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风萧萧285537696


古代皇陵虽然在修建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气力,但是大部分皇陵都没能完好的保存下来,这些皇陵因为受到盗墓者的破坏,不仅让大量的文物遗失,也让皇陵被毁坏,如果古代帝王知道这些事实,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那么重视陵寝的修建。其实有的皇陵被损坏是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而造成的,这一点自然不是人们想要看到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就因为考古技术落后而以失败告终,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也下场凄惨。


当时考古专家要发掘定陵的时候进行了仔细的计划和安排,在1956年开始动工,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定陵终于被打开。其实定陵的发掘工作完全就是按照实验项目来计划动工的。起初考古专家想要挖掘的是朱棣的长陵,但是当时工作人员也知道技术过于落后,如果擅自将长陵开启,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突发意外情况,所以就想到找一个陵墓“试手”。经过工作人员的仔细勘探后发现,定陵的地宫比较好找,而且也不需要太大的力气,所以就将目标锁定在定陵上。


定陵里面不仅有万历皇帝的尸体,还有两位嫔妃的尸体,其中有一位嫔妃是经过迁葬而被埋葬在定陵中的,所以她的棺木已经出现严重的腐烂现象,万历皇帝和另外一位嫔妃的棺木保存比较好。但是在将定陵开启后,考古学家马上就意识到他们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文物的破坏,所以在定陵打开后,有流动空气进入到定陵中,很多文物因为氧化而迅速被破坏。而且光源对于这些文物也有极大的破坏力,当时有人给文物拍照,没想打却因为受到闪光灯的影响而迅速化为灰烬。可以说,这一次定陵的发掘工作是失败得十分彻底,基本上没有任何收获。


后来定陵还遭到了洗劫,这是因为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而这些皇陵就成为了打击对象,皇陵作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被无情的破坏,定陵也是被迫害的对象之一。现在定陵中的物品其实都是按照原貌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定陵中只有石头是原有的,大部分都经过了修缮,而万历皇帝和两位嫔妃的尸体自然也遭到了破坏,他们的棺木还被当地的村民拿走,有的直接将这些棺木制成棺材,有的制作家具,可以说定陵的下场是十分凄惨的。


尚武菌


1957年,深埋地下三百三十七年的定陵地宫重见天日,接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被工人丢弃到陵外山沟,后被村民捡走。九年后,地宫中的三具尸骨被拖到博物馆广场门前砸碎焚烧,最终万历与两位皇后尸骨无存。

现在的定陵地宫中,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复制品。棺椁可以再复制,但尸骨却永远无存。万历定陵的发掘,代价是惨痛的,不可挽回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定陵惨遭厄运的整个过程。

起初悲剧的主人公并非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当时历史学家吴晗,联合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向文物局请示发掘长陵,目的是寻找《永乐大典》。当时的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及副所长夏鼐提出反对意见,但未被采纳。

长陵由于面积较大,墓道口一时难以找见,于是专家决定先以规模较小的定陵来做试验性的挖掘,定陵的厄运由此到来。定陵的发掘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破土到进入地宫整整耗时一年,考古在当时就是个陌生的领域。

考古队从陵墓宝城开始挖掘,两小时后在宝城内侧的石条暴露出来,石条上写着“隧道门”三个字。吴晗和夏鼐随后判断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十多天后,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用城砖平铺的砖墙。

这便是通往皇陵地宫的第一条“砖隧道”,由于当时经验不足,考古队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找到地宫的指路石。发掘工作才有了巨大的进展,随着地宫坐标的确认,考古队员终于解开心中谜团,指路石的作用可见一斑。

之后的发掘工作比较顺利,金刚墙很快被拆了小口,接着考古队员小心翼翼的先后打开三道石门。这三道石门分别是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大门,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具棺椁就安放在后殿的棺床之上。

三具棺椁都施过红漆,椁用松木制成,棺由金丝楠木制成。椁大都腐朽倒塌,万历和孝端皇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皇后的棺木因迁葬的缘故,已腐朽得难以复原。清理工作是从孝靖皇后的棺木开始的。

孝靖皇后是在下葬十一年后迁葬到定陵的,孝靖棺随葬有成匹的锦缎,还有不少金银器和两副首饰。她的棺椁周围放有玉石、青花梅瓶,棺椁上还放有木制的旗幡,棺中仅存骨骼。接着是清理孝端皇后的棺椁。

