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歷史可以上推到何時?


哈爾濱的歷史可以上推到何時?

1、清朝阿勒楚喀城

前面我們解開哈爾濱初始時間、含義及地圖上三個哈爾濱之謎,哈爾濱確屬阿勒楚喀城的一部分,歸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管轄。阿勒楚喀副都統為清朝政府派駐阿勒楚喀城的軍、政權機構的軍政長官,清初隸屬寧古塔將軍,後改遷隸吉林將軍。阿勒喀城的發展是隨著京旗移民屯田而再度掘起的。清廷入關後,在順治十年(1653年)頒佈了《遼東招民開墾例》有利發展東北農業的政策,康熙帝初年開始封禁“龍興之地”的政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曰》簽訂後,康熙開始實行黑龍江邊遠地區屯田,此後,大量設立旗屯開墾官田。特別是在雍正、乾隆年間,為解決京師旗人的浮閒人口,採取了移京旗閒散滿州開墾屯田拉林、阿勒楚喀等地。阿勒喀城就是京旗移民地方最高的軍政權力機構治所。雍正四年(1726年)於金上京故址設置阿勒楚喀協領衙門,拔兵駐防,七年(1729年)建新城移駐(今阿城區首府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設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三十四年(1769年)截拉林副都統衙門,歸阿勒楚喀副都統管轄,治所仍在阿勒楚喀城。其轄境南距吉林將軍府480裡,西至蘭稜河120裡伯都納副都統界,北至松花江北岸與黑龍江將軍呼蘭副都統為界,東至馬延河200裡與三姓副都統界。48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相當於副省級)是這一地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阿勒楚喀城之北江沿哈爾濱是吉林將軍與黑龍江將軍衙門水路交通柩紐和關卡。

2、明朝肥河衛、阿實衛。

在研究哈爾濱城史紀元,謀些專家學者認為哈爾濱城在清以前的明、元時期存在歷史斷檔,以此為理由而不去追溯和否認已追溯哈爾濱城史紀元研究成果,這種不求甚解之舉不可取。

事實上,哈爾濱在清代是阿勒楚喀城之組成部分,而其歷史上明、元時期並沒有斷檔。

《黑龍江百科全書》阿勒楚喀條記載:阿勒楚喀舊城名,因城東阿勒楚喀河得名,意為黃金,地在黑龍江省阿城,金代上京會寧府所在地。元代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鎮寧州,明代為阿什河衛。49《黑龍江省百科全書》條目(P22)。同時還有眾多的史料和出土文物為佐證。清代吉林最早的志書《吉林志書》記載:阿勒楚喀城在明代設有阿實衛和肥河衛,50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明,明朝遂置遼東衛。七月,改置定遼都衛正式接管了包括整個東北地區在內的遼陽行省的統治權。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它成為明朝管轄整個東北地區的最高軍政機構。

永樂七年(1409),在原已設置的115個衛的基礎上,正式設立了奴爾幹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這是明朝政府在黑龍江地區建立的直屬明廷中央的地方最高軍政機構。明廷派官駐軍於奴兒干,駐軍少則500人,多達3000人。歷經完善、充實,至萬曆年間(1573——1620年),共達384衛或統稱衛所“422”。阿實衛就是清代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在明代的稱謂,肥河衛是今蜚克圖鎮地方。《賓縣縣誌》記載:“淝河衛(蜚克圖衛),蜚克圖滿語草木叢密,狼窩之意,元時為鹿魯吉站,明永樂4年(1406年)置,萬曆十四年(1616年)置軍墾。”51

《阿城縣誌》記載:“明英宗正統以後所建的兀失衛(亦稱阿失衛、阿實衛)和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所建淝河衛(亦稱淝河衛,弗克圖河衛)等衛所就是明朝設在今阿城境內阿什河、蜚克圖河流域的兩個衛所。後在兀失衛中又析置嶽希衛(又據《賓州政書》丙編載:“明則稱弗克圖、嶽希阿二衛,至我朝興龍長白征服二衛,改嶽希阿為阿什河”)。在海西東水陸城站還有兩城和三站在今阿城境內,兩城是尚京城和扎剌奴城。尚京城亦稱上京城,在今阿城白城;扎剌奴城在今阿城蜚克圖附近,三站是阿什河站,海胡站和魯路吉站。海胡站在今阿城海溝,魯路吉站在今哈爾濱東郊,皆是明朝時期通往奴兒干都司的重要城、站、衛、所。52

