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工業化有多大可能?

財經知識局


不可能,因為招不到人,還有國際市場有溢價科技產品難持久,還是品牌好點,只要中產社會,深入人心。美國故意在唱歌,誤導發展中,心裡想,好不容易才消費社會為主。


股經匯播


美國重返工業化,國產化,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美國是一個擁有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GDP 6萬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標誌,擁有這樣的人均產值,產業空心化是必然的,因為如果美國要實現50%以上的工業產品國產化,美國的人均GDP就要大幅下滑,但是美國政府和政客們不願意這樣做。因為美國政府和西方政客們太需要搞霸權了,人均GDP太低,沒有能力搞霸權。需要指出的事,美國生產的工業品必須要有國際競爭力,否則,是行不通的。但是目前,我們看不到這一點。美國政府,美國政客,美國百姓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曉東風


老實說,美國經濟這次一定會趴下,但美國不會趴下。

再工業化的可能性是100%。

只不過有一點,在美國再工業化的過程中,世界老大的地位必須讓出來,否則就有滅國的危險,分解成n個小國家,步前蘇聯後塵。

美國曆史上就由十幾個小村落組成,後來不斷擴大,成長的美國注滿分裂基因,有幾次差點就分了。現在的51個成員,彼此間鬆散聯繫,各州獨立行政,美國政府叫聯邦政府,主要掌控金融、軍隊和外交。

聯的反義詞沒有確切的,但分離與聯合應該是一對。

上世紀大危機,羅斯福新政把美國帶出泥坑,採取的辦法就是國家大力投資基建,發展工業,當時給美國人的機會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毀滅性的消耗,解決生產過剩,賺得不要不要的。

世界進入資本主義,幾百年時間霸主已經輪換三回,荷蘭英國美國,霸主標誌是金融和軍事,獨獨支撐金融和軍事的工業化,霸主形成時都不受待見。

去工業化並不是弱智,或者選擇性失憶,實在是金融資本貪婪,符合人私利本性,躺著就把錢賺了,誰還願意站著做苦工掙辛苦錢。

美國政治家早就認識到產業空心化的危害,只是資本左右政治,這個體制下,政治家作再多努力都白搭。奧巴馬喊了8年,特朗普上臺,一個大資本家受到藍領擁護,說明美國朝野已經形成共識,必須產業迴歸。

特朗普是個有抱負的美國人,無力迴天的根本原因就是總統位置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而是金融資本代言人。

美國再次偉大在特朗普手上不可能了。整個美國的經濟不支持他,除了來一次徹底的變革,總統有權決定國內的一切,而主張又正好是對的。

說美國一定會再工業化,不是在特朗普手上實現。

先死後生。

特朗普或下一任總統把美國搞得不美國了,重新生出一批新的有作為政治家,革除舊弊,強力推動國內投資,再造一個新美國(基建),有個十幾年二十幾年,換血重生,這是一定的。


布衣吳新建


美國再工業化可能性多大?現在狀態可能性很小。因為美國是世界老大,他能夠為所欲為,再工業化是個累活,老大是不願意乾的。

其實世界已經給了美國一次警告,希望美國能夠自行調解,化解危機,但美國沒有做。什麼危機呢?就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當時美國危機,世界跟著遭殃,就是美國入不敷出了。美國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加緊印錢,美元寬鬆政策,把危害全部甩向世界,讓世界去承擔,美國又重新過好日子了。

前面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英國,英國引領了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然後英國就去了金融領域。結果工業化被美國超越,美國GDP在19世紀末成了世界老大。然後是德國超過英國,從而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著第二次,結果英國再也不叫日不落帝國,現在英國本土也鬧得比較歡。

工業已經空心化,讓工業再回來是很難的,因為金融是虛擬經濟,頭腦動一動就能辦的事兒,誰去做工業化的事兒?工業化一個是累,一個是風險大。舉一個很簡單很實際的例子,農民從地裡出來,誰還願意去種地呢?除非有更大誘惑,工業化是一樣的。

