能手。528年爾朱榮以七千騎兵大破葛榮數十萬眾,戰後葛榮的降兵被分而治之,高歡當時就是爾朱榮的部下。530年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元子攸(507-531年)殺死,其軍隊被爾朱兆接管。與叔叔爾朱榮相比,爾朱兆只會打仗不會帶兵,勇猛有餘智力不足,有點缺心眼,為了給叔叔報仇,他單兵入洛陽就把北魏孝莊帝給殺了。這時恰逢葛榮降兵反叛,在幷州(今太原)這一帶就有二十多萬人,前後造反二十六次,後來雖然被殺掉一半,但還是造反不停。面對這些賊兵,爾朱兆犯了難,但高歡暗自高興,當時他手下無兵僅有虛職,鼓搗一下,這些兵就給自己賣力了。有一次高歡趁著爾朱兆喝高了,演了一齣戲,明明很想要兵,嘴上硬說不願要,最後爭取到了這波賊兵的統帥權,這是高歡的第一桶金

531年高歡擁立元朗(後廢帝、安定王,513—532年)為帝,即位於信都(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區)。當時爾朱氏在洛陽控制節閔帝元恭,高歡在冀州控制元朗。532年高歡使用反間計,離間爾朱兆、爾朱世隆和爾朱仲遠等人,在韓陵(今河南安陽市東北)以三萬人打敗了爾朱兆的二十萬大軍,隨後借爾朱氏叛將斛斯椿之力打入洛陽,另立孝武帝元修(510-535年)為皇帝。533年爾朱兆在秀容(今山西忻州)兵敗自殺。從此高歡成為北魏朝廷的實際控制人。

北魏分裂

高歡擁兵在外,孝武帝元修感受到了威脅,皇帝親自拉攏人,搞統一戰線。侍中、司空高乾(gān)本是高歡的人,皇帝元修要拉攏他,話說的很白:

“司空奕世忠良,今日復建殊效,相與雖則君臣,義同兄弟,宜共立盟約,以敦情契。”

高乾既不想得罪皇上,又不想背叛高歡,猶豫不決之中,被君臣二人同時拋棄,賜死。高乾一事在元修與高歡之間埋下了絕裂的種子。

532年賀拔嶽佔領關中,加封關中大行臺,賀拔勝被封為荊州刺史,這哥倆佔據著北魏西、南兩處要地。不料534年賀拔嶽被侯莫陳悅設計害死,宇文泰(西魏權臣,北周王朝奠基人,507-556年)接管了賀拔嶽的軍隊。賀拔勝被侯景打敗投奔南梁。

轉眼間,北魏西、南兩面突然變天。北面已然被高歡控制,皇帝元修更加愁苦,該依靠誰、投奔誰?

534年元修與斛斯椿、王思政等人密謀,決定討伐高歡,但對外宣稱討伐南梁,給高歡密信說要打宇文泰和賀拔勝,徵兵,戒嚴。高歡知道這是緩軍之計,回信說我這還有二十多萬兵,分四路南下,可祝朝廷一臂之力!

元修聽聞傻了眼,召集文武議論,又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意思是你把我立為皇帝,我不相信你相信誰,咱們怎麼搞的這麼生分?元修再三權衡,洛陽無兵抵抗,南面賀拔勝投降南梁,還是到長安投奔宇文泰吧!殊不知,剛出虎穴,又入狼窩,元修半年後就被宇文泰毒死,這是後話。

元修出逃長安,高歡進入洛陽。534年高歡立元善見(孝靜帝,524—552年)為皇帝,之後遷都鄴城(今邯鄲市臨漳縣與安陽市北郊一帶),史稱東魏。535年宇文泰毒死元修,立元寶炬(魏文帝,西魏開國皇帝,507—551年)為皇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北魏自此分為東魏、西魏。

連年征戰

北魏分裂後,東魏與西魏展開了連年戰爭,前後近十五年。536年高歡攻下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原大夏國統萬城在此)擒刺史斛拔俄彌突,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刺史曹泥、涼州(今甘肅武威)刺史劉豐也投降東魏。高歡威震關西,對宇文泰形成了東西包抄之勢。

537年春,高歡自蒲坂(今山西永濟市)、竇泰自風陵渡(今山西芮城縣)、高敖曹自商洛,北、東、南三面進攻宇文泰,結果宇文泰集中兵力在潼關大敗竇泰兵,犄角之勢瓦解,高歡急忙撤兵,兩人的首次交鋒以高歡間接失敗結束。

537年秋,高歡集結二十萬大軍再次赴蒲坂,高敖曹帶三萬兵出河南,繼續攻打西魏。當時關中鬧饑荒,宇文泰在恆農(即弘農,今三門峽市,有糧倉)住下找食吃,帶兵不過一萬人,聽說高歡兵要渡黃河,馬上回撤到關內(潼關),高敖曹輕易攻佔了恆農。按照正常邏輯,高歡只要派高敖曹守好恆農這個糧倉,他出輕兵不時騷擾一下渭南一帶,加上當時關中鬧饑荒,宇文泰的部隊不被打垮也被餓垮了,高歡的謀士們也是這麼出謀劃策的,但是高歡報仇心切,當時並未聽從,一心渡河作戰。

