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八景(新)

倉頡鳥書驚塵寰

神泉酒香醉人間

古槐飛龍稱奇觀

聖殿祥氣軼聞傳

雁門松濤望不斷

平湖碧水映雲天

拱橋騰雲彩虹現

獨松伸臂笑開顏


一、倉頡鳥書驚塵寰

倉頡,是漢字的發明創造者,姓侯剛,名頡,遠古黃帝時人,出生於白水縣楊武村,葬於黃龍山下洛水之濱的史官村,曾為黃帝的佐史官。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廟內現存的十六通珍貴石碑。“倉頡鳥跡書碑”、“孔子弟子題字碑”、“倉頡廟碑”等,是我國金石學上十分名貴的瑰寶。其中東漢延喜五年的“倉頡廟碑”現被收藏於西安碑林,而且是碑林中最古老的一通石碑。廟內四十多棵各具形態的參天古柏,歷經倉桑,常生不凋,是全國三大古柏群之一。而且每棵古柏都有它獨特的造形和動人的傳說,特別是倉頡手植柏,主身環圍九點八米,經專家測算樹齡達四千五百年以上,是倉頡文明的活文物。

倉頡鳥書傳千古,開啟華夏新篇章。多少年來,前來倉頡廟遊覽者絡繹不絕,白水古郡也因此而山水增輝,世代驕傲。


二、神泉酒香醉人間

在酒聖杜康的故居,白水縣康家衛村的杜康溝,有個杜康釀酒的遺址,這裡有一個“神泉”,人們也叫杜康泉。圍繞著這泉水,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傳說……

古時候,一個盛夏的一天,康家衛村一八旬老翁在村東溝下采挖草藥,正午時分,日照當頭,那老翁便躺在一棵柳樹下歇息,鼾睡中,他看見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蟠桃盛會”,各方天神相聚,場面非常壯觀。但因為年幼的六仙女撒嬌,將天宮最為珍貴的玉器摔碎了,玉帝便責怪了幾句,誰知她卻是哭鬧不休,使這次聚會大掃其興。一怒之下,玉皇大帝便將這當時最小而又十分寵愛的六仙女打下凡塵。六仙女隨風飄落到康家衛村東溝柳樹下,嚎啕大哭了三天三夜而不止,直驚得天宮眾神寢食不寧。經王母娘娘再三哀求,玉帝才將六仙女招回天宮,在她哭過的地方即就冒出了一股泉水。老翁夢醒,果真發現自己躺臥的柳樹邊有股清澈的泉水,聞之似有香味,用手拘飲,清冽無比。從此以後,人們都說,這泉水是玉帝

女兒的眼淚形成的“神泉”。杜康得釀酒術後,使用這神泉水釀得美酒上貢朝庭,夏禹王飲之大喜,稱道好酒!連飲數日,他多年因治水落得頑疾如同手取一般。禹王便賜封杜康為“酒聖”,封“神泉”為“杜康泉”,溝為“杜康溝”。並慰勉杜康廣釀美酒,濟世於民。後來杜康即在泉邊建造作坊,釀酒不止,酒香遍及華夏。杜康去世後葬於泉邊,後人在其墓旁立碑一通,修有廟、亭,栽柳成蔭。這一神泉水歷時數千年,清澈而不竭,聞之似有酒香,飲之清冽提神。

多少年來,杜康後裔用這神泉釀酒不止。三國時曹操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說;唐李白等酒中八仙,常飲神泉佳釀杜康酒,又有“酒醉八仙,詩篇生輝”之傳聞。當今的陝西杜康酒就是用這神泉水釀造,飄香萬里,廣傳九州。


三、古槐飛龍稱奇觀

白水縣雲臺鄉馮家山有棵古槐,相傳是唐代栽植,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這棵古槐形似蒼龍,氣勢軒然,所以當地人又稱是“古槐飛龍”。