孝端皇后上盖缎被,下有四层褥垫,头戴黑纱棕帽,上身着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孝端皇后也仅存骨骼。最后就是万历的棺椁,棺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其尸体也已腐烂,仅存骨骼。

这三具考古价值极高的金丝楠木棺椁,不知因何原因,最后竟然被工人扔到陵外的山沟丢弃,后来被村民捡走。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和衣料最后全部碳化,定陵丰富的陪葬品,使得七年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地宫重见天日的九年后,定陵的厄运也随之到来。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揪出,连同许多的帝后画像及影片资料等被抬到门前,先是用石块将尸骨砸碎,然后架起木柴进行焚烧,最后在雨水中回归自然。

当时捡走万历棺椁的群众,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万历和两个皇后的楠木棺椁被扔进陵外的山沟后,随后就被附近的农民一抢而空。其中有一对老夫妇,急忙请人用楠木制作了两具棺材,结果半月内夫妇先后离奇死亡。

在裕陵村,也有一对年轻夫妇捡到一块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便找人做了两个躺柜,摆放在堂屋里。村里人嫉妒的说,皇帝的东西可不能随便用,小心搭上性命。夫妇二人根本没当回事,结果却让村民一语中的。

有一天,二人从地里回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夫妻俩找到堂屋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鞋子。两人赶紧打开柜盖,发现四个孩子挤在一起,早已死亡。而且孩子的手指根部都渗出了血渍,柜壁也有很多抓过的痕迹。

当地公安机关对孩子的死因作了详细分析,得出“系缺氧窒息死亡”的结论。在随后的几年内,夫妻俩又生了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高中刚毕业,也是趴在躺柜上神秘地死去,最后据说是因烧煤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最后人们对这两个朱漆躺柜,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在柜盖和柜壁间有个铁钩,柜盖盖严后可以锁上,孩子们就是钻进躺柜里打闹时,柜盖突然自动落下,挂钩正好挂住,里面的人只能被活活的憋死。

万历棺椁和尸骨全部被毁,被毁前医学工作者仅对万历的尸骨做了一些简单化验。除了得出万历是一个跛脚皇帝及牙齿得过蛀牙的结论外,对于他的死因以及其他化验都没来得及进行和分析,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定陵发掘完毕后,当时的一些人如郭沫若等紧跟着提出了继续发掘明长陵的申请,但被总理严肃拒绝。之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也成了考各界的一条原则。

(复制棺椁)


野史也是史


1956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学者吴晗力主,郭沫若、沈雁冰等支持下,试图挖掘明十三陵,以揭开十三陵所藏有的巨大历史秘密。为此拟定《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上呈中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皇陵计划。

请示报告最后到了周总理的手上,很多专家以时机不成熟提出反对意见,最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点头之下,周总理原则上同意,但是还是请历史学家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加以指导。

长陵是朱棣的陵寝,大而丰富,考古价值极高。但考古所成立不久,认为以目前的能力和条件,发掘长陵难度较大,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决定先发掘一个形制类似、规模较小的陵墓“试掘”,考虑到定陵时间比较晚,而且万历在位的时间最长,藏有的宝藏可能比其他的要丰富,对他进行开发,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墓葬做出参考。

动工发掘是1956年,在1958年时,正式宣布“定陵打开”。

在清理过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她是“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亲,熹宗朱由校时才迁葬进定陵。可能是迁葬缘故,她的棺早就腐烂。然后是和万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后是万历,二人楠木棺淳,朱漆,保存完好。

万历皇帝并非平躺在棺椁内,而是呈七星形状,(尸体摆放方式是古人故意而为的,以期待帝王将来能够顺利升天)。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发现,万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左脚短且有点跛,这也与符合史书上记载万历皇帝是一位有点瘸腿的矮胖子。

这给我们解开了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的百年困惑,很有可能是因为其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时,贵为天子,为了皇家的威严,是不想让人民看到自己的如此形象。

