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爱情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和婚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探讨的母题。

相信看了《纯真年代》这部作品,会引起你对爱情、婚姻、责任、自由等多方面的思考。


《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纯真年代》是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她曾凭借该书获得了1921年普利策小说奖,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女性作者。

1993年《纯真年代》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全球热映,更是引发无数观众的热议,至今仍被奉为爱情电影的经典。

为什么这部作品会引起这么多关注和争议呢?

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末纽约上层社会的三角恋情故事,深刻反映了主人公在社会规则束缚下痛苦的情感纠葛和爱情抉择;而这种感情矛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能引起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故事梗概吧:

19世纪70年代,纽约的上流社会表面上一切都讲究规范和传统,例如一个年轻女人即使因无法忍受丈夫放荡而离婚都会被视为败坏门风。

故事的主人公贵族青年阿切尔,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他和未婚妻梅门当户对、感情稳定,马上就要进入婚姻的殿堂。

梅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妻子人选,她出身高贵、明艳动人、优雅温柔、忠诚勇敢,甚至还长于运动,言谈幽默,是许多贵族青年追求的对象,阿切尔也为自己能拥有她感到十分得意。


《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可是,这一切随着另一个女人的到来发生了改变。这个女人就是梅的表姐艾伦,也就是奥兰斯卡伯爵夫人。

艾伦是阿切尔少年时的玩伴,曾经对她有过懵懂的情愫,后来她远嫁欧洲,离开纽约已多年。

她的丈夫奥兰斯卡伯爵有钱有地位,但是风流成性,而且像对待囚犯一样对待她。后来在丈夫秘书的帮助下,她逃出了牢笼,据传她在此期间竟然跟那个秘书同居了。现在,她正在积极谋求与丈夫离婚。

在当时,艾伦的这些行为是为上流社会所不齿的,所以她受到了纽约上流交际圈的集体冷遇。

可是阿切尔却为她的特立独行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所吸引,从同情到为帮助她而多方奔走,最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艾伦虽然没有梅年轻美貌,但在阿切尔眼中,“她身上却散发出一种神秘而自信的美,落落大方,眉目坚定,毫不做作。”他的内心波澜起伏,难以自制。

为了逃避这种不合规范的爱,他急于将婚期提前。虽然心思敏锐的梅怀疑他心有所属,他却坚决予以否认。

可是婚后他却越来越感受到婚姻的束缚、压抑,他与梅根本不是同一类人,没有共同语言和思想。他厌恶上流社会的虚伪和浮华,他觉得梅的完美“只是一种人工驯养的产物”,一切都合规合矩却没有自己的灵魂。他感觉他的婚姻是“一方无知,另一方虚伪,两个人沉闷地组成一种物质和社会利益的结合体”。

《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而他深刻地认识到他和艾伦才是同一类人,是灵魂契合的爱人。

再次相遇,他们彼此热切地渴望着;甚至,决定冲破世俗在一起,远走高飞。

可是,就在他想向梅坦白一切时,早已看清一切的梅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了他,而且说在确定怀孕前就已经告知了艾伦。

最终,为了成全他们,艾伦返回了欧洲,留下了阿切尔和梅过着平静的日子。

梅死后,已届老年的阿切尔从儿子口中才明白,原来梅一直是理解并同情他对艾伦的爱的。

但时光已逝,过去的一切都已如烟,已获自由的他最终没有去见自己想念了一生的艾伦,而选择将爱留在纯真的记忆中,也算是成全了梅对于体面婚姻的愿望。

人们对于这部作品中三角恋情的理解,可以说见仁见智:

有人说阿切尔就是一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渣男,明明有那么完美的妻子,却还要感情出轨;

有人指责艾伦是一个看似无助可伶的绿茶婊,竟然勾引有妇之夫,和自己的表妹夫搞暧昧;

也有人说真正的心机女其实是梅,她的“纯真”只是一种讽刺,正是她用心机才拆散了一对真正相爱的人;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梅是无辜受害者,那样做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她才是一个真正宽容、善良、聪明的妻子;

······

《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其实,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这三个人都不是绝对的坏人。(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这三个人的性格和角色有点类似于《红楼梦》中宝黛钗的关系。)

作者显然是认可并同情阿切尔和艾伦的感情的,她认为他们才是心灵契合的伴侣,只是却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他们的爱情是发自内心的相互吸引,是无法克制的真情流露,并不是玩弄感情和追求刺激。

所以,在小说中,她细腻地描写了他们在爱情和责任、道德方面的矛盾纠结,反映了在上流社会虚伪的规范之下他们内心的叛逆、反抗和妥协。

为了对方的名声、家庭和地位,他们痛苦、抑制、逃避、挣扎,最终选择分离,因而张望一生,遗憾一生。

对于梅,作者虽然把她塑造为一个合乎上流社会规范的缺乏个性的大家闺秀,对她的“纯真”似乎也似有微讽,但是不可否认,作品中的梅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美丽、优雅、宽容、纯情,还有聪敏。

为了即将出世的孩子,为了家庭的完满,为了阿切尔不身败名裂,那一点小小的心机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吗?