在中東鐵路修建前發現的《女真文字館來文》用女真文漢字兩種文字書寫的奏摺:有德國柏林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和《內滕湖南》三個藏本,其中日本《東洋文庫》藏本中有海西兀者衛都指揮使扯革、海西兀者都指揮僉事剌卜答秦折,在《內滕湖南本》發現兀者左衛正千戶李哥、兀者衛都指揮使歹素奏本和淝河衛指揮僉事張二、羊哈分別奏摺。53這六份明代女真文漢字奏摺,說明在明朝時這地方仍以女真居民為主,並且統治著這個地方,其地方官要朝廷來封官,就文化風俗而言也系女真民族文字、語言、風俗。兀者衛、阿實衛、淝河衛是哈爾濱明朝時期的稱謂。

3、元朝鎮寧州的政權設置

從金崇慶元年(1212年)起,成吉思汗及其後輩經過70餘年的征戰,先後滅西夏、金、南宋、大理等,統一全國。至元八年(1271年),世祖忽必烈建國號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元朝實行行省、路、府、州、縣制。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設遼陽行中書省,簡稱為“行省”或“省”。省下路有屯田萬戶府。遼陽行省隸7路、1府、12州、10縣,還有許多驛站。今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屬開元路和水達達路管轄。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以女真之地,置海西遼東道”,並置“海西遼東道提刑按察司,按治女真水達達部”。海西遼東道當在元朝海西女真居地,即今松花江中游及阿什河流域一帶。開元路前身為“乙未歲(1235年)設的開元萬戶府,治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至正二年(1342年),移治鹹平(今遼寧開原)升為路。水達達路元皇慶元年(1312年)由開元路東北部劃出,並升為路,水達達路治所當在金上京城內或附近。1977年在金上京北城內曾出土了八思巴文篆字銅印“管水達達民戶達魯花赤之印。”印背鏨刻楷書漢字:“至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中書禮部造。”54至元十五年為1278年,“達魯花赤”蒙古語為“鎮守者”之意。“達魯花赤”有管軍、管民、管匠戶和管理諸頭下封地等不同職責。管軍、軍民者設於元帥府,萬戶府、漕運萬戶府,炮手軍匠萬戶府、海道運糧萬戶府,海道運糧萬戶府、安撫司、招討司和手戶所等機構,除執行軍一任務外,還負有管理開器製造,水運和屯田等任務。管民達魯花赤設於路府州縣,錄事司和西南諸溪洞長官司,舉凡地方的治理、生產、財賦、興學和教化等民事都需配合地方官置長官通同管理。民戶達魯花赤設置最為普遍,執掌最為複雜,接確民戶最多,負責一切與農桑、民事有關的政務,官職在正三品至五品之間。此印佐證,水這達路駐紮在金上京城。

據《元史》記載,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罷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立鎮寧州”。1905年在金上京城(阿城白城東八里土了一方銅印,印文為八思巴篆書,背刻漢文楷書“鎮寧州諸軍奧魯印”、“至正十五年七月日,中書禮部造”。55印藏遼寧省博物館。“奧魯”為蒙語,係指軍人出征時留在後方的家屬、輜重。漢譯為“家小”、 “老營”或“營盤”。“諸軍奧魯”應指在該地的各種出征軍戶兼及站赤奧魯等。這方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官印,可表明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與鎮寧州的治所,均設在金上京城附近。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徐子榮先生考證:

“南開大學圖書館藏傅亞韶等撰《吉林阿城縣縣誌稿》(手抄稿本)中僅存胡德熙撰“凡例·總論”部分的第29頁背面發現有元鎮寧州諸軍奧魯印印模兩方。上方的右側記有“背面刻‘鎮寧州諸軍奧魯印”;左側記有:“背面刻‘中書禮部造,至正十五年(1355年)七月日’”。在兩方印模中間自右至左橫書“銅質重壹斤拾貳兩”(摺合875克)。在下方印模的右側豎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距白城東八里;“左側豎書”大嶽吉屯河南土抗掘得。”此印比周家壁先生《阿城縣白城考略》中說此印民國民14年(1125年)出土於白城要早20年,故縣誌稿中的記述更接近於第一手資料,此印現藏遼寧博物館中,印模邊長橫6.6-6.7釐米,豎6.8-6.9釐,近正方形。徐子榮先生考證認為“鎮寧州”治所應在距金上京城外東北4公里處的半拉城子。56

