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下馆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块银子就走, 为什么小二不数数钱,不害怕银子不够?

用户111460487979


首先,说下你这个形容的场景,我想基本上都是在影视作品上看到的,

现实中真的不怎么存在这样看起来似乎很脑残的一幕,就好像现在在饭店吃饭10元的炒米饭,你走的时候硬是掏出来100元,让不要找钱的效果;而且银子和当时流通的钱币的比率远比这个大;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在极为熟悉的客户之间产生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绝对不会在陌生人双方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下馆子”这个词,在北方人看来就是吃一顿好的,但是也没有土豪的吃着骆驼肉,喝着茅台和拉菲吧,下馆子仅仅是类似于逢年过节比平时吃的好一点儿而已,而且最初“下馆子”是给那些社会边缘人士(穷人等)特指的,只是后面餐饮行业竞争激烈,才逐渐转化成中性词的,而题目给出的描述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出更加类似于一个饭局,一个专门露富的大场面,而发生这样连眼睛都不眨的情况就能很好的理解了,

不过这样多半还是会被别人所瞧不起的,敢于这样操作的大多是商人级别,因为人家作为“士”的大摆宴席的话,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名利,早就和掌柜的说好的,赊账或者早就把钱给支付了;至于“农、工”根本是不会达到这样财力的,还有在古代最多的应该是属于“农、工”,他们会给予这件事情一个属于他们的评价,作为士大夫的“下馆子”,会被称颂,作为商人的“下馆子”行为,更多的是被骂;

我们再来说说小二,古代能够在饭店当小二的可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灵活的头脑的,千万别把他们想当然的认为是穷困百姓,没法生活了,才卖身之类的,他们在上岗前的培训在饭钱这一项绝对是下过很深很深功夫的,什么兑换,什么真假都是具有很深研究的,之后才是什么菜名,什么好说的话,最后完成后,他们才能“执业”,一般都能很好的服务所进入的每一位顾客,至于题目所说的“不数数钱”这类词根本不存在,要么是他所信任的,要么是他早已经看过并且甄别过的,他害怕什么呢?想想现在的大和尚,没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家都不看一眼。

综上所述,只能是豪爽无敌的士大夫级别的人,初出某地,想要打响名声,你所说的场景小二会怕银子不够吗?


2020史话史说


话说在明朝时期,一位白衣飘飘的美女侠客正在一家客栈里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突然,一支飞镖直接冲着她的脑袋飞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这位大侠不慌不忙用右手很轻松便接住了。他觉得事情非常的不简单,于是便在桌子上面放下了一大块银子,连招呼都没有打一声,便使出轻功向外飞去,留下了一脸惊愕的店小二。店小二看到桌子上面有一块银子,便没有多说。没错,这就是一些武侠剧中,经常出现的场面。

在一些古装剧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人在吃着饭呢,突然之间有事,什么话都不说,留下银子便走了。当然了,这只是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古代真实的情况,我觉得不太可能是这样。

首先来说,最为常见的,使用最广的便是铜钱了。虽然历朝历代的铜钱的样式可能有点差别,但是铜钱就是主流的货币。北宋的时期,比较特殊,出现了纸币,但这并不妨碍铜钱老大哥的地位。其实在战国时期,各个小国之间的货币都有差别,多亏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货币,变得方便了起来。

话说到了明朝时期,这时候银子终于成为了法定的货币。所以可以判定,在明朝之前,出现题主所说的情况的概率为0。银子一直是比较大的货币了,明朝,清朝很多人都是使用银子来买东西,而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1000多枚铜板。

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吃完面条,买几个包子啥的,也就只需要几个铜板就够了。一两银子完全就吃一顿非常豪华与奢侈的饭了。如果一个人吃完饭,留下一块银子,一般来说是绝对够买下这顿饭的。就算把最贵的菜都端上来,也是够的。影视剧中主人公留下银子就走的事情,在现实基本不可能发生。

如果这个人是非常的有钱,吃顿饭就留下一大块银子,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就算留下了,小二也不可能会让你直接就走,因为他首先要检查一下这块银子到底是不是真的。万一是块假的呢,那店小二岂不是要自己支付饭钱。


徐聊


一个原因是因为古代银子的大小就代表一定的金钱数额,就好比我们现在的五块、十块一样,店小二自然可以看出这块银子是多少钱。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样的情节一般都是出现在影视作品当中,既然是演电视,自然不会去数钱。第三个原因就是,其实古人用银子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都是铜钱,店小二还是会去数一下的。