所以,看过小说和电影,似乎同情、喜欢梅的反而是大多数。这是因为读者和观众把故事带入了现实生活,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反映社会弊端和人性深度的文艺作品。

这一点在文学鉴赏中是很常见的,亦即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而文学形象一经产生,他(她)就不完全属于作者了,读者可以对他(她)进行再创作,甚至读者的理解可以和作者的创作本意大相径庭。

《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在这里,如果不考虑原作的时代背景和它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规则的批判,而是将这个故事带入到现实生活中,我只想对作品中的妻子梅说一句:

明知不爱,何必挽留,这样做只会伤害三个人的幸福,那个男人他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虽然,阿切尔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渣男,可是,他却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首先,他对自己及所爱缺少透彻的认识,为人不够理智,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没有把握好适当的”度”。

他一直表现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上流社会绅士,其实内心是一个激情叛逆、蔑视“规则”的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闷骚型”的人。这样的人内心比较火热浪漫,很容易被艾伦那样的女性所吸引。

不能否认,他对于艾伦的帮助,开始是出于真诚的同情和义愤,可是他却没有理智地认清现实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一头扎进这令人尴尬的不伦之恋中。

这种恋情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合常规的,很难得到人们的祝福。在当时那种时代更是只会以悲剧结局。

而他曾经也一直认为自己是爱着梅的,甚至以能得到美丽的梅而得意。可是,当见到艾伦,他却越来越觉得梅的无趣,以及和自己的种种不合拍。

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美丽的外表”和“有趣的灵魂”的区别吧。

可是,他可曾试着去沟通和了解梅呢?显然没有。

而且到底什么才是“有趣的灵魂”呢?我不相信像梅那样聪明敏锐、宽容善良、多才多艺、几乎受到所有人喜爱和赞誉的女性会是无趣的。

很多情况下,这大概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男性出轨的理由吧。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就像张爱玲关于“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经典语录:

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

试想一下,假如阿切尔真的娶到了艾伦,却因此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在生活的琐碎中,是否还能保持当初那种感觉?

《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另外,阿切尔又是犹豫、懦弱甚至虚伪的,远不如两位女性勇敢坦诚。

是他,当着艾伦的面主动在公共场合宣布了和梅订婚;也是他,三番五次制造与艾伦的独处机会;还是他,无事生非每天给艾伦送鲜花,而且对艾伦的其他追求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妒意。

而在他意识到自己爱上艾伦的时候,他与梅还没有正式结婚,按理说还有挽回的余地。可是,他却为了逃避、压抑这种情感,跑去向梅请求早点结婚,以为结婚就可消除自己的心魔。

而当女人的第六感使梅意识到他似乎另有所爱并且给他选择的机会时,他却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坚决予以否认。

可笑的是,此后他还是觉得自己无法离开艾伦,又想对梅坦白反悔,可此时梅写信告知他婚期已定,他只好又一次违背自己的本心,与梅步入婚姻的殿堂。

按说既然选择了结婚,就该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了。可是不久他就认为自己在婚姻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自我,觉得自己要被不幸的婚姻所活活埋葬了。

在他眼中妻子已经“用光了她的诗歌和浪漫,成长为她母亲的复制品”,连她的“讲道理、从不委屈抱怨”都成了缺点,都成了个性不合、无法沟通的理由。

人们常说,婚姻都是有保鲜期的,可是这个犹豫纠结的男人,连最短的保鲜期都没有给过梅。

“他甚至疯狂地想着,如果他的妻子发生了什么意外死去的话,他就自由了。”

从这一点上看,骂他是“渣男”“伪君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还有,阿切尔对未来还抱有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式的幻想。

他幻想抛弃一切与艾伦私奔,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去:

“我们可以逃到一个没有妻子和情妇这种说法的世界去。在那里我们只是两个相爱的人,是彼此的全部,世界上其他一切事情都不再重要。”

而艾伦对现实的认识则清醒得多,她多次拒绝阿切尔的表白,她不想让阿切尔也陷入自己经历过的这种处境中。

她说:我们只有保持距离,才能彼此亲近。

可惜,阿切尔始终没有认清现实。

他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使自己错失了一生挚爱——是他,曾经力劝艾伦回到丈夫身边去,不要做“离婚”这样伤风败俗的事;是他,拒绝了梅婚前坦诚的提议,放弃了选择的机会;是他,为了压制情感催着梅早早完婚,失去了后悔的机会。

这样一个男人,凭什么值得像梅这样一个女人苦心挽留呢?

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完美”的人往往被塑造为无趣的老好人或符合社会规则的木偶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像梅这样的女人,真的可称为一个完美的妻子。(就像以前有人提出过“娶妻当娶薛宝钗”的观点。)

《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她美丽温柔,端庄娴静,聪明敏锐,宽宏大量,还擅长运动。她是纽约上流社会的一颗明珠,走到哪里都是交际场上的中心,却又从不被人嫉妒,因为她是那么的谦虚低调,善解人意。

可是从一堆“情敌”手中抢到她的阿切尔,却不知珍惜。对这样的男人,又何必委屈自己勉强挽留?

有人也许会说,梅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留住了丈夫,保住了家庭,儿女绕膝,生活完满。

可是,心中的缺口真的能填补完整吗?

从梅的遗言中可以得知,她认为是自己的请求使阿切尔放弃了终生挚爱,所以,她希望自己死后,儿子能帮自己成全阿切尔和艾伦。

可见,她是知道丈夫是并不爱(或者不是那么爱)自己的,他心中始终装着另一个女人。我相信,这对任何女人这都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而另外两人,一个张望一生,一个孤独终老。三个人都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纯情年代》:明知不爱,何不放手,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

何必让自己如此卑微,既知不爱,何不放手?

也许那个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优秀,或者独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