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篇:沒有理髮店的“梵蒂岡”從何而來?丕平獻土與君權神授


梵蒂岡全稱“梵蒂岡城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領土面積僅0.4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42人。

這個面積還沒有你家小區大,一張照片就可以窺其全境。

但梵蒂岡又是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之地,是天主教的中心,天主教教宗和聖座所在,在全世界政治文化方面有巨大影響力。

被譽為“領土上的矮子,思想上的巨人”。

同時,梵蒂岡還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理髮店的國家,想要理髮還要走出國門。

西歐篇:沒有理髮店的“梵蒂岡”從何而來?丕平獻土與君權神授

這張照片上的聖伯多祿廣場以及周邊一圈建築便是梵蒂岡全境,其中包括著名的聖彼得大教堂。

在歷史上,梵蒂岡並不叫梵蒂岡,它的俗稱是“教皇國”;而且教皇國的面積曾經不小,並沒有像如今這般可憐。

這一切還要從羅馬帝國說起。

基督教起源於現今巴基斯坦地區,那時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後傳入了歐洲大陸。

一開始,基督教被定義為非法宗教,受到壓迫。

直至公元382年,羅馬皇帝廢除了勝利女神的祭祀,獨尊“耶穌”一神,基督教正式成為了羅馬主教。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覆滅,雖然帝國消失了但羅馬教會並沒有消失,教宗和依附於教會的世俗勢力依然在羅馬城周圍活動。

在325年尼西亞公會議之前,並沒有天主教教會的概念;初代基督教分為很多教會,羅馬教會便是其中之一。天主教正式在尼西亞公會議確定下來之後,羅馬教會逐漸發展為天主教的中心。

西歐篇:沒有理髮店的“梵蒂岡”從何而來?丕平獻土與君權神授

羅馬教會,又稱拉丁教會;是基督教的天主教會五大初代教會最晚建立的,也是至今最大的宗派及教會

丕平獻土

基督教作為宗派複雜的宗教,同時期有很多教會分佈在歐洲與中東各地,羅馬教會雖說影響力較大,但不至於壓迫世俗生活。

但這時,法蘭克王國宮相“丕平”出場了。

丕平是法蘭克的宮相,也是法蘭克的實際統治者,但他沒有接受過神的賦權,無法登基。

於是,他找到了當時的羅馬教皇,讓教會為他加冕。公元751年,羅馬教皇為他塗抹聖油,賜予王權,丕平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國王,開創了加洛特王朝。

矮子丕平可以說是歐洲的罪人,他因為自己的一己私慾,徹底打開了“君權神授”的潘多拉魔盒。

從此,世俗領袖為了證明統治的合法性,紛紛與教會相互勾結,宗教勢力進一步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西歐篇:沒有理髮店的“梵蒂岡”從何而來?丕平獻土與君權神授

矮子丕平,又稱丕平三世(714年-768年),查理·馬特之子,加洛林王朝的開創者。

羅馬教會幫助丕平登上了王位,作為回報,丕平將羅馬城周圍的拉文納 、利米尼 、 具沙羅等十二座城池送給了羅馬教會,史稱“丕平獻土”。

這樣一來,羅馬教會擴大了自己的勢力,一步步地成為天主教的正統以及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教會。

往後的一千餘年裡,君授神權的戲碼在西歐大地上輪番上演,畢竟沒有得到教會認可的國王不具有正統性、合理性。

在這個過程中,羅馬教會也與法蘭克王國分道揚鑣,轉而投向了神聖羅馬帝國;再然後,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蓬勃發展,羅馬教會的影響力下降。

這都是後話了,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詳細介紹。

西歐篇:沒有理髮店的“梵蒂岡”從何而來?丕平獻土與君權神授

圖中的突出部分為初期的教皇國,它將意大利分為了北意大利和南意大利兩部分。

公元1861年,撒丁王國統一了亞平寧半島,也征服了教皇國的大部分領土;並於當年,撒丁王國正式改名意大利王國,近代意大利正式出現。

公元1870年,羅馬教會被趕出羅馬城,但考慮到天主教仍具有的影響力,意大利王國還是給他們留了一塊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梵蒂岡”


國王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大力發揚羅馬教會的正統性;同時,羅馬教會為實行宗教壟斷,不斷地為國王加冕,這在中世紀是一個死循環。

當宗教和政治相掛鉤時,問題就會接踵而至。在宗教壓迫和封建統治兩座大山下,科學、文化以及生產力幾乎停滯不前,給中世紀的歐洲人帶來了巨大災難,史稱“黑暗時代”。

當然,現在的梵蒂岡已經不是中世紀的教皇國,它已經演化成了天主教徒心中的圖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