陪葬的金银玉器、珍珠瓷器、文玩书画、绫罗绸缎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当时的考古技术落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保护措施,比如很多精美的丝织品,因为装裱反了,再也无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只能看到内里。其中最珍贵的一件龙袍被氧化之后,当时的工作人员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因为塌方又有大量精美文物毁于一旦,更别说陵寝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最惨的还是三位正主的尸骨,当时考古都是为了要宝贝,开棺之后万历皇帝的尸骨无人理睬,等珍宝收拾完了,万历皇帝和两位嫔妃的尸骨被送进了国家博物馆陈列,供人参观。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从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限取出,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而万历皇帝的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郭沫若在尝到挖掘定陵的甜头之后,数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周总理驳回了其申请,并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如此才使得没有更多的古墓遭到破坏性发掘。

为此我们要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总理及时叫停皇陵的开掘申请,现在我们除了博物馆里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美丽青春您真痘



答:不是挖掘黄陵,而是发掘定陵。

发掘定陵这事儿,说起来,那真是,唉,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话说,1955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界名宿郭沫若突然提出,为了更好的研究明朝历史,应该发掘明十三陵。

郭沫若为什么对明陵这么感兴趣呢?

民间有种说法,说郭沫若是明太祖朱元璋岳父郭子兴之后;又说,自郭子兴死后,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都是被朱元璋害死……

其实,民间的说法并不靠谱。

郭沫若之所以对明陵感兴趣,主要是明陵保护得好,还没被盗贼光顾过,反观唐、宋、清诸陵,尤其是宋陵,都被荼毒过了。

实际上,郭沫若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陵。

不过,《史记》里记载,秦始皇陵里埋有大量水银,一旦这些水银出土,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堪设想。

所以,郭沫若的目光瞄准了气势最为恢宏庞大的永乐皇帝的长陵,他联合起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人,发起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但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等人都认为文物保护技术还不成熟,难以对皇陵进行妥善完好的保护,发掘会成为大破坏。

这些反对的声音虽然没能阻止郭沫若的行动,却也给了郭沫若提了个醒,长陵是十三陵之首,宝物最多,还是先挖别的陵墓,练练手,积累好经验,回头再掘长陵不迟。

于是,发掘目标转移为了明神宗的定陵。

1958年,定陵墓门被成功打开,果然,由于文物保护技术还达不到相应水平,定陵里面大量文物受氧化而惨遭破坏,无数奇珍异宝顷刻间灰飞烟灭,让无数有识之士痛恨惋惜。

西方雕塑家格拉西莫夫曾为北京博物馆修补和制作过古人类头骨的模型,有修补和保护古人尸骨的经验,并且,他当时就在中国帮助工作,他生怕发掘出来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毁,主动请求由自己来做修补和模型复制。

但有关方面谢绝了格拉西莫夫,转将这三具头骨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行修补和模型复制。

结果,万历帝、后三具人体石膏模型被制作成了地主公、地主婆的形象。万历头戴瓜皮金丝小帽;两位皇后穿红着绿,涂脂抹粉,让人不忍直视,算是彻底被毁了。


覃仕勇说史


其实对于一件未知的东西很好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比如经常就有人问偌大的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打开看一看,里面肯定是奇珍异宝、机关重重,想想就让人激动,但是在激动之余你应该想一想当年郭沫若所带领的团队挖掘定陵后的惨剧,真是让人惨不忍睹,所有的东西因为环境的改变瞬间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些所谓的考古学家也只能看着,没错就是看着。



看完之后估计就是涕泗横流吧,普通人有好奇心也就算了,这专门的考古学家怎么也一股脑的就知道往里钻呢?所以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等等东西都丢失了,现在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仿制品,对于历史研究已经毫无意义。在皇陵中其实除了大量的文物之外还有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其实也是具有研究的意义的。



但是随着棺木被打开,加上原本尸体保存的就不是特别的好,打开之后发现已经腐败严重,但是骨架头发保存的还比较好,因为开始文物被大量的破坏,在打开棺木之后也就没有多动,后来就进行了所谓的修复工作,但是因为技术有限,修复也弥补不了什么东西了,还找了雕塑来仿制人物,但是效果相差太大。



那么后来这些尸骨去了哪里呢?原本就经历一次考古洗劫之后的定陵,再次天降横祸,1966年,定陵被一群疯子闯入之后,活生生的把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给拖了出来,还有大量曾经的照片、画像、重要资料等等被他们一把火给烧了,还有质地良好的棺木居然被扔到了山沟里,真是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一个看历史的小小


先纠正一下:皇陵不是黄陵,准确的说是十三陵的定陵。

1956年,由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学者吴晗力主,郭沫若等支持下,组成考古队,决定对十三陵的首陵长陵进行主动发掘。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

