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這是為什麼呢?道理也不復雜,千里馬多次說過這個問題,這叫“臨帖不含糊定律”。我們臨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容易含含糊糊的臨摹,卻沒有發現自己到底哪含糊了。尤其是初學者非常容易犯臨帖含糊的毛病。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所以,初學書法就不能含糊!這是一個警訊!我們有些初學書法的朋友,由於學習臨帖之前,沒有什麼思想準備,也不知道選擇哪一個字帖符合自己的臨帖需要,拿起一本字帖就臨摹了,結果,發現越臨摹越沒有興趣,於是,就想換一個字帖試試看下一個字帖,臨摹起來能不能容易一些。

換了一個字帖,又發現這個字帖也不太不容易臨摹,於是,又想換一個字帖。有時候還會反反覆覆的來回換,這對自己學習書法的信心也有一定的影響。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今天,我的頭條信息裡,就有一個朋友留言:“我的個天吶!初學都要三五年?放棄了!放棄了!我總共練習字帖還沒有兩三年時間”。

那麼,如此換來換去的臨摹字帖,到底找到自己喜歡的字帖了嗎?我的回答是:那也不一定呢!就是找到了,也未必會提高你的臨摹技法,因為你始終欠一個“不含糊”的臨摹。

我們學習臨摹字帖,主要的問題在於學會解決問題,如果是這樣,跟你頻繁換字帖還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如果你無論換一個什麼字帖,都能自主解決問題,這又有什麼不對呢?誰說的臨摹字帖只能臨摹一個字帖,不能換字帖?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但是,很多換字帖的朋友,不是因為善於解決問題而換字帖,而是試圖迴避了臨摹字帖“不含糊”這個坎兒而換字帖的,所以,這就發生這樣一個問題:這一個字帖欠下的問題,在下一個字帖裡仍然還不起,所以,換字帖不等於降低了臨摹難度,而更加輕鬆,反而是感覺學習的難度更大了,這就是為什麼說頻繁換帖是一個忌諱的原因。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臨帖不含糊定律”的困惑。所以,我們不能違背這個定律“。'臨帖不含糊定律”還推導出一個大家經常遇到的問題:到底有沒有非常容易的一種字帖?例如。到底哪一個楷書字帖容易臨摹?哪一個隸書字體容易臨摹?等等。千里馬經常給大家的回答是:所有的字帖臨摹的難度都沒有太大區別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字帖難度是大體相同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換字帖不是降低臨摹字帖難度的辦法,而是積累問題的消極對策。

那麼,如何解決我們臨摹字帖的喜愛和難易問題呢?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千里馬認為:如果你是初學書法,開始不會選擇,也不知道如何選擇字帖,所以,有幾次換字帖的現象,這不算什麼問題。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一旦進入臨摹以後,這個字帖臨摹一兩個月,那個字帖臨摹一兩個月,一會兒學行書,一會兒又要學隸書,總覺得哪一個字帖都不好,或者都挺難的。這個問題,也恰恰證明了學習書法的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所有字帖的難度是沒有明顯難易區別的。所以,對字帖的難度問題,必須迎刃而解,而不是退避三舍。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如果學習書法經常因為臨摹而退避三舍,這就是我們要批評的違反“臨帖不含糊定律”。既然臨帖不能違背不含糊,那麼,我們就應該遵循這個規律。

首先要學會臨摹字帖的基本方法,這就是針對書法字體的具體筆畫,我們要學會如何用毛筆把字帖上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寫正確,具備這個本領以後,寫什麼樣的字帖,基本上都沒有問題。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書法是有筆畫構成的,每一個筆畫又是用起筆、行筆、收筆寫出來的,所以,臨摹字帖不能含糊的就是如何起筆、行筆、收筆這個問題。

書法家都會說什麼書法的核心是筆法,這是沒有錯的,但是,筆法如果沒有落實在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之中,那麼筆法也會等於零的!

我們所謂的“筆法”,就是每一個筆畫如何起筆、行筆、收筆,無論楷書、行書、草書、隸書,沒有一個筆畫不是建立在起筆行筆收筆這個基礎上的,所以,學習書法就是首先把起筆、行筆、收筆的問題不要含含糊糊,也不能含含糊糊!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如果我們初學書法就集中於字帖的筆畫是如何起筆、行筆、收筆的,那麼,你想想,還會有學習書法的什麼不同嗎?只要在一個字帖上能夠達到準確的起筆行筆收筆,那麼,書法的比較難度就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你以為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就難?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就容易嗎?我們從換帖的實際經驗來看,你自己也會做出正確回答:沒有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容易一點的事情!因為,我們臨摹的字帖都是大師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是千錘百煉中來的,能夠達到大師級的水平,說明他們的每一個筆畫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毫不含糊地去臨摹字帖,筆畫準確是我們毫不含糊的第一步,必須走穩走好。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經過一段時間“毫不含糊”的臨摹之後,如果我們發現有自己更喜歡的字帖,那麼,完全可以追隨自己喜歡的字帖去臨摹。

一般來說,應該把一個字帖臨摹到非常熟練,甚至可以背臨,才換第二個字帖,傳統是這樣學習的。不過,千里馬認為,如果你具備解決問題,即善於臨摹筆法,那就不一定要到臨摹一個字帖到背臨的程度再去換帖。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前面我說的“毫不含糊”的臨摹,事實上古代書法家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主要就是依靠原來臨摹一個字帖的基礎,去“翻譯”下一個字帖的,所以,他們的臨摹方法不一定可取。

在這裡我打一個比方,說明一下我們圍繞字帖筆畫起筆、行筆、收筆分析的臨摹方法。比如說,我們學習畫畫,我們是先學會畫畫的基本原理例如:透視、解剖、比例去寫生,還是先學會人物畫以後,才能學風景、動物畫的?

書法也是這樣,我們學會字帖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之法,就相當於學會了繪畫的原理懂的瞭如何處理透視、比例、解剖關係。所以,你就會遇到什麼都難不倒了。

臨帖真的有一個“不含糊”定律嗎?我們到底哪含糊了

書法的筆法儘管都不一樣,但是,筆法的原理,就是有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我們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在臨帖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嚴格地推敲字帖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所以,就容易寫得含含糊糊。這是非常深刻的教訓。

最後,我們又回到書法的核心筆法這個問題上了。如果精準分析和把握了筆畫分析,那麼,筆法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因為,前面我們說過,筆法必須落實在用筆上,兒用筆是又正確的起筆、行筆、收筆完成的。

而初學書法如果在一個字帖裡深刻體驗臨摹字帖起筆行筆收筆的重要性和藝術性,就會高度集中地把筆法和用筆問題解決好。

一旦有了這樣的基礎,那麼,我們的書法入門問題應該說就已經解決了。然後,根據學習書法,還要“博覽群書”的要求,才能寫出比較好的書法作品,因此,我們要經常換帖,這就不是忌諱,而是必須要廣泛吸收書法的營養,才能豐富我們的書法修養,為創新和創作出更好的書法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