可能將來美國會重新工業化吧,可能性很小很小,除非遇到大的改變。像蘇聯解體這種的改變,都是不可能的,俄羅斯的工業化也沒有回來,至於什麼樣的大改變,自己想去吧。



大志遠思想空間


說實在話,如果單純從技術上看,要重振美國製造業,讓美國重新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那是沒有問題的。美國的製造業曾經就獨步全球。二戰期間,美國為反法西斯陣營提供了一半的軍火,想想這製造能力是多麼的可怕。例如1943年,光是航母,美國就造了52艘,幾乎是一個星期造一艘。所以,從純技術上來說,美國要想重新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如果從美國的霸權上來說,問題就“大大的有”了。

美國能成為獨霸天下的超級大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貨幣是全球通用的貨幣,全球貿易特別是能源方面的貿易都是用美元來定價,用美元來結算。美元印出來,要全球一起花才能維護得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才能維護得了美國的霸權地位。

如果美國重新成製造業大國將會怎樣呢?

美國的勞動成本太高了。當然了,勞動成本高也一樣能建立製造業大國,那就多發工資吧!可多發工資就提高了企業的成本,壓縮了企業的利潤,也就提高了產品的價格,產品價格提高後你還有競爭優勢嗎?

當然啦,如果你生產的產品是全球只有極少數國家能生產的高端技術產品,如大飛機、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高端芯片等等,那你只要質量好,價格再高也有人買——例如說大飛機,全球只有波音和空客兩家,你只能二選一,不買波音,就只能買空客了。

但在中低端領域,消費者可選的就多了。比如說手機,除了有蘋果、黑莓,還有華為、三星、小米、OPPO、VIVO等等。消費者不一定非要買你蘋果,對不對?

另外,即便是要買蘋果,但同一部蘋果,中美製造的價格還是差別很大的。同樣一部IPhone11,中國產的賣6000人民幣,美國產的能賣6000人民幣嗎?不能啊!你看看生產蘋果的富士康,中國工人每月薪水四五千人民幣,但在美國,你能給美國工人開四五千人民幣的工資嗎?那得開四五千美元的月薪啊!如果你美元生產的IPhone11賣6000人民幣,恐怕掙的那點錢連給美國工人開工資都不夠,更甭提還要交稅,要交各種水電費,要給美國工人買保險、社保、醫保什麼的了。所以,美國產的IPhone11你起碼要賣6000美元一臺才行。那問題來了,同樣一部IPhone11,中國產的賣6000人民幣,美國產的賣6000美元,你買誰的?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機、微波爐、服裝等等產品也可以適用於這個邏輯。當然,你價格高沒關係,我政府可以給老百姓多發錢,然後下令將一切外國產品擋在美國之外,讓老百姓只能買“美國製造”。

可這麼一來,你美元的霸權怎麼辦?這些年來,美國都是一直負責印刷美元,然後拿它去買世界各國的商品,讓全世界幫美元一塊花錢,美元才保住霸主地位的。你如果不允許外國商品進入美國了,那美元就出不去了。美元出不去了,那它就喪失了國際貨幣霸主的地位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沒了,那美國霸主的地位也完了。如果你讓外國的產品進來,你生產的產品又沒有競爭優勢。美國再工業化的結果就是生產了一大堆東西沒有人買。

誰能替美國想到個魚和熊掌兼得的辦法,一方面能讓美國的產品大量賣出去,另一方面又能將美元大把的撒出去,兩者之間還要沒有矛盾?這誰也找不到兩全其美的辦法,讓美國魚和熊掌兼得。美國要麼放棄霸主地位,要麼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兩者只能二選一。


