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良渚丨5000年前良渚人的水乡生活是怎样的?

编者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劳为曲、信仰为歌,领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之歌,积淀下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携手钱江晚报、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连载,带你从记者的角度,贴身观察,追溯那些发现背后的人和事。

你不知道的良渚丨5000年前良渚人的水乡生活是怎样的?

2013年8月24日,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进入演讲环节。在这次论坛上,良渚古城入选了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为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做了一场主题为“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的演讲,向与会专家们展示了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座发掘于2007年的古城,是5000年前古人的聚居地。作为江南水乡最早的居民,那时的人们就懂得了充分利用水,在河道纵横的环境中生活、作业、玩耍。刘斌在演讲中告诉大家,那时候的人,出行靠筏、饮水靠井、食物靠稻、灌溉靠坝,总之,一切都与水有关。

“那么,良渚贵族很爱用玉,这么多玉也是从水路运过来的吗?一位来自美国丹佛大学的评议员对良渚人的水路交通十分好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先人的生活吧。

(一)食物靠稻、灌溉靠坝:水利设施比大禹治水早千年

稻作农业,一直是良渚文化发展的根基,这里是种水稻最理想的地方。良渚人的主食,就是白米饭。2012年,考古人员在莫角山宫殿区东侧的斜坡上,发现了大量已经炭化的稻米,有两三万斤,应该是宫殿粮仓着火后被废弃的堆积物。

但这里并不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研究员王宁远说,良渚位于太湖平原,海拔只有两米多高,西北为天目山,是浙江的暴雨中心,洪水一来,房子就淹了。

虽然也有笨办法,把房子建高一点,建在土墩上。比如离良渚古城25公里的余杭玉架山遗址,就是这样做的。但是,“这只是改变了一个小村落的布局,更重要的是,还得解决长远的区域性防水工程。”刘斌说。

选择住在这里,安全要保证,温饱也得解决,所以,一些聪明的良渚人,开始动脑筋了。

20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便发现了塘山遗址。它呈长条形,位于良渚遗址群西北部,有一条长6公里的水坝,能挡住古城背面从大遮山流下的山洪,将水引向西边,好让古城直接避开山洪的侵袭。

近几年,考古学家又在西北面的大遮山中发现了10个人工堆筑的水坝——彭公水坝系统。其中,如今被当地人称作岗公岭、秋坞、石坞、老虎岭的土坡,就是四五千年前古人堆筑的水坝遗址,长的300米,短的几十米,建于两山之间,而且部分可以和塘山的水坝相连。“这就构成了古城外完整的防洪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刘斌说。

中国水利史的第一课,都是从大禹治水讲起的,距今4100年到4000年间。可惜,一直没有发现实物。之前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迹,则晚到春秋和战国时期,比如都江堰。如今,榜单又被刷新了,良渚水利设施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

(二)出行靠筏、喝水靠井:良渚人伴水而生,与水同存

良渚人的身边,水网河道众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考古队员勘探时,曾在四面城墙各发现了两个城门缺口,这八门均为水路通道。

“因为缺口下面是淤泥,又没有石头,所以肯定是一个河道,而且内城河与外城河构成了内外水系,是连通的。”王宁远说,西边还有两个门,如今没法钻探,但通过遥感手段也已经明确是水路。而且,东南侧有两个缺口,现在还有河道贯穿,也就是良渚港,这说明良渚港的基本格局在晚期已经形成。

过了5000多年,我们还在使用先人留下的河道,不过,一叶扁舟悠然而过的情景早已不是我们的主流生活。但舟船,却是古良渚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其中,独木舟是最普遍的。2010年,在余杭临平茅山遗址,首次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独木舟,和如今的独木舟样子差不多。

除了独木舟,还有竹筏。样子可以参考如今双溪漂流的竹筏,大约20根竹子编扎拼在一起,一筏可以坐10个人左右,适合在水面宽阔的江河、湖泊及沿海航行。“很宽,稳定性很好,可以用来运石头和烂泥。”王宁远说。

良渚人平时就在这古河道里,洗澡、洗碗,偶尔和小伙伴游个泳。王宁远说,水井,也是另一个生活取水地,构造还很考究,用方形木板组成井字形框架,外面再放沙石、陶片过滤淤泥,保持水质干净。有的地方,也发现了石构水井,还有配套的水塘。

凡有井水处,皆有良渚人。普通青年,穿着葛麻做的衣服,划着舟船,谈恋爱、看风景;贵族青年呢,打扮是必须的,夏天穿凉快的丝绸衣服,冬天则罩-件保暖的兽皮大衣。女人佩戴玉璜,胸前挂一串管珠串饰,连皮带扣和腰带扣都得是玉做的,然后才能华丽地端坐小舟,出门旅游。

(三)小桥流水人家: 5000年前定下江南水乡基调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基本情调,良渚人在5000多年前,就为我们搭好了模板。

2012年上半年,考古队员在古城东侧的美人地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晚期的河道及河岸堆积。良渚人在沼泽中堆筑起了几条东西向的台地作为居住地,在堆筑台地的同时形成了河道水系。这些长条形的台地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地被一次次地加高和拓宽。河岸采用了以木板作为护岸的做法,形成了人工的垂直河岸,“这样船只便可以直接靠泊在岸边,与目前长江下游地区的江南水乡临河而居的景象十分相似。”刘斌说,良渚古城时期已经形成了江南水乡都市最早的格局。

你不知道的良渚丨5000年前良渚人的水乡生活是怎样的?

人工的垂直河岸

这就引出了那位美国评议员的问题——良渚人最爱的玉,也靠水路运吗?换言之,水路除了生活之外,也会用作贸易吗?

王宁远说,至今还没有发现商品贸易的确凿证据。“良渚时期的物资流通渠道和方式还不清楚,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贸有可能没有西方发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