古代的银子由官府统一发放,发放出来的银子大小都是一定的,就好比我们现在的五十或者是一百。区别就在于我们现在的人民币如果撕开了,分成两半的钱就不能用了,得去银行兑换,或者是粘住以后再用。而古代的银子会在流通过程中被剪小,小银子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十块、五块啥的,常年当店小二的人,自然能知道一块银子是多少钱。

再说了,这样的情节一般都是出现在电视剧或者是电影当中。这些影视作品当中,人们在饭店吃完饭以后出银子又不是什么主要情节,当然是放下银子就走了,导演哪还会给店小二数钱的时间呀,因为导演也知道观众想看的不是这些,这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重点,所以就是能省略就省略。

而在现实生活中,店小二肯定还是会数钱的,就像咱们生活里的收银员一样,不数钱老板招你去干啥,又不是饭店缺个吃饭的。况且,古人在现实生活中用银子的其实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用铜钱,那店小二就更得好好数清楚了。

电视剧里面都是用的银子,银子都是按两来算的,一般来说古代人都会先换好碎银,不过这都是电视剧里面的情况,其实古代人用的最多的还是铜钱而不是金银。


文玩盘他


小二上一壶酒,二两牛肉,再来一碟花生米。这是古代大侠下馆子的标配,也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

很有意思的是,一般大侠们吃完饭,他们都是不让小二算帐的,而是吃完之后直接丢下一锭银子,然后就离开了。

至于给的这个银子,到底是多还是少?小二好像也没有提起过,在我们看来大侠给多少,他们就要多少。

似乎小二是不关心这个事情的。

为何会是这种情况呢?为何大侠们不让小二算帐呢?

说实话算帐这种事情,若是真的出现的话,会有点画面不美的感觉。毕竟你是大侠,是干大事的人,你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因为一点银子给人家斤斤计较,算来算去,这样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好的。所以,一般大侠都是给的银子超过了这一顿饭的。

在这种情况下,小二当然是不会说什么的了,而是把银子给收起来,继续闷声发大财。

当然了有一些大侠,他们吃饭也是不给钱的。

遇到这种人,你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们手里有刀,他们身上有武功,若是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不给你钱,你也不能要,否则,小命就不保了。

不过里里外外,折合一下,有的人给钱多,有的人不给钱,最后应该还是有盈余的,至少是可以让他们继续支撑下去的。

所以,小二当然是不能给大侠们明算帐的了。当然了上面我们说的是影视剧,是小说里的一个情节。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是有这种可能的。

但是,现实当中更多的是,小二是会给你把账算的一清二楚的,你只能多给,不能少给。就像我们现在的人下馆子吃饭一样,不给人家就是不讲理,就是违法。说不定人家会养一些打手,把你打的皮开肉绽也不一定呢。

你说对不对?


不才讲史


下馆子喝酒,吃完放下银子就走的那可不是古代人啊,那是影视剧里的人物!


行走江湖不能掉面

通常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大侠们每次一到吃饭的时候往酒楼里一坐,刀剑往桌子上一放,大喝一声:“小二,上酒!”通常这个时候呢,就有小二屁颠屁颠的端着一壶酒和一盘牛肉和几个小菜过来,对了如果是丐帮的,肯定还会有一只烧鸡,这就是大侠套餐!

结账的时候也要洒脱,丢下银子就得走。作为一个大侠,从不回头看给的银子够不够,而且甭管多少,店家都得收着。行走江湖的个个都是爷,那绝对都是武功高强的,一言不合拔刀相助都是常有的事,为了几两银子犯不着和自己的小命较劲。


我是大侠我很忙

影视剧里的大侠一般都是正面角色。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怎么能随便欠别人钱?更不能持强凌弱。所以一般大侠都会多给点,一来节约时间,毕竟大侠很忙,二来还可以强硬耍酷!

比如一顿饭吃了两钱银子,大侠就会多给三钱。那小二一看,肯定乐意啊,自己扣下来点还能是自己的小费呢。当然也不是没有意外,比如大侠给完钱转身就走,这时候小二叫住大侠了:“客官,留步,您给的银子不够啊,要知道我们这一片牛肉一两银子,这一盘怎么也得三四十片吧?”


那大侠一听,不乐意了:“不是说牛肉一两吗?怎么成一片一两了?哦,你们这是黑店。”确认过眼神,是要宰的人!于是,本着劫富济贫的理念,大侠成功的洗劫了这个酒店,然后又有了零花钱!

