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看過學霸直播的人可能知道,學霸是一個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妹子,尤其喜歡漢服。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學霸還是一個喜歡聽相聲的逗比。一襲大褂長衫,一柄摺扇,公子如玉,盡顯文士風雅,最讓學霸痴迷。

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摺扇,對中國文人來說,既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又寄寓著個人的文化趣味。摺扇開合自如,開之則用,合之則藏,進退自如,逍遙自在。

有些普通百姓更是常在家中掛扇子,把扇子視為鎮宅之寶。一把小小的摺扇,折射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盡多彩絢麗。

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據史料記載,摺扇最早出現於漢代末年。當時的摺扇還不叫摺扇,而叫腰扇,其形制也與後期的摺扇不同。

所謂腰扇,就是佩於腰間的團扇,它是將團扇的外框拿掉,只留一根扇炳,扇面可以自由卷合,可以繫於腰間,這樣解決了團扇不易攜帶的缺點,曾是王公大人的寵物。

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到了晉代,腰扇又稱為疊扇,當時已成為上流社會男女通用的驅暑用具。南北朝時期,南方士流出門常持疊扇以納涼遮陰。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摺扇被認為是“為數不多的純日本設計”,這是為什麼呢?

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團扇從中國傳入日本,而從團扇到形同今日摺扇的蝙蝠扇的產生,時在平安時代(794—1192)的初期。

這裡提到的蝙蝠扇與今日的雙面摺扇不同,只在一面糊紙,狀如蝙蝠的翅膀,故而得名。

《宋史·外國傳七·日本》中就有關於蝙蝠扇的記載,大約北宋端拱元年(988)日本僧人入華,“

又別,貢佛經,納青木函;琥珀、青紅白水晶、紅黑木槵子念珠各一連…又金銀蒔繪扇一合,納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這是中國與摺扇相關的最早年代記錄。

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之後中國宋代的匠師在學習日本、朝鮮摺扇長處的同時,又結合中國盛產竹子、宣紙的特點以及雕刻、書畫等傳統藝術特色加以發展。

在扇骨上,以名貴的湘妃竹、棕竹取代檜木、白松木;兩旁的扇柄雕刻詩詞字畫,扇頭下垂飾玉器扇墜或五彩絲線編結的流蘇。同時,在潔白的宣紙扇面上題詞作畫,提高了摺扇的藝術水平,這也就是我們中國的摺扇。

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明代,是摺扇興起的時代。此時的摺扇,其選材越選越精,工藝極奇窮巧。文人雅士互贈題詩詞字摺扇,表喻友情別意。手持摺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徵,風靡全國。

而清代,則是摺扇繁榮昌盛的時代。此時的摺扇隨處可見,其造型、扇骨裝飾方式、扇面書畫都空前繁榮。

很多文人名士,繪畫大家都與摺扇有著絲絲縷縷的關係,通過摺扇這個媒介,作品廣泛流傳於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摺扇也因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

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我國現存最早的摺扇實物,既不到宋元,亦不到永樂,而是故宮博物院藏的一柄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繪的《山水人物圖扇》,共15骨,骨長82釐米,扇面縱長59.5釐米,橫寬152釐米,自題:“宣德二年春日,武英殿御筆”。

與其他的載體相比,摺扇既適宜即興創作,又方便保存攜帶,而友朋酬酢,睹物思人,更是合適的媒介。它或者單面獨秀,或者雙面同輝,或者攝入多人的筆墨,會應出一段詩書畫雅集的風流。

摺扇一把,極盡中國古典之美,文雅之風

在一開一合之間,匯天地乾坤清風,聚萬里山河風景,於盈握間,成就中國獨特書畫藝術。

熱時納涼,閒時扮酷,實乃文人雅士之標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