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誰?為何課本沒告訴我們?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誰?為何課本沒告訴我們?

古往今來有諸多關於君子的定義,其中《詩經》上最有名的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君子當學問精深品德高尚,顯然,司馬光正是這樣一位君子,學問方面從《資治通鑑》中可見一斑,至於品德要數他最為人所熟知的"司馬光砸缸"了。

為著突出機智勇敢忽略了知恩圖報

偌大的庭院在盛夏裡散著熱氣,一群孩子玩耍其間,自然而然就靠近了水缸,然而其中一個失足跌入水缸,眾人慌亂之際司馬光毫不猶豫的砸缸救人。這就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了,只是前人們為了突出表現司馬光的機智勇敢便對這個被救的小孩隻字不提,故事以"兒得救"結尾,這孩子終是沒有名字。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都說中國古代是文史哲不分家,是以司馬光在歷史記載上的成績也不小,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就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如今也成了學史之人必讀的書。司馬光對於讀書也有著驚人的天賦,六歲讀書七歲便能背誦《左式春秋》,

對於其中典故更能詳細解說。不得不說稱得上天賦異稟了。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誰?為何課本沒告訴我們?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跟幼年司馬光相交甚好的人一定也不會太差,而那位被救的孩子正是司馬光的眾多朋友之一,經考究,叫上官尚光。歷史對上官尚光的記載並不多,如今可知的是他為司馬光建了座"感恩亭"以讓後世銘記司馬光此舉,算作報答。

從前老師們為了突出司馬光的機智勇敢,從不曾向我們提過上官尚光的故事。但這不意味著上官尚光身上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上官尚光知恩圖報的精神正是值得人們學習的,當上官尚光深陷水缸時,其他孩子都慌張失措唯有司馬光費勁力氣砸碎缸救人,由此可見其二人情感之深厚,事實上,上官尚光確實是司馬光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其人雖及不上司馬光過人之才智但也是個有能力的人,參加科舉,一舉拿下進士,真應了那句名言"想知道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先看他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誰?為何課本沒告訴我們?

知恩圖報好少年

家長老師們常常為了讓我們記住要勇敢,要機智,要勇於救人而只側重於講司馬光是如何沉著思考,如何費勁搬石,如何機智砸缸……卻因此也忽略了上官尚光後來的知恩圖報,也對其不曾提起。但感恩也是一堂值得教育的課,甚至更值得被人們記住,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受了太多的恩惠。

前文說上官尚光考上了進士,順理成章地,他也擔任了官職,只可惜清官難做他官運不順,後來辭官還鄉併為感恩司馬光修了"感恩亭",就在他移居的城西龍堤南坡。家鄉是一個人心中最柔軟最純淨的地方,似乎一切美的感悟都蘊含其中,而上官尚光選擇了在自己的家鄉為司馬光修"感恩亭"足見其感恩的情感之強烈,行為之真誠。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誰?為何課本沒告訴我們?

上官尚光這個"學霸"其實也挺有自己的追求,他不被官名利祿所束縛,毅然回鄉的做法恐是當時很多年輕人都難以做到的,金錢和地位的誘惑在哪朝哪代都不曾減少,甚至可以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增無減。我們雖不知上官尚光為何辭官,但他正值壯年辭官還鄉一定是需要勇氣的,也一定是知道自己要什麼的。

上官尚光也是個通透之人,他深知如若沒有司馬光那一砸他可能就永久的離開了人世,上不得報效國家,下不得傳宗養老,因此他對司馬光的感恩之心是足斤重的,這大概就是他選擇在家鄉為其修"感恩亭"的原因吧。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誰?為何課本沒告訴我們?

不只是為司馬光更是為了教導後世

如果說上官尚光修"感恩亭"是單純的為了報答司馬光救命之恩那就有些太過狹隘。如果只是為了感謝救命恩人,給其金銀珠寶,為其賣命奔走豈不來得更為實惠更為奏效,何必修個恩人都用不到的亭子。唯一可以解釋這一現象的就是這亭子不只為感恩司馬光,也為教導後人,要常施恩於人常懷感恩之心。

人只要生活在這世上就總是要受人恩惠的,小到清潔工提供的乾淨路面,大到邊防戰士給我們安全寧靜的生活環境,有句話說的好"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我們受這些人的恩惠自然要懂得感恩,不必像上官尚光那樣為他們修"感恩亭"但要懂得尊重他們的勞動。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誰?為何課本沒告訴我們?

不亂丟垃圾,不行違法犯罪之事,不肆意刁難服務員……種種這些都是感恩,當一個社會充滿的感恩,那將是它急劇進步的開始,抱怨的人少了,做事的人多了,人人都多了份理解,人人都更想要對他人好。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也是施恩於人的人,做好分內之事的人自然就會幫到需要他幫助的人。

施恩不必圖報

在這個分工明確的社會中我們也或多或少做了些施恩之事,無論有心還是無意。然而施恩就莫要圖報,否則只會陷入痛苦,這痛苦並不是說沒人會報答你,相反,是說就算人家報答了你,你也未必會開心,因為那人所做的也只是達到你的預期罷了。

如果司馬光一開始就為了上官尚光的感恩而救人,恐怕他還沒想到要幾兩黃金幾匹錦布上官尚光就已經一命嗚呼了,這是施恩尚未達成的方面。再如果司馬光救了人,所以他成天盤算著該要些什麼報答好,那恐怕也不能使他幸福,因為上官尚光給他修個"感恩亭"他也只覺得是應該的,總覺得不夠。

因此不必對施恩之人報有太大幻想,更不要圖報而施恩,那是交易不是恩情。人曾言"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一個人幫助他人,那他也是在幫助自己,他為自己打造了一張最為亮眼的名片——善良而有能力。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可被救出的孩子是誰?為何課本沒告訴我們?

一個人只有善良也未必能幫助他人,只能跟著瞎著急,比如砸缸故事中的其他小朋友,而一個只有能力沒有善良的人也想不到要幫助他人,只會是冷漠的代名詞,是以一個常助人以援手的人必定是一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這樣的人沒人會不想靠近。而幫助他又另有所圖那就是商人,是交易。

從前我們從司馬光砸缸學為人要機智有勇,現今我們從上官尚光建"感恩亭"學做人當知恩圖報。願每一個負重前行的人都有人感謝,每一個受恩於人的人都常懷感恩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