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各鄉鎮的來歷,看看有你家鄉嗎?

作為萊蕪人,你知道自己家鄉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萊蕪各鄉鎮的來歷,看看有你家鄉嗎?

鳳城街道

自金朝開始,即為萊蕪縣治所在。萊蕪縣城關廂之地。民國初年屬一區。1941年春,萊蕪劃為三縣,屬萊東縣,境內為礦山區。1945年1O月恢復萊蕪縣建制,稱礦山區。1951年3月稱一區,後又稱礦山區。1958年3月劃分城關鎮、孝義鄉、王善鄉,同年1O月合併改稱礦山人民公社。1982年稱城關鎮。1984年3月改稱萊城辦事處。1985年11月撤處並鄉,設城區辦事處。1993年1月萊蕪升格為地級市,設萊城區城市街道辦事處。2000年底,原城、市街道辦事處與北孝義鄉合併為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並於2001年1月1日掛牌辦公。隨著萊蕪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原北孝義鄉的村莊與鳳城街道辦東部村莊相繼分離出來,成立鵬泉街道辦事處。鳳城街道辦事處地處萊蕪腹地,自古就作為萊蕪縣治所在地,如今是萊蕪市委、市政府和萊城區委、區政府兩級領導機關駐地,成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高莊街道

因政府駐地高莊村得名。高莊村得名時間:明成化年間。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西廂保。高莊。據《李氏譜》記載:明成化年間,李姓由李封邱遷此建村,因址在麻埠嶺北坦高地上,故名高莊。1912年,國民政府將清之萊蕪縣42保劃為10個區,高莊歸三區(汶南區)所轄。1958年撤區並鄉,高莊轄高莊、南冶兩個鄉,同年10月,高莊、南冶兩鄉分別建立人民公社;1959年2月,兩公社合併,稱高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銷高莊人民公社和所屬管理區,設高莊辦事處;1985年11月撤處並鄉,劃為高莊、南冶兩個鎮。2000年12月撤鎮並處,高莊鎮和南冶鎮合併為高莊街道辦事處。

張家窪街道

張家窪因政府駐地張家窪村得名。張家窪村得名時間:明初。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白店保、張家窪”、據《張氏譜》記載:明初張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居白龍,復遷至此,已有人居住,始建村無考,因地勢低窪,曾名窪子莊,後改稱張家窪。1984年張家窪建鎮屬萊城辦事處。1985年11月撤銷辦事處並對鄉鎮進行合併,張家窪鎮與芹村、梁坡兩個鄉合併組建為張家窪鎮。2001年1月改為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副縣級),成為張家窪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鵬泉街道

所在政區:萊蕪經濟開發區。由以前的北孝義鄉為主體合併而成。明清時期即有孝義保;民國初年,屬當時的一區;1939後屬礦山區;1951年3月又改為一區;1955年10月復歸礦山區;1958年3月,設北孝義鄉;1958年10月設北孝義人民公社;翌年2月改屬礦山人民公社;1982年1月為城關鎮所轄;1984年4月為萊城辦事處所轄:1985年撤處並鄉,設北孝義鄉,鄉政府駐地北孝義村;2001年10月,原北孝義鄉並人鳳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萊蕪經濟開發區設立鵬泉街道辦事處,2006年,鳳城辦事處東部諸多村莊、辛莊鎮西部數村併入。

楊莊鎮

因鎮政府駐地為楊莊村,故名。據楊氏墓碑記載,明洪武年間楊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以姓名村楊家莊。1949年後簡稱楊莊。1951年屬第十五區,同年5月併入第十四區。1953年恢復第十五區。1955年複稱楊莊區,1958年稱楊莊鄉,同年10月改稱楊莊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楊莊辦事處。1985年改稱楊莊鎮。

方下鎮

因鎮政府駐地在方下村,故名。據方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方姓遷此,原名方莊子。後方姓建一廈屋。人稱方廈,久成村名。後諧音成方下。1951年屬第四區,1955年複稱魯西區,1958年析為方下、魯西兩個鄉,同年10月改稱方下、魯西人民公社。1959年合併為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方下辦事處。1985年改稱方下鎮至今。

牛泉鎮

因鎮政府駐地為東牛泉村,據秦氏譜記載,明洪武春筍生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村東有泉,牧者常驅牛在此飲水,數則盈,傳為神牛,由此得名牛王泉,藉以名村。因重名冠以“東”字,故名東牛王泉。1950年屬第五、六區,1955年屬聖井區。1958年3月稱牛泉鄉,同年10月改稱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稱牛泉辦事處。1985年10月析為牛泉鎮、聖井鄉,2000年12月合併為牛泉鎮。

寨裡鎮

因鎮政府地為寨裡村,故名。據出土《重建金堂禪寺之記》石碑記載,元朝初年,鎮國將軍都元帥劉禹東征時,曾在此安營紮寨。由此得名劉元帥寨、舊寨。明朝稱舊寨保。清末稱舊寨鎮,民國時期改稱寨裡。1951年稱第十四區,1955年10月複稱水北區。1958年3月稱寨裡鄉、水北鄉,同年10月兩鄉合併,改稱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稱寨裡辦事處。1985年10月建鎮。

大王莊鎮

得名於大王莊村。大王莊村,據王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王姓由蘇州遷此建村,王、繩、房三姓早居,始建村無考。因王姓為大戶,曾名王莊。為避重名,改稱大王莊。鎮政府駐地在孤山村。1951年屬第十三區、香山區,1955年複稱香山區,1958年析為大王莊、大槐樹鄉,同年10月改稱大王莊、大槐樹人民公社。1959年合併為大王莊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大王莊辦事處。1985年析大王莊辦事處為大王莊鎮、大槐樹鄉,2000年12月合併為大王莊鎮。

