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人类

人类或许是地球这个蓝色星球上最为无聊的生物。

心理学认为,无聊是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我价值观时的心理体验。

毋庸讳言,无聊感的产生应该是源于个体已经解决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拥有闲暇时间、一时或某个时间段内未寻获符合自我价值需求的注意力倾注对象;是价值观转换后,注意力没有改变的结果。

吴婧女士在《无聊简史:没有无聊,大概就没有今日的人类文明》一文中说"前工业时代,劳作几乎填满了人类的日常生活,闲暇虽已萌芽,却尚未独立。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时间的结构,闲暇开始日渐丰盈,而它的私生子无聊则呈几何级数式的爆炸和传播,其波及范围之广几无他物可比,这种以往只有贵族和僧侣阶层才能体验到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几乎人人皆有的生命体验"。

我们略数人类进化史: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类先民与大自然、凶禽猛兽抗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个体生存异常艰难,唯有群居抱团共同进退始有一线生机,种群、族群尚能传承延续,生存尚且不顾遑论闲暇无聊;工业革命之前的阶级社会,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并有了社会分工,但社会生产力总体依然低下,农耕文明始终占据人类文明发展史绝对主导地位,人类沿袭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本社会生活规律。闲暇是属于统治阶级的特权之一,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贫雇农、城市小手工业者等而言,维持自身及家庭生计始终是头等大事,闲暇更多则是一种奢望。

闲暇滋生无聊,人类即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创造发明各项文化艺术、运动和游戏以消磨打发时间并转移注意力。琴棋书画、戏剧表演、哲学思考等文化艺术形式最早应当只是上层社会消磨闲暇时光逃避无聊的创新;古罗马帝国角斗场里奴隶间极其血腥的生死决斗,究其实仅是供贵族与上等公民消遣打发无聊时光的一个游戏。

"无聊最耐人寻味的特点在于其附带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即它让天才更加焕发天才,让庸人更加陷入平庸甚至堕落。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的天才作品都是闲暇和无聊的产物,而庸人只会用无止尽的娱乐来打发无聊(药物麻痹、旅游和性是自古以来公认的三种避免无聊的方法)。"《无聊简史:没有无聊,大概就没有今日的人类文明》

人类曾经举办或将继续开展下去的奇葩赛事和活动有哪些呢?以下择选一二即可一孔窥豹。

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人类必誓将无聊进行到底。

1、 空气吉他大赛(假装弹吉他却并无吉他,看谁最投入)

无聊的人类

2、给陌生人打电话(随机拨出一个陌生号码与对方通话,时间最久的人折桂)

3、打耳光比赛(男性参赛选手们回合制猛扇对方耳光,不能闪躲/挡格,直到对方放弃或者是犯规被取消资格)

无聊的人类

4、滚奶酪比赛(参赛者沿着200多米长的陡峭山坡追逐一个重约3.5公斤的圆柱形巨型奶酪)

无聊的人类

5、 高跟鞋赛跑

无聊的人类

6、 胡须大赛

无聊的人类

7、 吐樱桃核大赛

无聊的人类

8、 婴儿哭声比赛

无聊的人类

9、扔手机大赛

无聊的人类

10、臭鞋大赛(比谁的鞋子更臭)

无聊的人类

11、国际发呆大赛

无聊的人类

12、躺棺材比赛

无聊的人类

注: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