打眼一看,用手一过就知道多少钱

对于古代人来说,银子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这些做买卖的,银子都是每天过手一遍,成色好坏,几斤几两对于他们来说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在古代除了银锭,大部分都是用碎银。盖因为银锭面值过大,很多时候不方面使用。所以就把银锭敲碎了,弄成碎银。

碎银大小不一,除了有些初学者需要借住一些称重器材外,凡事有点经验的账房先生拿手一颠就知道价值几何!这种情况下,一顿饭多少钱,手中的银子多少钱,心中就有个数了!


老百姓可没大侠豪爽

在古代,虽说酒楼一般都是达官贵人进出吃饭,但是偶尔呢也有平民去享受享受,这时候如果是乡里乡亲的邻居,记个账也就欠着了,如果是拿现银,吃完饭后还得让老板打个折,毕竟赚钱不容易啊!

像《孔乙己》里描述的: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才应该是老百姓们最真实的表现,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刚好九文钱,我知道价格就拿九文钱出来,我也不多给,偶尔欠个帐挂个单也不是不行: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的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结束语:还有一件事,古代大侠套餐里的牛肉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吃的!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因为大部分是耕牛,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耕牛的地位十分高,不能随便吃,所以还是不要相信电视剧里演的了,那都是艺术加工!


瀚海说史


古代人下馆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块银子就走,小二还不数钱那是电视剧看多了吧,除非非常熟悉的老顾客,否则店小二肯定要查看银子真假、成色和分量。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候通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的铜钱,白银作为货币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银流入以后。而在中国古代,流通的白银是以重量计价,不是由官方发行的,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各家银铺甚至个人都能熔铸银锭使用。

另外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银有元宝形的,有条形的,还有块状的,样子千奇百怪,成色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银子的真假,在使用时也需要根据其成色进行折算,非常麻烦。

而且白银的价值太高,像《儒林外史》里记载牛玉圃在外面吃饭,一碟腊猪头肉只需要一分银子,而一碟芦蒿炒豆腐干是五厘银子,然后一碗汤加一大碗饭一共是二厘,加起来一共不过花了一分七厘。不过古人的收入也不高,《二刻拍案惊奇》里的郭信,当教书先生每个月收入不过一两银子。

所以在古代如果真的下馆子喝酒以后用银子付账,没几个顾客会直接扔出一锭银子就走,小二也肯定会小心的先查验银子真假和成色,换算好了以后从银锭上切割下所需的重量,然后把剩下的还给顾客。毕竟银子太贵重,谁都不愿意承担出错的损失。

古代称碎银的工具——戥子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很负责很繁琐,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下馆子吃一顿饭用铜钱就够了,熟悉点的还可以记账,比如我们在书里看到的孔乙己就记过几次帐。而用白银付账只有那些豪门大户去大酒楼吃饭时才有可能使用到,而在这些大酒楼里,收账的一般都有专门的帐房,小二不会管。

不过呢,如果是常来店里的豪客,那么也可能会随手丢下差不多重量的白银,让小二直接送到柜台上。毕竟按照古代人的生活圈子,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大家都熟悉,一般也不会占这点便宜,酒楼也不会拉着人一定要验完银子再走。

在《武林外传》里吕秀才干的活才是收银


不沉的经远


提及古代的银子,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毕竟“金银珠宝”乃是古代四大硬通货,基本是不存在贬值的可能,走到哪都能用得上;电视剧经常有这么一幕,“戴着斗笠,可能带着一把刀,吃完饭也没说多少钱,急匆匆就放下块碎银跑路?”

古装电视剧惯用的套路,那就是吃饭随手扔银子,毕竟在现代社会,银子作为道具相对来说成本较为的低廉,在古代还是硬通货。

一般的小商贩看到被物品吸引而来的客户,腰边挂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就知道这买主是一个有钱的主顾,毕竟没钱的都用“铜板”不是。

在酒店之中有的客人随手给店小二一个碎银子,然后说:不用找了。或者不说一句话,留下一块银子就走,这样不管不顾,难道古代做生意的店家是傻子吗?不怕钱不够?