馮家山村的這棵唐代古槐,主身環圍十五米多,樹身木質腐朽一空,樹冠卻蔥綠旺盛,巨大的樹冠全憑那三角形樹皮支撐著。人們看了都十分驚奇,共呼奇觀!每逢盛夏,村民們常在古槐的空心內擺桌玩牌,別有一番風趣。這棵古槐的樹冠直徑六十多米,枝葉茂密,遮天蔽日。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個美似天仙的妙齡女子路過這裡,忽而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那女子便借古槐避雨。天快黑了,雨還在下著,離古槐不遠住著的一位老大娘將女子叫回家中。那女子與老大娘的兒子一見鍾情,相許終身。隨後,他二人同拜古槐為媒,結為恩愛夫妻,男耕女織,孝敬婆母,享受天倫之樂,村上人無不交口讚譽。但時過百日的一天下午,夫妻二人同在場上打穀,忽而一陣狂風吹來似同天崩地裂。狂風過後,妻子已倒臥在地不醒人事,

丈夫哭叫著抱起妻子向回跑去,跑到古槐樹下時,丈夫累得跌倒了,這時他才發現妻子已經全身冰冷而去離人間,便一頭撞在古槐樹上也斷了氣。村上人見此聲淚俱下,悲痛不止。依老大娘之意,全村老幼就在這棵古槐樹下,為這對早死的夫妻舉行了葬禮。後來這棵古槐連續三年綠葉不落,四季旺盛。從此以後,這裡便五穀豐登,人畜兩旺。人們都說是古槐得了靈氣,引來仙女濟人間。


四、聖殿祥氣軼聞傳

座落在白水縣西固村的“聖壽大殿”,是當地百姓在我國金宋年間,為紀念一位被稱作“聖壽大師”的道師而建造的。

相傳,北宋末年,有一位雲遊四方的聖壽大師來到西固。這裡東臨濤濤洛河水,西接古郡白水城,地域寬闊,物產豐富,但卻仍為多事之地,民不聊生。聖壽大師,本宗道家正氣,又崇賞佛門慈善。他道佛合一,普濟生靈在西固一帶行道傳經,教化人們安居樂業,老幼對其崇敬不止。南宋初,金兵佔領這洛水之濱,當地漢民與之兵刃相鬥,百姓沉淪於苦難之中。聖壽大師目不忍睹,心急如火。他日夜奔走,廣為遊說,謂.“自炎黃以來,黎民一統,乃我中華民族之天賜祥氣,胡漢豈非一家?相爭則自焚,相合則共興也……”伺後,這裡禍事平息,胡漢和睦相處,百業興旺,一派太平盛世。聖壽大師百歲有八,於元霄節之夜,乘萬家燈火之光而仙遊九天。聖壽大師離開凡塵後,當地人們競相捐資,修造了一座金宋風格共具的

“聖壽大殿”,是民族和睦的美好象徵。


五、雁門松濤望不斷

白水縣北隅的雁門山,千百年來脊赤如燒,草木不生,當地民謠乃有“進了雁門山,眼淚哭不幹”之說。相傳,從前有群大雁飛來這座山上,那群大雁落而又飛,飛而又落,往復數日,飛遍山崖。終因沒有找尋到生息之地而又飛走了。從此以後,在這座山上再也沒有看到過大雁的影子。但山下人卻仍抱著美好的夢幻,便將這座山取名為“雁門山”,其意為,盼望排排大雁再歸來。

為改變這黃土高原雁門山的生態環境,自五十年代末期以來,白水人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奮鬥,終於建造了一個西起雁門山,東至洛河畔,橫貫二十多公里的防風林帶,面積達二十萬畝。這座昔日雁過不留的雁門山,如今是松濤延綿起伏,蒼鬱翠綠一望無邊;各種野生動物隨即可見,金錢豹、梅花鹿等珍稀獸類可使人們以飽眼福,其百鳥飛躍,脆聲歡歌,使人清心悅耳;逢暖春盛夏,群雁排排來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使當地人們非常歡快,遊覽觀光者驚歎不止。


