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受教育不同,养成的习性不同,就会有善恶的差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人所受教育不同,养成的习性不同,就会有善恶的差别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4集07 全文2008字,阅读需6分钟

“性”分为体、相、用三个方面:本体真空,但是随因缘现相。这个“相”是假有、是众缘和合而成、是因缘所生法。“相”是假有,但是常人却误以为是真有,从而执着于这个假相,在假相之中起惑造业。有相则有业用,一有现相,它就会起作用,什么相起什么用。“体”和“相”没有善恶,但是业用有善业、有恶业,所以善恶是就业用而言的。体、相、用三者,是先有体,次有相,然后才有用。

人所受教育不同,养成的习性不同,就会有善恶的差别

孔子所说“性相近”的这个“近”字,实则是说其前,前是指什么?就是指体相而言;“习相远”的“远”字,是说其后,后就是指业用而言。所以,孔子和释迦牟尼两位圣人所说的“性”,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以体、相、用来解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知道性是体空,寂然不动;动,就会现出假相。体虽空,而性实有,人实有此性。像人生、宇宙、万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以这个本性为根源,这个本性也是遍及宇宙人生、万事万物。人以及万事万物,本性原来相差不多,所以说“性相近也”;性虽相近,但每个人的习惯不同,依照各人的习惯发展,就会相差得愈来愈远,所以说“习相远也”。

这里就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人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养成的习惯、习性不同,那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就会有很多善恶的不一样。

性体真空,它固然没有善恶,由性所现的假相,也就没有善恶可言,就像我们这个人身,当然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其实,人身就是一个假相,在既不作善也不作恶的时候,它谈不上是善身还是恶身,必须由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利益人还是损害人来断定,才能说是善是恶。这些行为不是相,而是业用。这个习相远的“习”就是业用,善恶只是就业用而言的。既然性无善恶,那么明性就不能从善恶中求。有句话说“善法不是佛法”。为什么?因为很多人认为学佛,就是做善事,积功累德。如果作善,而执着于善的相,那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断恶修善,又不执着于断恶修善的相,这才叫佛法。

人所受教育不同,养成的习性不同,就会有善恶的差别

通过上述分析就可以知道,古来对这一章的各种批注,或解说性善,或解说性恶,或解说性善恶混,其实都是误解。孔子与释迦牟尼所说的“性”是同一个意思,这不是小器人即器识小的人所能理解的。为什么?因为小器人都有门户之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像今天各宗派间之所以斗诤坚固,就是因为有门户之见。一般的俗儒一看到体相用,便认为这是佛学的说法,实际上并非如此,儒家的经典中也未尝不讲体相用。李炳南老先生为了证明儒家的经典也讲体相用,就引用了《周易·系辞传》中的几条经句来加以说明。

例如,“神无方而易无体”。什么是“神”?古注以阴阳不测来解释。阴阳不测非常微妙,所以无方。如何微妙?就是想打一个比方,却比方不出来,这是说性体。真空拿什么比方?释迦牟尼也没有说出来,只是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水是热?是暖?是冷?只有自己亲自喝下去才能知道。“而易无体”,“易”的本体在哪里?找不到。易是唯变所适,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随缘现相,没有一定之体。无方无体,这就是讲本体真空之义,这就是讲的“体”。

人所受教育不同,养成的习性不同,就会有善恶的差别

再譬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依照韩康伯的批注,道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阴阳都是由道而产生。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也说“道是生物开通,善是顺理养物,故继道之功者唯善行也”,“道是生物开通”,道已经产生一切万物,“善是顺理养物”,善就是顺着天理而生养万物,“继道之功者唯善行也”,这是由体起用的意思,这叫善,起作用之后才分善、分恶。

再譬如,“显诸仁,藏诸用”。这里的“显”“藏”都是就作用而言。所以仁义善恶,都是在作用、造作的意义上讲的。

还有,“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这个“鼓万物”的“鼓”,就是“动”的意思,性动就会产生万物、出现万物,“动”就是运动、动作,“万物”就是指一切物体,一切物体都是由本性运动而产生出来的,与圣人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这里不承认有一个造物主,圣人不用操心。本性之德盛大,业用也盛大。大到究竟处,就是至矣、尽矣,这就是讲“用”。“盛德大业至矣”,就是说这个功德太大了、本性的德能太大了,业是由性生出来的,这就是讲的“用”。

人所受教育不同,养成的习性不同,就会有善恶的差别

还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的“成象”“成形”都是讲的“相”。周易六十四卦里的象曰、彖曰,以及吉凶无咎等等,也都是讲的“相”。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成相成形,还是讲的“相”。“变化见矣”,就是说千变万化就都出来了,这是就“相”而言,还没说到善恶。《易经》以下的文字接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到这里才说善恶。

所以,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实际上是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讲的。性相近,是指体、相而言;习相远,是指作用、业用而言。既然性相近、习相远,那就告诉我们,后天的熏习、后天的教育、后天的环境至关重要。好的教育能够使人从习性回归到本性,这也是我们修学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告诉我们,大人之学的目的就是要回归到本性自有的明德。

人所受教育不同,养成的习性不同,就会有善恶的差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