后来经过考古队论证,认为以目前的水平和条件,发掘长陵有较大难度,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其实发掘皇陵一开始就有争议),决定先发掘一个形制类似、规模较小的陵墓“试掘”,选定了定陵。墓主人就是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

在考古队长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副队长白万玉(又名白蕴山,我国第一代考古专家,曾跟谁斯文赫定等考察罗布泊)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定陵地宫入口,找到了万历和他两个老婆的尸骨。当然还有大量随葬品,金银珍宝无数,还有很多丝织品保存完好,不过由于当时的考古经验不足以及缺少保护措施,许多文物特别是丝织品和纸制品一见空气就变黑氧化、迅速腐朽,非常可惜!

至于那一帝二后的尸骨就更惨了,在1966文化革命中,被当做“地主总头子”给挫骨扬灰了、尸骨无存了!这场劫难,可叹可悲可怜可恨!



磨史作镜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在位48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都说万历皇帝懒政,说明朝亡于万历,因其在位48年中,就有三十年的时间不上朝。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真的只是因为他懒政吗?定陵的考古发掘已经将答案告诉了世人。

1956年—1957年,我国的考古学者们对定陵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而定陵也成为我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寝。

随着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被打开,考古人员发现,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人们发现,万历皇帝的左右两条腿长短不一,也就是说,万历皇帝生前患有严重的腿疾,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跛脚皇帝。

因此,可以想象,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或许有懒政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他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

同时,一个皇帝,一国之君,他也不愿意被人看到他跛脚的样子,这是皇家最看中的脸面问题,因此,万历皇帝才会选择三十年不上朝。

这背后,或许他也是有着诸多的无奈与痛苦的吧。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在红卫兵“打倒地主阶级的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尸骨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而皇帝和皇后的三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Mr农村大姚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鲁迅先生。

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发掘万历皇帝陵墓,背后最直接的推手便是大文豪郭沫若。

万历皇帝作为明朝时期争议最大的皇帝,一直以来都备受历史学界和政治界的讨论。开挖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便成为了郭沫若考古发掘的第一个皇陵。

在得到了上级指示之后,郭沫若便率领考古队进入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然而考古发掘从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为了找到定陵的墓道,考古队就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随后终于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墓道。这点比起来盗墓贼确实逊色了许多。

然而由于设备落后,以及考古常识的缺乏,当地宫的宫门打开之后,人们蜂拥进万历皇帝的陵墓之中,万历皇帝的定陵的地宫之中,安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尸体就躺在各自的棺椁之中,此时的考古修复技术尚不完善,因此考古队找来了两个雕刻,专家为其复原生前相貌,毫无意外,修复后的的身材相貌即不符合历史事实。



1966年,万历皇帝的尸骨被一群年轻人拉到一处广场,公开砸烂,并且与地宫中的一些文物一起被焚毁。而曾经用来装殓万历皇帝和其两位皇后的棺椁也被推下悬崖摔烂。

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毫无疑问,由于缺少专业的考古知识,而使得文物遭受了一定的损坏。万历皇帝的尸骨的出土,让我们破解了一个困扰了世人几百年的问题,那便是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为其跛脚的原因。


身为天底下最高贵的皇帝,是不愿让臣子们看到自己跛脚走向龙椅的。这样既有损于皇家的威严,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因此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政事,只是潜心在自己的寝宫之中办理朝政。因此才使得万历在位的48年期间,国家机制运行良好,整体上而言,万历皇帝还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明朝皇帝。

这一历史谜团便是通过开挖定陵使得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那么有关其他皇帝的历史秘密,是否都藏在其身后的地宫之中?尤其是大家最喜欢谈论的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但是发掘秦始皇陵墓的条件一直不成熟!



珞珈山的猫


在中国考古界有一种痛叫做“定陵悲剧”。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明神宗就是万历皇帝,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执政48年。据记载万历皇帝很爱财,还有自己的小金库,在位期间许多大额的税收没有上缴国库,都装进了万历皇帝自己的小金库里,万历皇帝绝对是私产最多的皇帝。

皇帝生前视财如命,死后也得富贵傍身,万历皇帝的陪葬品那是非常丰厚,定陵里埋了无数的稀世珍宝。就是珍宝多的陵墓才招人惦记,无论考古还是盗墓!

