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章

汝州城乡的鞭炮业浅议

无标题文章


在民国时期,汝州城里的鞭炮业非常兴旺。因这个行业涉及火药易爆,大多数都分布在北后街僻静的角落里。这个行业也是历代的重税行业,是旧时代汝州城里的经济支柱。那时没有机械化,全部手工制作。原料材料是随手可得的没用废物。技术易掌握,只要有几年在这个行业里的作徒史,有场地有资金,就可自立门户了。制作中除关键工艺,如装药等可集中外,其它过程可分散完成,易家庭生产和计件付薪。

这个行业主要分布在市区仓巷街,北门里和前后火神庙街。行业中有字号,影响大的有:

朱合兴,其生意座落于仓巷街北头路西,称汝州城鞭炮行业第一家。据该家房子檀条上记载,他们的生意清朝嘉庆年间就具规模了。汝州的同行业中,大多与该家有师徒或者从业关系。民国三十年代,朱合兴因人命官司导致生意衰落,房产卖给了西关李家。解放初期土地运动中,因此宅划为剥削阶级房产被没收公用做粮仓。它留给仓巷街人至今的记忆——朱大院。

义合顺,在仓巷街南头。创办人冯文焕,民国二十年左右开业。所制鞭炮质量好,信誉佳,除畅销本地外,主要销往豫东。因他的作坊在居民区,鉴于有事故限隐患限制了发展。

仓巷街中段还有创建时间和义合顺基本同期的奎宝兴和天丰魁两家,其规摸不抵朱合兴和义和顺。产品主要销往黄河以北和晋南地区。

无标题文章


肖太兴,地址在孟拐街东头现在市政府后墙外,创建时间稍晚于朱合兴。创业人肖铁须,清光绪三年从偃师逃荒至汝,少时在仓巷街朱合兴炮坊当伙计,掌握技术后独立开业,重点生产两响炮,质量好,信誉高。产品畅销陕西等地。肖家二代,兄弟五人不分家经营此业。置有五处宅院和几百亩地。解放后公私合营。

闫家,指火神庙街西头闫拴、闫信兴和闫新兴兄弟三人,这家字号以生产鞭为主,与肖太兴字号是伙伴关系,售炮的必来捎鞭。两个字号的父辈都是朱合兴字号的徒弟。因临近火神庙,生意亦颇为红火。

民国时期的望嵩的这几个街道上小作坊星罗其布,钉炮声,卷筒声彻夜不断。出现了许多配药匠,搓稔匠和制鞭炮高手,每逢节日,这些炮坊都牵头制造些起火,焰火燃放,以添节日气氛。

无标题文章

解放后,轻工业系统在广育路北头(市标南)建一炮厂,仍以这些老技工为骨干,红火一时。文化大革命时,由于庆祝活动增加,鞭炮需求量大增,望嵩大队,北大街及西街所属的各生产队,基本都以鞭炮业为副业从事生产活动。这个行业属高利润行业,它本一,税一,利一。后来受到湖南的湘炮价格的冲击,老汝州的手工作坊受到了影响。但湘炮使用的火药安全系数低。汝州鞭炮配药是火硝,安全系数高。解放前后那么多年,从无发生一次因火药爆炸的事故。由于这些优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汝州鞭炮在激烈的竟争中又红火一段时间。后来,终由火硝价太高之故,改用硝酸铵化肥。但因此导致的鞭炮闪光点降低,又易引发爆炸伤人而逐渐失掉市场。

另外,四乡后来亦有鞭炮生产,较为出名的为夹河史村孙河炮坊。孙河又称老孙河,他从小时候起鞭炮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停止,干了四五十年,在北汝河南岸有很大的影响。

无标题文章


另外,原王寨乡(今汝南办事处)怯庄村的张天顺花炮厂、下陈村的冯聚印花炮厂,是从外地引进的技术,一度填补了汝州鞭炮行业的空白,曾轰动一时。其间,为我市一年一度的灯节集中联欢和家庭娱乐增添了不少光彩。

进入新世纪,随着各地禁燃禁放政策的出台,汝州的鞭炮制造业主先后关门,今天踪影全无,悄无声息地走进入了历史。

无标题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