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仍暂停开放 在家可“云游”各场馆!

看点 | 南宁市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仍暂停开放 在家可“云游”各场馆!

看点 | 南宁市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仍暂停开放 在家可“云游”各场馆!

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你是否想念可以在博物馆里细品展览,穿梭于时间长河的乐趣?或是期待前往图书馆,从书架上挑选一本心仪的图书,享受安静的阅读时光?目前,为应对疫情,南宁市内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仍暂停对外开放,但有形式多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你提供“云游”,让你在家也能“逛逛”博物馆,“泡泡”图书馆。

“云讲解”细听文物故事

“大家好,我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小小志愿者讲解员黄祺雅,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一套我最喜欢的衣服——百鸟衣。”3月7日周六,民博微信公众号推出最新一期“云讲解”。虽然讲解的背景只有一面白墙,但透过黄祺雅有趣的讲解,以及精心编辑的视频,展示效果生动丰富。

看点 | 南宁市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仍暂停开放 在家可“云游”各场馆!

小志愿者线上讲解百鸟衣(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官微)

民博不仅为大家带来了“云讲解”,还推出了“云看展”,邀请无法到馆参观的市民和网友通过民博官网参观“五彩八桂”“霓裳羽衣”“壮族文化展”等6个常设展览,以及“国际丝绸艺术展”“广西纺织文化展”等多个临时展览虚拟展厅。

南宁博物馆则从2月3日开始推出“南博在线”专题,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与广大网友分享了众多馆藏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意义。

例如:现今仅存的九件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罐之一: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出土于宾阳县武陵镇木荣村的古代盛酒器:西周兽耳蝉纹铜尊……网友纷纷表示,待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到博物馆欣赏这些文物。

“云课堂”学知识做手工

先秦时期,广西属百越地区,而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部落,因此“瓯骆人”乃广西人的老祖先,并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今天广西境内的世居民族。那么,“瓯骆 人”有怎样的历史文化呢?

3月9日,广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出第十期“瓯骆云课堂”。在此前的九期“云课堂”里,广西博物馆通过视频解说的方式,以珍贵出土文物为线索,带领大家探访广西的海丝印记和传奇故事。而第十期“云课堂”则聚焦“瓯骆人”的衣食住行,寻找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有趣的“云课堂”,广西博物馆教育活动微信群还不定期开启“云聚会”。2月8日元宵节当天,博物馆老师开展“文化遗产周周学——元宵特辑”线上活动,和大家分享了元宵节的由来以及有趣的广西元宵节习俗,并录制手工视频,教大家利用红包制作福袋,开展了猜灯谜活动,引来大家踊跃参与,其乐融融地欢度元宵。

海量数字资源畅游书海

当宅在家里的时间变长,许多人开始了久违的阅读。疫情期间,南宁市内各级公共图书馆相继开辟了防疫专栏,向公众及时传递官方权威信息、宣传疫情防护知识、解读政策措施,并积极通过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发布电子资源使用方法和渠道,引导读者享用图书馆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服务,为广大读者“宅”家学习带来便利。

以区图书馆为例,该馆数字资源储存量达166TB,为全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之最。其中,电子文献馆藏总量约420.5万种近1026.6万册,购置包括CNKI、万方、维普、北大法网等在内的商业数据库共41个并免费开放使用。

据悉,闭馆期间,区图书馆日均办证量近900个,最多的一天办证2300余个。数字资源服务量也在逐日攀升,总访问量超过176万人次,比2019年春节同期增长83.10%,同时在线使用最大峰值达1338人次;文献下载量37.2万篇(册),比2019年春节同期增长65.20%;微信公众号推文阅读量和菜单点击次数均达到2万余次。

与此同时,考虑到疫情期间因闭馆原因,部分外借文献无法及时归还,各级图书馆均推出了免逾期费的措施。如区图书馆免除自1月24日闭馆之日起至正式开馆后30个自然日内,读者未归还外借文献所产生的逾期费,以更好地保障读者权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