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一直很喜欢汉代李延年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还有唐代诗圣杜甫所作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想象之中,觉得自己也理应是:远方有佳人,粉面开如莲;素肤如凝脂,浅笑气若兰。但其实呢,粉面不一定有,垢面却差不离。

佳人今何在?寂然临镜台。换成“人”话就是:一直宅在家里,根本无处可去。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明 仇英 花神图

3.8国际妇女节也已经过去几天了,由于疫情的缘故,目前的所有节日与聚会都取消了,妇女节自然也不例外。

其他节日就罢了,刚刚过去的妇女节也是如此,心里不免有些小郁闷。遥想往年的这一天,我们大多会以喜欢的方式度过,不论是秀奢侈也行,晒简朴也成;要撒欢也行,扮安分也成;很黏人也行,耍冷漠也成;宅家酣睡也行,夜不归宿也成。

总之,只是感受着节日的那种氛围,便觉可以稍稍缓一缓我们肩头的压力与责任。

其实妇女节还有许多别称雅称,又被称作女王节、女神节、丽人节、女生节、佳人节、女儿节等等。

一直闲坐家中啃书的我,忽而想起,今年的3.8日即阴历二月十五那天,恰巧也是一年一度的花朝(zhao)节,亦称花神节,从前也被称作女儿节,是我们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从古至今,吟咏赞美花朝节的诗句有很多,例如梁元帝萧绎的《春别应令诗》——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又如南宋刘辰翁《摘红英(赋花朝月晴)》——花朝月,朦胧别,朦胧也胜檐声咽。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温不同,花信之期的时序不同,故而花朝节的日期也不尽相同,南方一般为农历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北方一般为二月十五。

从前的这个时节,人们都会结伴出外游玩赏花,称作“踏青”,未出阁的姑娘们还会剪取五色纸粘在花枝上,为自己祈福,称作“赏红”。

虽然各地花朝节的时间略不同,但人们朝贺花神,冶游踏青,欣赏繁盛春花的欢乐心情都是一样的,中国作为重视传统尊奉神明的古老国家,逐渐使花朝节具有了别样的意义。

有关花朝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陶朱公书》记曰:“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晋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亦载:“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在以浪漫与开化著称的唐代,闲逸的士大夫阶层以及民间的知识分子,便习惯在花朝之日结伴郊游踏青,大开雅宴行令,为百花庆生。于是从洛阳与长安两地开始,花朝节逐渐流行开来,这在当时的诗文与典籍中时有记载。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如卢纶的诗句《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以及方干的诗句:“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

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称帝后,因她极爱百花,便在每年的花朝节这一天,命宫娥们采集百花,和谷米捣碎以后,蒸制成百花糕赏赐群臣。这种馥郁又别致的美味百花糕,很快便在坊间流行开来。

自武则天之后,一年一度的花朝节,便成了宫廷内外都十分重视的节日。

至于花神的由来,则取自我国的古老神话,传说曾有一位主宰万物生长的女神,名曰女夷,号花姑,《淮南子·天文训》曰:“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

在古代的神话体系以及古书典籍中,花神作为一位极具神秘气息与古典美感的女神明,“出镜率”是非常高的。

我们在许多的神话仙侠类影视剧中,经常都会见到翩若惊鸿、出尘脱俗的花神降世,比如《传说》、《香蜜沉沉烬如霜》、《花神绛妃》等等。

那么,“花神”究竟是如何一路演化而来的呢?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原来,随着道教的逐渐兴起与宣扬,加上民间传说的种种渲染与补缀,植物神女夷被演化为道教女仙魏夫人的弟子,成了神仙道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象征符号。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明人冯应京在《月令广义·岁令一》中记载:“女夷为花神,乃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明代陈懋仁《庶物异名疏》中亦有记载。

据传,南岳夫人魏华存(生卒年:252------334,晋代任城人,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太师,又称紫虚元君、魏夫人)的弟子女夷,以擅莳花草扬名于世,传说南岳夫人得道成仙之后,弟子女夷也随之升天,被尊为花神,负责掌管天下名花异草。

唐代以来,因传说花神亦有掌管人间生育之神力,民间便逐渐形成了祭祀花神的节日,意以纪念百花的生日为主,又意祈求子嗣绵延,花开连枝。

到了北宋时期,花朝节又增添了许多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内容,人们在花朝节当天会栽花种树,采摘野菜,祭祀花神,占卜五谷之象等。

北宋朱熹《次秀野韵》诗云:“便赋新诗留野客,更倾芳酒酹花神。”