半拉城子南北約1270米,東西約933米,周長約4400米,該城東南角縱縮150米,橫縮300米,西、南、北三面城垣已夷平,尤其是西垣受阿什河漲水衝浸,已不成輪廊,僅東垣北段略有坦址遺痕。故今人稱“半拉城子”。在此城出土大量金元時期文物,特別珍貴的金代黃金誇帶、瑪瑙帶飾、金銀首飾、銅鏡、玉壺春瓶、三足銅鐵鍋,軍馬佩飾,特別是1970年7月在此地出土一枚長34釐米,重3.5公斤,口徑2.6釐米元代銅火銃,“這裡是金元時代的重要歷史古城”。從元代銅火銃等軍事器物出土,半拉城就是元朝至十一年四月以前的“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為至正十一年罷所而立的“鎮寧州”。這方至正十五年之銅印佐證了鎮寧州之地理方位。鎮寧州如孫秀仁先生在《黑龍江歷史考古述論(下)》所說:“金上京置有會寧府,‘鎮寧’含有鎮伏‘會寧’之意,鎮寧州的命名當本於此。”57鎮寧州應是現代哈爾濱元代時的稱謂。

4、金上京、會寧府,會寧州

金上京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從近向遠考察,金上京城稱謂有兩個歷史階段,從金滅亡(1234)年至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計60年

的時間,稱“上京”之號

大定十三年至正隆二年(1157年)海隆王遷都遷陵後“削上京之號,只稱會寧府”計15年時間,稱會寧府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以京師為上京會寧府至海陵王正隆二年削上京之號,計19年的時間稱金上京為國都

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升會寧州為會寧府至金熙宗天眷元年計15年的時間稱會寧府

金太宗以前太祖年間有皇帝寨、御寨、春亭、國相寨、太子莊等稱謂,至太宗繼位“舊有會寧州,建都升為會寧府”。應當說從金太宗繼位稱會寧府之前的治所總稱為會寧州,皇帝寨、御寨,春亭等稱謂是中原人對女真皇帝金太祖阿骨打御政之所的稱謂,會寧州才是金建國前後政權所在地。

金上京、會寧府、會寧州是哈爾濱城在金朝時期的稱渭。

5、遼朝時期的會寧州

會寧州、府之“會寧”什麼含意?會寧州建治何時?會寧州在什麼樣地方?

“會寧”是女真語“城”的語音之漢字標音之縮寫,明代永樂5年(1407年)朝廷編寫的《女真譯語》女真字“□□□”漢意“城”;女真語音“黑車你”,“黑車你”與“會寧”是漢字異字,並脫落“車”這個弱音節,就變為“會寧”。“會寧”就是女真人認為的“城”的意思。58按城級別大小稱,“會寧縣”、“會寧州”、“會寧府”就是女真人眼晴裡的大城市。《金史》及相關史料對會寧州的記載特別少,僅《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條記載:“會寧府初為會寧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59

會寧州建於何時?《金史·世紀》紀載:獻祖(綏可)乃徒居海姑水,耕墾樹藝,始築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納葛裡’、‘納葛城’者,漢語居室也,自此遂定居於安出虎水之側矣”。60這裡記述了生女真完顏部定居安出虎水(今松花江支流阿什河)的過程,海姑水之“納葛裡”後來也稱“海姑寨”,它在什麼地方?那海洲先生經十餘年的考察,終於在海溝河畔尋找到了完顏部獻祖最初安家之地方。61該城座今料甸滿族鄉新建村廂白旗屯西側——臨海溝河,現殘垣已夷為耕地,但金代特點的磚瓦殘片很多,城呈長方形,南北長200米、東西長150米,周長700米,這裡應是獻祖緩可、昭祖石魯、景祖烏古乃生女真完顏部發跡的治所。