白银在古代的“正统地位”

白银,属性为银,因为泛白,故而又称白银,与黄金价值相对。对于古代来说,黄金白银就相当于现在的美元地位一般,属于国际的硬通货。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了东方,游历了东方之后回国,写下了《马克·波罗游记》,将当时的东方描述成了一个金砖铺地、金瓦盖屋的黄金世界,让西方所有人都觉得东方世界就是世界最富的地界,是“天堂遗忘的富饶地界”,被西方所垂涎。

与黄金相对,可见白银的地位有多么的高,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是见不到大锭的元宝,因为这都是受着官家管制的东西,市面上普通老百姓能拿到手的都是碎银子,经过了切割的小碎片。

古代白银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有五十两一锭、有十两一锭和五两一锭,如果非要把古代的银子进行换算,不同时期的价值其实不一样,但大概就是一两银子换算为3000元左右的人民币,属于高价值物品了。

这种高价值的物品,你吃个饭,扔一小块碎银子,其实足矣,毕竟扔碎银子的都是阔绰人,不然一般人都是拿铜板的,这种情况下店小二看到扔碎银子开心都来不及,怎么会觉得不够呢。

碎银与钱庄,古代花钱日常

没有真正见过古代人,但是古代的电视剧总是看过的,古代有钱人都有在腰边别一个袋子,这个袋子一般会装碎银子以及银票,碎银子一般不会装的太多,多的可能是银票,银票拿去钱庄兑换银子或者黄金。

在古代,他们带碎银出行实在是不方便,一是多带一点重量就吃不住,银子就是跟石头一样,总不能出门带一袋子石头;二是目标太大,带出去容易被偷走。

古代人出行会将大块的元宝用利器切开成一两或者等量的重量,然后方便交易,这种银子在交易的时候,扔出去一般吃喝玩乐是足够的,除非你去古代的红楼,可能就是用银票了。

这么一些碎银子流入到市场之后,可以重新将其铸造成为大块元宝,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钱庄”,钱庄在古代的地位,就相当于现代的各大银行一般。

这就是完整元宝到碎银,然后转化为元宝的过程,其中钱庄是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

结语:

看到这里的人,不清楚为什么要解释的这么详细,或者说讲了半天这是普通人都懂的知识,但联系前面的和吃饭扔银子,就可以得出结论:

1.古代吃完饭扔银子,头都不回的,要么就是官宦子弟,要么就是富豪之家,这种人扔的钱一定是不会少的,面对这种情况,店小二还是有眼力见的,高兴都来不及,更别说去留住人细细数钱。

2.银子面积跟重量是成正比的,店小二除非是新手,不然肯定明白,是否钱够,看上去钱不够肯定会留人,钱够或者超出,自然就默而不语。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古代用碎银子去付账相当的麻烦,需要用特定的秤来衡量其重量,还要看成色,像古装剧中到酒楼吃饭,然后扔下碎银子直接走,起码在古代记录来看,还是少数,不能说没有。

在古代最常见的是小额的铜钱,这种铜钱就相当于人民币的小额面值,不用找零,好算钱不说,还方便携带,轻便,人人都明白面值。


笔下点史


小二不但不会数钱,反而会偷偷看看老板有没有看到,然后会将这块银子揣进自己兜里,自己再付掉这顿饭前。当然此时他的心里也会蹦出一句话:碰上一个缺心眼真是不容易!

为何店小二会这么想,那就是因为这块银子的价值远高于这顿饭前!好比你去吃饭花了100块钱,回身在桌上留下200块钱,桌上多出的100块,服务员是交给老板还是放到自己兜里?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其实很清晰。所以当某个冤大头饭后留下银子,店小二不用去数,甚至也不用叫住客人,反而会尽可能的低调处理,毕竟留下的钱是多的,自己不捞难道要留给老板?



在黄日华版天龙八部中,乔峰与段誉在某一酒馆发生偶遇,两人喝酒后乔峰竟然留下一个5-10两银子大小的银元宝,估计店小二要笑开花,再一次遇见这种二百五,估计要等到下辈子了!在古装连续剧中,这样的二百五比比皆是,当然也是剧中细节的重大穿帮。

那古代的饭馆饭前到底价值度几何?一篇孔乙己的文章就揭示了一切!



温一碗酒四文钱、一碟茴香豆一文钱、荤菜要十几文......这是清末和平时期的饭馆菜价,尽管鲁迅提到战乱年代咸亨酒店的酒已经上涨到十几文钱,但也就是翻了3倍左右而已。按照这样的算法,下酒的素菜也很难超过十文,荤菜不过三十几文。一个客人即便一荤一素再加几碗小酒,饭食也不会超过一百文钱。而在古代以清朝为例,康乾盛世阶段,一两白银通常可以兑换1000文左右,清朝晚期白银外流最高时,甚至可以兑换5000-6000文。在这种状态下,客人饭后扔银子,这不是大方,而是神经有点问题!