血染戰旗紅


【美國在工業化有多大可能?】美國在工業化的可能性不大,也沒有可行性。

通常美國的所謂的在工業化,那就是美國重新拾起製造業,把大批的美國大企業外包的製造業重新迴流美國,撐起更多的就業人口。



的確,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骨架,而現在的美國產業逐步空心化,以服務業為主,慢慢弊端也就顯露出來的,那就是失業率高,抗風險能力差。加上瞎搞金融創新,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所以這一屆美國政府,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非常希望美國的大企業的製造工廠迴流美國,然而事實上卻做不到,因為遷移成本太高,美國的國內製造成本也高。加上美國的製造業生態鏈,實際上已經不在了,短時間內也很難重新建起來。

早在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多次對蘋果公司喊話。特朗普在推特上寫到“由於我們也許對於進口產品收了大量的關稅,蘋果價格可能會上漲。但這裡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案,也不存在任何關稅,甚至會為其提供稅收激勵,那就是讓蘋果的產品生產線轉移到美國,在美國生產,而不是在其他國家。現在就開始建造新的蘋果製造工廠吧!”



直到今天,特朗普的喊話效果產生不大,蘋果公司為了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沒有把大量的生產線轉移到美國。美國的相關專家也表示,並不看好蘋果將iPhone生產線轉移到美國,首先是美國的工人工資是中國的三倍以上,如果蘋果將100%的組裝業務轉移到美國iPhone,需要漲價20%以上來對沖勞動力成本,如此的漲幅必將影響蘋果公司的整體銷售。

但是更不要忘了,蘋果單純的將生產線轉移到美國也沒有太大的用處,因為很多零部件供應,還是要從國外採購,其中相當一部分零部件需要從我國採購。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在人力成本上並不佔優勢,唯一佔優勢的就是產業集群效應,這是一個生態系統。



美國要重新打造一個生態系統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美國在工業化不能再重回老路,還是為了搞下一代科技革命做準備吧,也許下一代科技革命的到來,新型的產業生態又要重新建立了。


大正看世界


不是美國再工業化有多大可能,而是美國一直在努力再工業化,只不過效果上差強人意。

特斯拉一直被當作美國再工業化的一個標誌性企業,不過權衡再三,特斯拉還是選擇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建立工廠。而特斯拉在中國從建廠到今年1月量產,不過用了10個月的時間,這個速度在美國似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出美國再工業化其實尚有許多不成熟的方面。

其實美國再工業化戰略,通俗點說,不過就是一直在說的“美國製造業迴流”。當年的次貸危機,著著實實地打痛了了美國,使其更加看到過分依賴第三產業,這樣的經濟模式實際上就是“脫實向虛”,多少有點泡沫式經濟的模樣。次貸危機又引發了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本土製造業更加脆弱。這個過程,一些大牌美國大牌製造企業的衰退更加明顯,有的甚而就此退出了市場。

舉個通用電氣的例子,來看下美國製造業的興衰。

前些時間,通用電氣前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去世,曾引發國內企業界對其的追思,一般認為,韋爾奇影響了一代企業家,到今天他仍然算是全球CEO的典範。韋爾奇執掌通用電氣20年,並且早在2001年9月便退休了。在他的引領下,通用電氣從一家制造業巨頭轉變為以服務業和電子商務為導向的企業巨人。在美國去工業化的背景下,韋爾奇的企業運作航向當然有著明顯的時代背景,當然這種去工業化、去製造業化的追求,也給具有一百年發展歷史的通用電氣,埋下了深深的發展隱患。

通用電氣是世界級的跨國工業巨頭,當然這個巨頭稱呼要有前輟“曾”,就是曾經的巨頭。現在通氣電氣景氣度多年連滑,業務範圍一收再收,現在比較接近崩潰的邊緣,還剩下的王炸,只有發動機和發電機業務。現在這個王炸業務,因為波音737MAX停飛事件,而大受影響,這種影響已讓通用電氣陷入了財務危機。

通用電氣陷入困境有諸多原因,但也在一方面說明了,脫虛向實並沒有那麼容易。

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推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高技術附加值的企業加以稅收減免和資金扶持,二是主張通過出口來帶動國內先進製造業的發展。前者就是對有發展前景的製造業減少運營成本,後者為了有利於本國產品出口而大打貿易戰。這些做法當然是有的有效,而有的沒法馬上有效,或者有效的前提是自己也有受損。比如貿易戰,每到一處總想讓別人吃虧,最終只能是處處碰壁。