獻祖定居,昭祖時遼朝受以“惕隱之官”。62“惕穩”本為遼典族屬官,大內惕穩掌皇族四帳政教,二部惕穩分掌南北院政教,皇太子惕穩掌皇太子宮帳之事,遼統屬的謀些民族部落首領也稱惕穩。

《金史·世紀》記載景祖時、五國蒲聶部節使拔乙門畔遼,鷹路不通,遼人將討之“景祖以計”襲而擒之,獻於遼主,遼主召見於寢殿,燕賜加等,以為生女真節度使。遼人呼節度使為太師,金人稱“都太師”者自此始。遼主將刻印與之,景祖不肯系遼籍,“既為節度使,有官屬,紀綱漸立矣”。至此“役屬諸部,自白山,耶悔、統門、耶懶,土骨淪之屬,以主五國之長,皆聽命”完顏部都太師。63

按照遼朝官的制度,節度使必須由朝廷任命,節度使之冶所稱為“州”。

《遼史》《百官志·南面州官》記載:

遼東……“唯節度使朝廷命之,後往往皆歸王府,不能州者謂之軍,不能縣者謂之城,不能城者謂之堡”、“稱某州某軍節度使。”64

故生女真節度使景祖烏古乃都太師治所應當是或者應相當於州的建治。

《遼史》第二十二《道宗》記載:鹹雍五年(1069)十一月“丁丑,五國剖阿里部叛,命素颯討之。”十二月“甲戍,五國來降,仍獻方物。”七年(1071年)“二月女直進馬。”65三月已酉,以討五國功。雖不見生女真節度使烏古乃的加官晉爵,但從《金史》、《遼史》的記載五國部叛遼阻鷹路是史實,景祖烏古乃用計以妻為質活捉叛鷹路拔已門的史實存在,故從遼鹹雍五年到七年的時間應是遼朝廷命烏古乃為節度使的時間。但因其只授節度使之職而不授遼印系遼籍,故只有名而失載。

《金史·世紀》記載:世祖遼鹹雍十年(1074年)襲節度使。世祖居何地?《金史·世紀》記載:第二子襲節度使,是為世祖,諱劾裡缽,生女真之俗,生子年長即異居,景祖九子,元配唐括代生劾者,次世祖,次劾孫,次肅宗,次穆宗,及當異居,景祖曰:劾者柔和,可治家務,劾裡缽有器量知識,何事不成,劾孫亦柔善人耳。乃命劾者與世祖同居,劾孫與肅宗同居,景祖卒世祖繼之”又載“桓郝、散達大會諸部來攻”,世祖“使辭不失取海姑兄弟兵,已而乃知海姑兄弟貳於桓赧矣,欲並取其眾,徑致海姑。”66史料記述女真之俗“年長異居”,而劾裡缽從海姑水異居它地何在?世祖節度使之治所在什麼地方呢?《金史·地理志上》記載:上京路,即海姑之地,金之舊地。國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於此,故名金源,建國號益取諸此。67

世祖從海姑寨異居按出虎水畔,建節度使治所,按女真人語言習慣,將官屬居地稱為“黑車你”,習慣稱為“會寧”,世祖節度使治所為“會寧州”

綜合史料記述可知,會寧州的初始時間應為景祖授都太師節度使的時間,遼鹹雍五年(1069)最遲應在世祖劾裡缽繼任節都使時間,遼鹹雍十年(1074年)。

遼朝時生女真完顏部節度使治所之會寧州,應是現代哈爾濱城史之紀元。

早有學者提出大金國建都(1115年)的時間或金上京(1138年)建治的時間可為哈爾濱城史紀元的時間,擬有道理,但從上面論述知其對哈爾濱城史溯源並沒有追溯到源頭。也有的學者把“靄建村(阿勒錦)指巨源古城或莫里街古城為哈爾濱城史紀元,這更不妥協,應知道“村”的建制不具備城市的特點,實際上是對城市的慨念理解之誤。

遼朝時建立的生女真節度使之治所會寧州才是哈爾濱古代城史之源頭,會寧州治所建立的時間才是哈爾濱城史之紀元。

會寧州在什麼地呢?