当然会不会有客人拿不成规则的碎银子来付账呢?理论上会有,不过这时候小二可不会坐视不管,毕竟谁知道他扔出的碎银子到底是不是银子,或者这一小块有多大重量,这种鉴定工作还是得求助于老板。


辽宁资深球迷


在现代社会,我开一个小饭馆,卖家常菜那种。如果有人结账时,直接放下一块100克金条结账,然后扭头就走,我也不会数钱。饭馆子吃的再多,也不值四万块钱一顿。


放在古代,也是一样道理。



古代的食物,由于农业劳动力不值钱,与较为稀缺的金银、手工业品等等相比,相对价格只能更低。今天花一两银子能买到的饭菜,在古代最多一百个钱就够。因为现代的劳动力价格更高,而金银和工业品价格更低,所以剪刀差效应也越来越小。


《金瓶梅》里称,西门庆想跟应伯爵、花子虚等人结拜兄弟,得办几桌喜宴,于是称了四两银子,让家人来兴儿去治办需要的物事。四两银子,一共置办了一口猪、一口羊、五六坛金华酒和香烛纸札、鸡鸭案酒等等。



四两银子,是很小一块银子了,都可以办好几桌豪华酒席。放在普通小馆子,根本用不上。一般来说,像街头的小馆子,或者城镇里的一般酒楼,几十个钱就足以有鱼有肉了。甚至几钱的银子,用着都富裕。要知道,一钱银子也不过是3克多,指甲盖那么大一点。


然而,一两银子也就是30多克,放在今天不过是100多块钱而已,只够在外面餐馆吃一顿普通的饭菜。西门庆那四两银子,在今天估计最多也就够买二十斤猪肉,购买力缩水了九成都不止。可见古代白银购买力之强。


另外还一个关键之处,要知道这个题目里招待客人出面的是“店小二”,这是普通饭馆的级别。如果真是一顿饭几两银子的高档青楼级别,那负责招待的就应该是“姑娘”了。(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那都是影视剧不尊重历史演出来的假象,现实中古代人是不可能那样的,很明显这个问题事情本身就有3处错误。

第1处:古代很少有人直接用银子来结账;

第2处:一般不是店小二收钱,是由老板看了菜单算账后收钱;

第3处:即使是店小二即使代收了钱,也会和老板或者账房先生核实后再放客人走。

另外,类似于这种问题,其实都是买搞清楚在古代社会中,银两的使用情况,搞清楚了下面的几点,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古代的银两价值较大,大宗交易才会使用,日常生活都是用铜板;

其实很多影视剧都犯了很多历史小错误,例如很多汉朝以前的古装剧竟然也出现了银锭,而根据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银锭,是在汉景帝时期。

在古代,其实普通老百姓上门是不会带银锭的,因为出去吃个饭、喝点小酒,根本就用不着银锭那么多钱,一般来说十几个铜板可能就够了。而用得上银锭的地方,那就是在包间中豪华的盛宴,才有可能用银锭结账。


其次:古代银两大多数是在整锭使用,很少化成碎银使用,因为有小银锭;

因为影视剧的影响,导致现在的人一想到银锭,就想到了像大元宝那样的大银锭,娥人为只有那么大的,其实不然,为了满足不同交易中的金钱价值,银锭其实也有很多种,从几十辆到特别小的小银珠。

例如,在古代,有以下几种银锭规格:

1️⃣元宝银锭:这是最大的一种是宝银锭,形状大致呈马蹄形,一般几十两;

2️⃣中银锭:大多数为锤形,重量一般不到十两,又被称作小元宝;

3️⃣小锞或锞子:形状大致为馒头状,一般重一两或二两,也叫小锭;

4️⃣福珠子或滴珠:这是最小的单位,用来进行最小的交易。


然后:即使是碎银,也有专门的称重工具来衡量银子的价值。

咱们古代,老祖宗那么聪明,做生意时肯定谁也不愿意吃亏,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称重工具。大到一头牛,小道芝麻粒,都可以称。

所以,在古代,哪怕是使用了碎银,店老板也可以在店内用工具进行称重,评估价值,然后决定是否让客人离开。


问题总结:

所以,事实上古代,人们一般不会用银两纸直接付款,而店小二不会拿到钱就放客人走,会先交由老版进行核验。古人那么聪明,自然不会轻易吃亏了,这就是影视剧看多了留下的后遗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