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古往今来有诸多关于君子的定义,其中《诗经》上最有名的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君子当学问精深品德高尚,显然,司马光正是这样一位君子,学问方面从《资治通鉴》中可见一斑,至于品德要数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司马光砸缸"了。

为着突出机智勇敢忽略了知恩图报

偌大的庭院在盛夏里散着热气,一群孩子玩耍其间,自然而然就靠近了水缸,然而其中一个失足跌入水缸,众人慌乱之际司马光毫不犹豫的砸缸救人。这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只是前人们为了突出表现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便对这个被救的小孩只字不提,故事以"儿得救"结尾,这孩子终是没有名字。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说中国古代是文史哲不分家,是以司马光在历史记载上的成绩也不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如今也成了学史之人必读的书。司马光对于读书也有着惊人的天赋,六岁读书七岁便能背诵《左式春秋》,

对于其中典故更能详细解说。不得不说称得上天赋异禀了。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跟幼年司马光相交甚好的人一定也不会太差,而那位被救的孩子正是司马光的众多朋友之一,经考究,叫上官尚光。历史对上官尚光的记载并不多,如今可知的是他为司马光建了座"感恩亭"以让后世铭记司马光此举,算作报答。

从前老师们为了突出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从不曾向我们提过上官尚光的故事。但这不意味着上官尚光身上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上官尚光知恩图报的精神正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当上官尚光深陷水缸时,其他孩子都慌张失措唯有司马光费劲力气砸碎缸救人,由此可见其二人情感之深厚,事实上,上官尚光确实是司马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其人虽及不上司马光过人之才智但也是个有能力的人,参加科举,一举拿下进士,真应了那句名言"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先看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知恩图报好少年

家长老师们常常为了让我们记住要勇敢,要机智,要勇于救人而只侧重于讲司马光是如何沉着思考,如何费劲搬石,如何机智砸缸……却因此也忽略了上官尚光后来的知恩图报,也对其不曾提起。但感恩也是一堂值得教育的课,甚至更值得被人们记住,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受了太多的恩惠。

前文说上官尚光考上了进士,顺理成章地,他也担任了官职,只可惜清官难做他官运不顺,后来辞官还乡并为感恩司马光修了"感恩亭",就在他移居的城西龙堤南坡。家乡是一个人心中最柔软最纯净的地方,似乎一切美的感悟都蕴含其中,而上官尚光选择了在自己的家乡为司马光修"感恩亭"足见其感恩的情感之强烈,行为之真诚。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上官尚光这个"学霸"其实也挺有自己的追求,他不被官名利禄所束缚,毅然回乡的做法恐是当时很多年轻人都难以做到的,金钱和地位的诱惑在哪朝哪代都不曾减少,甚至可以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增无减。我们虽不知上官尚光为何辞官,但他正值壮年辞官还乡一定是需要勇气的,也一定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

上官尚光也是个通透之人,他深知如若没有司马光那一砸他可能就永久的离开了人世,上不得报效国家,下不得传宗养老,因此他对司马光的感恩之心是足斤重的,这大概就是他选择在家乡为其修"感恩亭"的原因吧。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不只是为司马光更是为了教导后世

如果说上官尚光修"感恩亭"是单纯的为了报答司马光救命之恩那就有些太过狭隘。如果只是为了感谢救命恩人,给其金银珠宝,为其卖命奔走岂不来得更为实惠更为奏效,何必修个恩人都用不到的亭子。唯一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这亭子不只为感恩司马光,也为教导后人,要常施恩于人常怀感恩之心。

人只要生活在这世上就总是要受人恩惠的,小到清洁工提供的干净路面,大到边防战士给我们安全宁静的生活环境,有句话说的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受这些人的恩惠自然要懂得感恩,不必像上官尚光那样为他们修"感恩亭"但要懂得尊重他们的劳动。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不乱丢垃圾,不行违法犯罪之事,不肆意刁难服务员……种种这些都是感恩,当一个社会充满的感恩,那将是它急剧进步的开始,抱怨的人少了,做事的人多了,人人都多了份理解,人人都更想要对他人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也是施恩于人的人,做好分内之事的人自然就会帮到需要他帮助的人。

施恩不必图报

在这个分工明确的社会中我们也或多或少做了些施恩之事,无论有心还是无意。然而施恩就莫要图报,否则只会陷入痛苦,这痛苦并不是说没人会报答你,相反,是说就算人家报答了你,你也未必会开心,因为那人所做的也只是达到你的预期罢了。

如果司马光一开始就为了上官尚光的感恩而救人,恐怕他还没想到要几两黄金几匹锦布上官尚光就已经一命呜呼了,这是施恩尚未达成的方面。再如果司马光救了人,所以他成天盘算着该要些什么报答好,那恐怕也不能使他幸福,因为上官尚光给他修个"感恩亭"他也只觉得是应该的,总觉得不够。

因此不必对施恩之人报有太大幻想,更不要图报而施恩,那是交易不是恩情。人曾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一个人帮助他人,那他也是在帮助自己,他为自己打造了一张最为亮眼的名片——善良而有能力。

世人皆知司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谁?为何课本没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有善良也未必能帮助他人,只能跟着瞎着急,比如砸缸故事中的其他小朋友,而一个只有能力没有善良的人也想不到要帮助他人,只会是冷漠的代名词,是以一个常助人以援手的人必定是一个善良而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没人会不想靠近。而帮助他又另有所图那就是商人,是交易。

从前我们从司马光砸缸学为人要机智有勇,现今我们从上官尚光建"感恩亭"学做人当知恩图报。愿每一个负重前行的人都有人感谢,每一个受恩于人的人都常怀感恩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