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卸除心灵的负担,回归心灵的本源

提到陶渊明,很多人都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灵魂之田园那么恬美宁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读来让人心神宁静,远离现实的纷纷扰扰,是现代人精神的桃花源。

从29岁出仕到41岁辞官回家,十三年间,陶渊明几次出仕,几次归隐。他的脚步在不停地奔波,他的内心却始终徘徊着古代隐士的影子。他喜欢自由,热爱自然,但却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仕做官。他“违以交病”,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但是带着乌纱帽的陶渊明每天都很难受,每晚都问自己:难道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他内心不得安宁,为不能实现平生的抱负而深感惭愧。最终,程氏妹的去世给了他契机,他终于遵从内心的呼唤,辞官归去。“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的进退没有一丝矫情,完全出于自然率真的性情。

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能够读到他的宁静淡泊、淳朴自然,那是去净繁华之后的本真。

《归去来兮辞》|卸除心灵的负担,回归心灵的本源

心灵的底色,不能承载过多的事物。

陶渊明的心,是纯白的,没有留滞任何东西。他不会为五斗米而折腰,也不会留恋官场权势。他渴望心灵的安宁,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是人生在世,万物在身边徘徊,万事在身边发生,心灵随时会累积厚厚的灰尘。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因为家贫而出来当官,可他每时每刻都在跟自己的内心搏斗:我要不要继续留在官场?我留在这里究竟是为了谁?

陶渊明深知,如果有过多的承载,则心灵将成为奴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不愿意让心变成形体的奴仆,他惊觉自己已经犯下了错,所以他要迷途知返,所以他要改变现状,所以他要让自己的心独立出来,成为自身的主人。

于是,陶渊明决定辞官回家,“田园将芜胡不归”,于是,他决定回归自然,“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用酒来解除心灵负担,“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拿起酒杯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木,心情格外愉快。他也借安宁悠远的自然环境解除负担,洒扫内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跟亲戚闲话家常,弹琴看书消除烦恼,跟着农民一起躬耕田园。他纵心自然,悠然淡然,可见心实喜之安之。

《归去来兮辞》|卸除心灵的负担,回归心灵的本源

心灵的本相,是悠远,也是自由。

陶渊明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这首诗,你可以感觉到陶渊明的心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阻碍和限制的。这样的感受在《归去来兮辞》也可以找到。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的心啊,就像那出岫之云,自由自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他就像自由飞翔的鸟儿,在天空自由翱翔,飞累了,便回家休息。多悠闲,多淡然。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是陶渊明非常喜欢的,也是他发自内心的渴望,是心灵本相自由的表现。

顺从内心,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

在《归去来兮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心灵的变化。对于究竟要不要辞官的问题,他开始是犹豫的。毕竟辞官后家里少了一份收入,孩子要养,老婆要养,吃饭、喝酒都需要钱,所以他很犹豫。但是,最终他还是听从内心的呼唤,辞官回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决定辞官之后,陶渊明的心情舒畅,恨不得马上到家。

从形式上陶渊明是回家了,但是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地归隐了呢?如何让心灵恢复本来的面目呢?他决定“息交以绝游”,与世永绝以静心。因为既已归来,但不绝交游,则不如不归。

陶渊明的归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给自己不断提要求,要真正的隐,真正的归去。

陶渊明做到了吗?他做到了。你看,他“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他享受着大自然,心是安宁的,娴静的。他在田园生活中,面对南山之悠然,北窗吹风之逍遥,时时感受到心灵的快乐。陶渊明找到了心灵的本来面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在这里,陶渊明告诉自己,人要到哪里去,是心决定的。命是天给的,心是自己的,所以我们要顺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那么我的心要到哪里去呢?陶渊明给出了答案——“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安命,悠然自足,这便是心灵的本来面目。

《归去来兮辞》|卸除心灵的负担,回归心灵的本源

听从心的召唤,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所谓“隐士”,是指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陶渊明便是这样的隐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从这首诗中便可看出陶渊明的心性当属宁静淡泊之类。他不追求大富大贵,也不愿意当官,他只想在大自然中,一直活到生命的尽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希望过一种恬淡和谐的自然生活,他希望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安宁。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归田园。

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是主动的,程氏妹去世只是他归隐田园的一个契机而已。即使没有程氏妹去世这件事,陶渊明最终还是会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因为这是他心的选择。他知道,心归隐了,才是真正的归隐。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他并没有因为仕途上的失败,就否定整个人生,也没有将理想的幻灭,当成自甘堕落的借口,而是在看透世事之后,卸除心灵的负担,遵从内心,乐安天命,在诗书酒琴和山水田园中,享受大好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