高歡在蒲坂渡河後,前方是沙苑(陝西大荔南洛水與渭水間一大片沙草地,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當時長著一大片蘆葦,宇文泰不到一萬人的部隊就藏在這裡面。高歡認為自己帶二十萬大軍,輕敵了,放棄了謀士們的防守游擊戰,也放棄了放火燒蘆葦的計策,帶兵衝進沙苑,活捉宇文泰。結果人員組織不當,進入沙苑後反被宇文泰伏兵打散,兵敗如山倒,丟失士兵八萬人,只好再渡河回到晉陽。這就是

沙苑之戰,以高歡完敗結束。沙苑之戰徹底改變了東魏、西魏軍事力量,東魏自此再也沒有打過黃河。

538年,高歡派侯景再次奪回洛陽,東魏、西魏在河橋再次交鋒。宇文泰帶著元寶炬回洛陽祭祖,這邊與東魏兵交戰,後院長安有人造反,沙苑之戰投降的東魏兵再次反叛,宇文泰只好往西撤回長安。西魏雖然戰敗,東魏卻損失了高敖曹這一員大將。

此戰之後,東、西兩魏停戰五年,高歡政治優勢凸顯,東魏著力發展經濟,西魏則因戰亂較為落後。至541年,“東方[東魏]連歲大稔,谷斛至九錢,山東之民稍復甦息矣。”

542年,高歡攻打玉璧城(今山西運城稷山縣)未果。543年,高歡捲土重來,渡黃河,直指洛陽,與宇文泰在邙山([máng],位於洛陽北,現有邙山陵墓群)直接交戰。此戰中,宇文泰再次冒險,留輜重於瀍曲([chán],河南北部一河流,向東入洛陽),自帶精兵登邙山偷襲高歡軍。高歡得到情報:

“賊距此四十餘里,蓐食乾飯而來。(早上吃乾飯,中間沒喝水)”

大喜,嚴軍以逸待勞,大敗西魏兵,斬首三萬人。宇文泰一度非常危急,高歡派彭樂追擊他,追是追上了,但是宇文泰狡猾的很,跟彭樂說:

“汝非彭樂邪﹖痴男子!今日無我,明日豈有汝邪!何不急還營,收汝金寶!”

彭樂傻傻地中計,帶著宇文泰扔給他的一囊金帶回來交差。高歡氣不打一處來:

“歡雖喜其勝而怒其失泰,令伏諸地,親捽其頭,連頓之(捽,[zuó],方言,揪頭髮,抓)。”

高歡揪著彭樂的腦袋瓜子就往地上磕,但這正是用人之際,不是發脾氣的時候,高歡因彭樂打了勝仗有功,賞絹三千匹,但為了懲罰他放走宇文泰,特意把三千匹絹壓在彭樂身上,以此羞辱。這正是高歡的高明之處,成熟、理性、不任性。邙山一戰,西魏兵幾乎全軍覆沒,高歡將宇文泰打回長安,當時陳元康力主追擊窮寇,高歡並未聽從,雖然打了勝仗,但也錯失滅亡西魏的大好時機。

546年高歡再次攻打玉璧城(今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西魏韋孝寬(509-580年)守城,雙方在城內外各堆土山,一場苦戰,史稱“玉璧之戰”。久攻不下,高歡因病被迫撤兵。歸途中,軍中謠言韋孝寬大弩射殺高丞相。為穩定軍心,消除恐慌,高歡召見各將領,讓斛律金(北魏、東魏、北齊三朝元老,488-567年)作《敕勒歌》,“歡自和之,哀感流涕。”: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歡雖是鮮卑化的漢人,但士兵大部分是鮮卑人,聽到這首敕勒歌,無不想念起自己的家鄉,士氣一下子提高了。用一首歌團結部隊,鼓舞士氣,高歡是首例。後來這首敕勒歌作為北魏民歌被收入《樂府詩集》。

英雄遲暮

537年,杜弼(490-559年)向高歡建議治理東魏長期以來的貪汙腐敗現象,高歡說:

弼來,我語爾!天下貪汙,習俗己久。今督將家屬多在關西,宇文黑獺(宇文泰,字黑獺)常相招誘,人情去留未定;江東復有吳翁蕭衍(梁武帝,上篇文章出家的那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我若急正綱紀,不相假借,恐督將盡歸黑獺,士子悉奔蕭衍,人物流散,何以為國!爾宜少待,吾不忘之。”

一方面搞權宜之計,一方面安撫提建議的人,高歡事做得漂亮人做得坦蕩。高歡是個政治家,一生在漢人與鮮卑人之間不斷切換,把鮮卑人與漢人團結起來為他作戰,高歡在用人上做到了極致。高歡說這話時,正是沙苑大戰之前,用人之際,權宜而已,加上後來對待彭樂一事,高歡舍小過以成大功,不愧是傑出的政治家。

547年春,高歡去世,臨終前他給兒子高澄(高歡長子,東魏權臣,521-549年)交代人事問題,誰誰可用,誰誰該提防,誰誰我沒用過,特意留給你提拔,又說“邙山之戰,吾不用陳元康之言,留患遺汝,死不瞑目。” 英雄遺言多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兒們仍需努力啊。

總結

我認為高歡與曹操可有一比,都屬於一代英雄。標準有三條:一是情熵都很高,搞政治有一套,自己不稱帝,不坐“火爐子”。二是都有個相似的對手,高歡有宇文泰,曹操有劉備,偏偏宇文泰和劉備這倆人也類似。三是所處的歷史時期類似,一個是北魏末期,一個是東漢末年,都是亂世。

明代文學家楊慎有一首詞,笑談英雄與歷史,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充滿了歷史辯證法。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