六、平湖碧水映雲天

白水古郡,其意在於這塊故土上,僅有一水由西向東,沿溝繞川流人洛河,數十萬畝良田白白無水,世代百姓長期為水犯愁。

自六十年代起,經過專家測繪設計,由全縣人民群集會戰,硬是在白水河西端的林皋河峽谷地帶,建造了一座平湖工程。動用土方達四千七百多萬立方米,耗資一千多萬元。平湖面積一千八百多畝,蓄水量為三千多萬立方米,同時又開闢了一條東西四十公里的主杆渠道,使白水旱塬遂變綠洲。

這座平湖,繞山環川數公里,水明似鏡,目視不盡;湖內水滿魚豐,似與蘭天相映生輝;湖邊山綠樹茂,百花爭豔、蝶蜂飛舞;盛夏時,游泳者絡繹不絕,釣魚者排座比比,確有“平湖碧水、江南風光”之美稱。月夜到此,那更是“明月在天似在水,燈光耀水再生輝,銀鏡奪目望不盡,清風醒人更舒心。”


七、拱橋騰雲彩虹現

白水“雙曲拱橋”,位於縣城東二公里處的張家坡村東。這座大橋是我國在世界橋樑史上,先於西方國家五百年,創建於公元五百九十四年的“趙洲橋”在白水高塬的雄姿再現。

這座雙曲拱大橋,全長一百五十七米,是趙州橋的三倍還多;其單孔跨徑八十多米,為趙州橋的兩倍有餘;拱頂距地面七十多米,居全國之最;是我國同類橋樑的佼佼工程。這座大橋於一九八二年開工動建,一九八四年竣工通車。此橋橫駕於千百年來號稱天塹的險峻深谷之上,多年來,“隔溝相望能對話,翻越一程汗長流”和過去那“匪患作惡成恐懼,誰曾敢作夜行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座大橋,構造堅固、工藝獨具,屬黃土高塬科研工程;氣勢壯觀,騰雲駕霧,確有“空中彩虹”之美稱;它伴同日月,春秋往復,車往如稜,人流如水,異鄉人凡過往者,大都要停下來俯首觀賞而讚歎一番。


八、獨松伸臂笑開顏

白水縣雲臺鄉郭畔村義釋塬,獨有一棵“獨臂迎客松”,據去過黃山的人說,這棵迎客松比黃山迎客松還要高大。

傳說,四百多年前,這個塬上住著一位獨身的獨臂老人,他誠實善良,熱情好客,在方圓數十里無人不曉。一個冬天的傍晚,獨臂老人砍柴下山時,發現一隻被獵人打傷的小仙鶴,他便貼胸抱回家中,用每天砍柴換得穀物精心餵養。經過了七七四下九天,小仙鶴傷口長好了。又過了七七四十九天,春暖花開了。在風和日暖的一天,獨臂老人將心愛的小仙鶴抱到山上放它飛走了。小仙鶴飛走後,獨臂老人一病不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第二年春暖花開時,小仙鶴飛來看望獨臂老人,知道他已離開了人間,便從遠方銜來一顆松樹籽埋在獨臂老人的墓旁。不久,這裡就長出了一棵“獨臂迎客松”。從此以後,人們便把這棵獨臂松當作獨臂老人的象徵,於以崇敬和保護。四百多年來,這棵迎客松,獨具一幟,祥和地伸展著獨臂,歡迎各方來客。

說來也怪,當今我國在渭北高塬的一個飛行導航點,恰好與這棵獨臂迎客松相吻合,故被定為重點保護物,更加增添了它的神密色彩。

(此《白水八景(新)》全文刊載於渭南市文聯《華山文學》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後又於一九九九年被收載入渭南市地方誌辦公室編輯,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名人詠渭南》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