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奏折与严嵩的青词——解读古代封建体制下官员的晋升之道

曾国藩的奏折与严嵩的青词——解读古代封建体制下官员的晋升之道

曾国藩写的奏折素有“晚清天下第一奏折”之美誉,另一位晚清名臣胡林翼曾这样评价时人的奏折水平:“天下奏牍,仅三把手,而均在洞庭以南:曾国藩,左宗棠和我自己”,李鸿章写奏折也是一把好手,只是当时头角未露,所以不在其选。

曾国藩不仅要自己写奏折,还要时常手把手的教他的兄弟——湘军将领曾国荃写奏折,其对奏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有一次曾国荃不满朝廷对他的赏赐,想写奏折拒绝,曾国藩一下子就识破了弟弟的小心思,赶紧阻止,说道:“过谦则近于伪,过让则近于骄”,严厉警告他不要乱开玩笑。紧接着拟定了一个教程,让弟弟好好学习如何写奏折。

据克复南京尚有大半年,曾国藩就为曾国荃预先设计了一个包括署名次序,行文格式的范本。先上奏短折还是长折?由汉人领衔还是满人领衔?什么要交代什么不交代?功劳苦劳如何斟酌取舍?这些事情曾国藩都一一的提前半年考虑到了,可谓煞费苦心。

曾国藩的奏折与严嵩的青词——解读古代封建体制下官员的晋升之道

其实曾国藩的奏折水平并不是一日造就的,他也曾犯过错误。在咸丰刚刚登基的时候,皇帝要求百官上书陈言,曾国藩就写了一份奏折批评皇帝花太多精力写诗,年轻的咸丰读完后大为震怒,一定要查办曾国藩。 幸有大学士祁隽藻、左都御史季芝昌等人上疏求情,曾国藩才免于责难。

咸丰4年,曾国藩兵败靖港,在精神恍惚之下汇报军情,未能扼要说明事情的经过和因果,遭到皇帝怒斥“岂已昏聩耶?”,要不是曾国藩手下谋士将奏折中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恐怕曾国藩官位都保不住。自此以后,曾国藩每日一有时间就就开始研习古人奏稿,每天揣摩学习,最终得其要领,官位权利也跟着蒸蒸日上。

往前300年,有一个人靠着给嘉靖皇帝写青词而得到赏识,一度权倾天下——这个人就是大明权臣严嵩。

所谓青词,就是嘉靖皇帝在祭拜道教神仙时,表达自己心声的文章,一般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所以叫“青词”。皇帝本人朗读之后,把青词焚烧,以使这些话能够上达天听。虽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纯属无聊之物,但撰写这样的青词,既要求华丽的词藻形式,又要求深刻朴实的语言,实在是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才能完成。

曾国藩的奏折与严嵩的青词——解读古代封建体制下官员的晋升之道

对大臣们来说,针对军国大事发表建议,实在要比撰写青词重要的多。然而严嵩却不这么想,他为了撰写好青词,常常废寝忘食。甚至在庚戌之变的危难时刻,北京被俺答兵包围,城郊遭到贼兵烧杀抢掠时, 他还在专心致志地大写青词,丝毫不顾国家安危和百姓死活。在赵贞吉提出抗敌之策, 奉敕谕军之前去谒见严嵩时, 他竟“以撰青词辞不见“,以致后人嘲讽其为“青词宰相”。

无端世路绕羊肠,偶以疏慵得自藏。种竹旋添驯鹤径,买山聊起读书堂。开窗古木萧萧籁,隐几寒花寂寂香。莫笑野人生计少,濯缨随处有沧海。

——严嵩青词《东堂新成》

为什么嘉靖这么喜欢青词写得好的大臣呢?这也许要从一个宫女说起。《明史》中的《后妃传》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宫女杨金英为首的十多名小姑娘,竟然在深夜准备把皇帝勒死,两个宫女将黄绫抹布蒙在嘉靖面上,剩下的人分别按着嘉靖胸前,身上,左手,右手,以及两腿,幸亏几个人慌乱之间把绳子结成死节,踏进阴曹半只腿的嘉靖帝才最终得活。因此嘉靖对身边的人可以说是极度的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有人能耗费巨大精力在皇帝喜欢的事情上,为此不惜背上众人骂名,皇帝必定会十分感激。

曾国藩的奏折与严嵩的青词——解读古代封建体制下官员的晋升之道

所以,在古代封建体制下,找到皇帝的需求,然后满足,才是升迁的主要途径。曾国藩对咸丰的喜好与脾气摸的一清二楚,让其不断增强对自己的信任,最终拿下南京。严嵩摸准了嘉靖的安全感需求,精准发力,最终得宠。当然了,自己有实力是升迁的前提,当一个人没有实力时,再怎么揣摩上意,也不会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