美國製造業迴流決定美國再工業化的產業底蘊,但是之所以戰略運行沒有收到奇效,原因有三:

第一,美國製造業的多區域佈局,更有利於避開風險,這種想法不僅美國企業,中國企業也有,就像福耀也到美國投廠一樣。

第二,全球化融合發展仍是主流,在全球供應鏈的合作中,企業最有利的位置,是一種工廠的靈活配置,上下游產業的合作,也有運輸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都死板的把製造業拎回國內,這種打法會令企業叫苦連天的。

第三,美國製造業追求高端化,但是中低端的空缺,讓一些產業沒有基礎,也會令整個工業水平受限。

美國再工業化,也表明了全球產業發展的一個趨向。比如中國,也非常講求脫虛向實,資金向實業、向製造業傾斜,曾經受銀行熱捧的房地產,現在不大受到銀行的青睞。

我們要注意到“脫虛向實”的“虛”,並不是指虛擬經濟,而是指泡沫經濟,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


波士財經


美國再工業化指的是其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工業經歷了1950-1970年代的發展,美國進入了工業化後階段,隨著美國的人工成本上漲,美國的很多的產業向東亞轉移,特別是1980-2010年這個時間段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時期,由於中國擁有大批量的產業工人、成熟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政策的支持、價格低廉的勞動力等因素使得美國的中端與低端產業大多數轉移到了中國,而美國只保留了高端產業。原來美國的中部地帶原來為鋼鐵、汽車等傳統行業,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衝擊之下有大批的產業工人失業。美國傳統的中端與低端工業產業已經空心化了,於是中部鐵鏽地帶的工人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將選票投給了持保守主義的特朗普,如今的美國國內有逆全球化的思潮。

美國的再工業化策略其實在2008年金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就已經提出了。再工業化發展策略是根據美國的自身條件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形勢兩者相結合而制訂的經濟發展策略:美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但是美國國內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無法與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人力成本形成競爭;美國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根據美國自身的條件,再工業化(實質上是第三次工業化)的策略在美國政府制訂正確的發展政策以及有政策的連貫延續性之下是極有可能實現的。


雄鷹展翅長空


美國沒有再工業化可能啦。它先前有工業化,那時候。二戰前後吧,

工業化是高大上的東西,他最先進。

現在是智能化,信息化。他還是最先進。

美國一直都是走在前面的。

美國能不能工業化,智能化,信息化齊頭並進呢?

顯然不可能。

人口不足。美國只有一億勞動力人口。

雖然相比二戰他人口增加了一億多。但是勞動力人口反而下降了。人口勞動參與率越來越低。高福利嘛,流浪漢嘛,不幹活。

一億人口能幹嘛?7000萬的搞服務業,金融律師這些東西,剩下三千萬,搞搞軍工,飛機坦克,再生產點芯片半導體,沒人啦

美國還想生產鋼鐵。輪船,火車這些東西,只能是夢裡。

中國勞動力人口七億。是美國七倍。

所以中國什麼都有,從針頭線腦,到航天飛機都生產,中國能夠對任何行業持續投入資源,不計成本,反正產業多。


大眼睛164554753


不可能了,所謂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現在所有美國人都知道一個事實,做金融最賺錢,其次律師,醫生,再不行去做高科技行業搞壟斷也不錯,誰還願意去做苦哈哈的工人?即便沒辦法,為了生活必須做,也要跟工會打好交道,想辦法讓從老闆那多摳出點什麼,誰還會認認真真為了整個行業?

所以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嚐到了金融,印鈔票,借貸甜頭的美國,是不可能回頭再去搞可能會環境汙染的基礎工業。只有中國一直秉持著勤勞致富的傳統思想,加上有一個長遠眼光的政府主導,才不會犯這種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