关于花神,民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逸闻典故。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 明代冯梦龙精简整理的《太平广记钞》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有位叫崔玄微的名士,他因爱花成痴而远近遐闻。某年二月半的一夜,崔玄微正在园中赏花,花神幻作美丽的女子入其花园,请求他的庇护。

崔玄微按照女子的指点,在彩帛上绘以日月星辰,待封姨(风神)欲吹落枝头繁花前,将彩帛覆在花枝之上,之后狂风大作时,因为彩帛的护持,枝头繁花全都安然无恙。花神感念崔玄微的恩德,遂以奇花异草,助他韶年永驻。”

  • 冯梦龙所作的《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也有一传说云:一位老花农秋先爱花若痴,他不仅精心的莳弄花田,还常常虔心祭祀花神。

后来他被纨绔子弟张委欺侮,花神便一力佑护秋先,上天奏闻天帝,为他伸张正义,终于惩治了恶霸张委。此后,秋先断绝人间烟火,只日饵百花,不久后便升天成仙去了。

从这两则花神的典故中,从对正义与邪恶的评判中不难看出,其中虽然杂糅了佛教“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的思想认知,以及道教常常宣讲的“福祸无门,唯人所召”思想的痕迹。

却也借花神之名,肯定了女子本身的能力,虽然部分宣扬了神仙道化思想,却也体现了冯梦龙倡导和注重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思想特质。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 相较之下,清嘉庆年间,文人李汝珍(字松石,清代小说家、文学家)所作的小说《镜花缘》,所述武则天与众花神的故事,则赋予了花神更为丰富的人性化特色,也更具进步思想以及跨时代的意义:

有一日,天降大雪,武则天喝醉了酒,便以手指天,诏令百花盛开:“来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百花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当时百花仙子正好出游,众花神不敢违逆武则天的旨意,便纷纷开放,却因此违犯了天条,被众仙弹劾:“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于是玉帝下令将百花仙子贬下凡尘,后降生为唐敖之女唐小山,为寻找父亲周游列国,又参加才女考试应选,经历了许多传奇。

此间的百花仙子便是统领百花的“总”花神,下率九十九位花神,在李汝珍的描摹铺陈之下,百花之神被细化成了每一种花都有专司的花神。

在《镜花缘》问世之前,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够脱离情爱观念,单从女子的学识地位为角度,以认可鼓励她们的人格独立为目的来落笔。

《镜花缘》这部小说在其本身的立体与丰富之外,又将作者始终思考及关心的妇女问题,借百花仙子和众花神的才学言行一一剖析阐明,李汝珍这种超越时代框囿的先进思想,一直备受后世的赞誉和推崇。

自《镜花缘》刊印流传之后,民间又将花朝节称作女儿节,俗称“姑娘会”。 这天,女子们得以走出高门大院,出游赏红,相聚玩耍,朝拜花神,吃百花糕,行百花令,以祈自己如同繁花一样美丽。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学者胡适在《镜花缘的引论》中说:“《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思想。”

古代历来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就连《红楼梦》中像黛玉宝钗探春湘云这样饱读诗书的名门闺秀,也只能是深闺静坐,丝毫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

而在《镜花缘》中,李汝珍巧借花神之名,以及花神身份所蕴含的神秘至美的意境,摹写出了聪慧独立的百名才女,她们皆孜孜向学,深通琴、棋、诗、书、画以及医、卜、星相等方面的知识,极大地展示了她们的才学本领与个体意识。

李汝珍能够明确提出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基本权利的思想,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极为可贵的。

虽然我国在建国之前,妇女地位始终不高,民间也始终都有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残余思想,却也因为有了像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男女平等的人)、李汝珍

这样的思想先进之士的鼓励与推动,进而启蒙了部分有先觉意识以及反抗精神的女性,意识到了争取男女平等的必要性,也才有了民国以来轰轰烈烈的各种女权运动。

而今,女性地位的极大提高,不但是女性自身奋进觉醒的结果,也体现了大众思想的进步与开明,这些进步从花神的由来与沿袭中便可一窥端倪。

从这一层面来说,花朝节与花神的意义其实更为深远,更值得我们研究与重视。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在我国的传统佳节普遍式微的今日,花朝节的许多习俗也因不被重视,而未完备地沿袭发扬,导致现在的花朝节沦为了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古事”,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文化传承方面的极大缺失与遗憾。

妇女节后记:从花朝节的由来与沿袭,看花神被赋予的女性独立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