經多年考古成果,專家學者研究,今金上京城遺址東4公里之處俗稱“半拉城子”之地當為金開國前遼時生女真節度使治所會寧州。1996年5月29日,在半拉城子西已被阿什河水沖積地表下4米流沙中,出土一件精美的古代青銅觀音造像。8月25日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宿白、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徐蘋方、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黃景略等歷史考古專家在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審定這件觀音造像為遼代歷史文物。宿白先生盛讚其“精美絕倫,堪稱國寶”。68這尊遼代觀音像在半拉城子被水毀地段出土,證明遼朝時生女真治所會寧州就在半拉城子遺址。

哈爾濱城史沿革如下:

1、 遼道宗鹹雍年間(1065——1074年)生女真節度使治所會寧州城史記元。(半拉城子)

2、 金建國(1115年)前至金太祖崩(1123年)會寧州(半拉城子)

3、 金太宗、金熙宗初期(1124年——1138年)為會寧府。(俗稱白城)

4、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金上京(俗稱白城)

5、 金正隆二年(1157年)——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會寧府(俗稱白城)

6、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金滅亡(1234年)金上京(白城)

7、 元朝(1234年——1368年)遼東巡捕監所鎮寧州。(俗稱半拉城子)

8、 明朝稱阿實衛、淝河衛(蜚克圖勝利古城)

9、 清 阿勒楚喀城(初置金上京城白城,後移阿城)

10、 清未年以後哈爾濱市。(哈爾濱在道理九站一帶,大哈爾濱香坊、小哈爾濱成高子附近莫里街,新哈爾濱(秦家崗)均屬阿勒楚喀城範圍內。

餘論:

從研究結果看,遼朝未年至清未年哈爾濱城史紀元是從遼朝會寧州治所為起點的,至中東鐵路修建開始城市中心發生位移,這種位移不會使城史紀元發生變化,如上海城史紀元上海縣,首都北京在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其城市中心也都不斷的發生位移,而不論城市中心如何位移,都不能改變最初形成城市源頭之紀元。

哈爾濱城史紀元源於遼朝之生女真節度使治所會寧州,至今已有935——938年。哈爾濱市才是名符其實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7年8月13日—15日金上京

注:①《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卷

②人民出版社《沙俄侵華史》第二卷

③⑤人民交通出版社《黑龍江航運史》(古近代部分)

⑥⑦⑧(俄)維持《維特伯爵回憶錄》

⑨1213 14 15 16171819202140東省鐵路公司編《東省鐵路沿革史》

⑩《舊中國大博覽》P44

22《遠東報》1916年6月10日,7月6日;

23《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李士良、石方、高凌《哈爾濱史略》

24中華書局《清代東北阿城漢文檔案選編》編輯說明;

42535363739《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

2627323334384647《阿勒楚喀副都統衙將檔案》

2830哈爾濱出版社王禹浪《哈爾濱地名含水量義揭秘》

29中華書局《金史》《地理志(上)》

31遼瀋書社《遼海叢書》第二冊

41哈爾濱社會科學院主辦《東北史研究》2004年第1期張碧波《1903年的哈爾濱》。

4248《吉林通志》賓州府地圖。

43《黑龍江文物叢刊》、《阿什河下游河灣地帶考古調查收穫》、《阿什河流域的金代歷史遺蹟》。

4458金啟孑宗《女真文辭典》德國柏林圖書館藏《女真譯語》。

45遼瀋書社《遼海叢書》第二冊《黑龍江輿地圖》。

49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黑龍江百科全書》P22。

50吉林文史出版社《長白叢書》、《吉林志書》。

51《賓縣縣誌》P117。

52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阿城縣誌》P55。

53內蒙古大學學報1983年增刊和希格《女真譯語研究》。

54 55哈爾濱出版社《金源文物圖集》。

56 57《北方文物》1996年第4期許子榮《元代“鎮寧州諸軍奧魯印”三題》。

59《金史》卷24《地裡志·上京路》。

60 62 63 66 67《金史·世紀》。

61《金源》雜誌2006年第一期。

64中華書局《遼史》志第17下《百官志四·南面州官》。

65中華書局《遼史》·本紀22《道宗》。

68伊葆力《遼金文物摭英》。

作者:郭閆梅: 哈爾濱市建委 工商碩士

郭長海: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副秘書長

金上京文史研究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