说起定陵被挖掘也有些戏剧性。事情要追溯到1956年,以郭沫若为首的一批热衷于考古的学者,拟定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上呈中央,国家领导出于对历史文化研究的考虑批准了这份申请报告。发掘明长陵的考古工作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可是挖掘的队伍找了许久也找不到明长陵地宫的入口,发掘明长陵的工作只能被迫搁浅了。

明长陵发掘不成,考古队并没有放弃,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明定陵。明定陵的建造时间晚于明长陵,且地面建筑保存的完整度较高,有利于在发掘之后展开文化保护和修复工作。可惜天不遂人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国,陵墓发掘技术落后,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修复技术基本为零。在客观条件如此不成熟的情况下,明定陵还是被当时社会上某些有影响力的人在考古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给明定陵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

考古队员是在无意间发现的定陵地宫入口,随后便斗志昂扬的挖掘。考古队雇佣了几十名当地的农民同时挖掘,方法简单粗暴,就像农民平时种庄稼一样,抡起了铁锹就是挖。放在现在哪里发现古墓,考古学家们来到现场都恨不得一点一点用手扒,生怕损坏文物,拿铁锹挖古墓简直就是犯罪。

这就样蛮挖,挖了整整一年,才发现了明定陵的地宫入口,此消息一经见报在全国范围引起了轰动,无数学者赶往明定陵,希望能亲眼观看定陵被开启的一瞬间,但真正获准围观的人并没有几个。

在地宫被打开后,考古队成员进入了魂牵梦绕的地宫内部,在后殿发现了万历皇帝的棺椁,在一起的还有孝端显皇后与孝靖太后的棺椁。旁边陪葬的木箱有近三十个,金银玉器、珍珠瓷器、文玩书画、绫罗绸缎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当时的考古技术落后,考古队员并不专业,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保护措施,发现了就往外搬,导致许多文物在接触空气瞬间氧化了,当时仅存的文物也因后续的保管工作不完善遭到损毁。定陵里的无数珍宝基本都毁了。

最惨的还是三位正主的尸骨,当时考古都是为了要宝贝,开棺之后万历皇帝的尸骨无人理睬,等珍宝收拾完了,万历皇帝和两位嫔妃的尸骨被送进了国家博物馆陈列,供人参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定陵博物馆被打砸,万历及其嫔妃的尸骨皆被烧毁丢弃。

定陵之后,郭沫若等人又开算发掘武则天的乾陵,周总理驳回了其申请,并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如此才使得没有更多的古墓遭到破坏性发掘。


史论纵横


目前为止,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始皇皇陵,和乾陵,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不开呢?我可以告诉你,因为第一大悲剧定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寝,里面除了万历,还有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动工发掘是1956年,在1958年时,正式宣布“定陵打开”。


实际上,起初发掘的陵寝不是定陵,是朱棣的长陵。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陵寝大而丰富,考古价值极其的高。但是考古所才刚成立不久,没什么经验,压根无法发掘出长陵。

于是,打算拿明十三陵某陵练练手,之后再发掘长陵。经过探测,隐隐发现定陵的墓道,加上定陵所在位置,方便而安静。天赐良机,这样,开始发掘定陵。


在清理过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他是后面“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亲,熹宗朱由校时才迁葬进定陵。可能是迁葬缘故,她的棺早就腐烂。

定陵的棺淳,朱漆,棺为楠木,淳为松木。只有万历和孝端的棺淳保存完好。之后,是和万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后是万历。

骨骼出来,立即修补。再就是极其丰富的陪葬品。遗憾,由于技术的落后以及经验的不足,很多文物都被毁坏了。比如那有机质文物,一旦遇到迅速流动的空气,迅速氧化。当时有个鲜艳的彩陶,照相机快门的时间,什么也不剩。


wg开始,定陵难以逃脱,打倒封建迷信嘛,很多文物在这次动荡中毁坏。目前,定陵里除了那些石制,其余就是仿制品。

各种批斗下,楠木棺淳被扔下山沟之中,被农民砍了,有的当家具,有的做棺材板子。很奇怪,棺材刚做好,老太太就死了。没福分呗。

一声令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骨骼伴随着燃烧的木柴“噼里啪啦……”化为灰烬,送入到自然当中,尘归尘,土归土。

有了定陵这次教训,帝王陵坚决不动……所以,秦皇陵和乾陵的发掘应仔细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