雪野鎮

得名時間:明朝前。鎮政府駐地為上游村,鎮以雪野村命名,雪野村,建村於明朝前。相傳原名薛野。後諧音成雪野。1951年屬第十二區、香山區,1955年稱雪野區、安子灣鄉,1958年3月改稱上游鄉、雪野區;、安子灣鄉,同年10月稱上游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上游辦事處。1985年析為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2000年12月合長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為雪野鎮。

羊裡鎮

因鎮政府駐在羊裡村,故名。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西鄉、羊裡保、足見始建村在明朝之前。因此地為西晉外將羊祜之封地。故名羊裡。1951年稱羊裡鄉,同年10月改稱羊里人民公社。1984年稱羊裡辦事處。1985所改為鎮。

口鎮

得名時間:週末。因鎮政府駐地為口鎮村,故名,據趙氏墓碑和出土的秦磚漢瓦考證,始建村於週末,古為齊魯通道,後為通往濟南,博山交會點,是萊蕪進出山的隘口。俗稱口子、口子街。當地盛產蠶絲,是蠶絲的集散中心,故雅吐絲口。1949年定名為口鎮。1951年屬第二區,同年5月口鎮升及為區級鎮,由萊蕪縣直轄,第二區改稱港裡區。1956年撤銷口鎮區級鎮建制併入港裡區。1958年稱口鎮鄉。同年10月改稱口鎮人民公社。1985年建鎮。

和莊鎮

得名時間:宋代。因鄉政府駐地為和莊村,故名。據南禹王碑記載,宋代趙姓建村,因址在淄河北岸,曾名河莊。後取人和之意,改稱和莊。1951年屬第十區,1955年屬常莊區。1958年3月屬常莊鄉,同年10月屬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常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建鄉。2010年撤鄉設鎮。

茶業口鎮

鎮因政府駐地茶業口村而得名。據村碑記載,建村在明朝中葉,因址在茶芽河口(俗稱茶中口),曾名茶芽口。後諧音成茶業口。清末屬北鄉石城保。民國初年屬第七區(雪野區),1941年春屬萊蕪(北)縣的抬頭區和茶業區。1942年,兩區劃歸淄川縣。同年末,兩區合併為茶業鄉。1945年10月,迴歸萊蕪縣,仍為抬頭、茶業區。1946年10月,兩區合併稱茶業區。1951年3月,改稱第十一區。1955年10月複稱茶業區。1958年3月分為茶業、腰關2鄉。同年10月,改為吉山、腰關2個公社。1959年2月合併為腰關公社(不久更名茶業公社),轄峪門、腰關、茶業、花林、法山、閣老管理區。1984年4月改稱茶業辦事處,轄峪門、腰關、茶業口、花林、上茶業鄉,60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1985年10月,改分為茶業口鄉、腰關鄉。2000年12月,撤銷腰關鄉、茶業口鄉,以原腰關鄉和茶業口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茶業口鎮,鎮政府駐原茶業口鄉政府駐地。

苗山鎮

因鎮政府駐地在南苗山村,故名。據王氏譜記載,明洪武三年王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已有人居住,因村東有山名苗山,曾以山名村。後為避重名,改稱南苗山。1951年屬第九、十區,1955年稱苗山區、常莊區,1958年3月改稱苗山鄉、龍角鄉、常莊鄉,同年10月稱苗山人民公社、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苗山辦事處、常莊辦事處。1985年析苗山辦事處為苗山鎮、見馬鄉,常莊辦事處為常莊鄉。2000年12月合併為苗山鎮。

艾山街道

是於2000年12月因鄉鎮區劃調整,由原城子坡街道辦事處和寨子鄉合併而成。原城子坡街道辦事處得名於南北兩個城子坡村。先有北城子坡而後才有的南城子坡。北城子坡建村於明朝初年,明初徐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定居,因地處昔齊魯夾谷之會,附近似有城堡,址在山坡,曾名城子坡,因避重名,冠以“北”字,故名北城子坡。原城子坡辦事處,1945年10月,歸萊蕪縣顏莊區;1951年4月,為清泥鄉、逯家鄉;1955年11月合併為清泥鄉;1958年2月屬顏莊鄉,同年10月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為城子坡鎮;1992年11月,萊蕪升為地級市,城子坡鎮為鋼城區駐地;1995年,城子坡鎮改為城子坡街道辦事處。原寨子鄉,明清至民國隸屬蒙陰縣,民國時期為寨子鄉;1945年屬新泰縣二區;1958年8月屬翟鎮人民公社;1962年設寨子、廟子管理區;1984,年2月為寨子鄉、廟子鄉;1985年12月又併為寨子鄉;1991年1月劃歸菜蕪市;1992年11月屬鋼城區;2000年12月區劃調整時與城子坡街道辦事處合併,同時城子坡街道辦事處改稱艾山街道辦事處。

顏莊鎮

因鎮政府駐地在顏莊村,故名。歷代相傳建村於戰國時期,幾經興衰,到元末只剩幾家住戶,現大部分村民系明朝從河北棗強與山西洪洞遷此,原名李子園,後人丁興旺。村落沿河向北擴延,改稱延莊。諧音成顏莊。1951年屬第七區,1955年複稱顏莊區,1958年為顏莊鄉,同年10月改稱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稱顏莊辦事處。1985年改稱顏莊鎮至今。

裡辛鎮

因鎮政府駐地在裡辛村,故名。據哪吒廟碑記載,明洪武二年,李、魏、韓、董四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分建三村。西村名纖紡,東村名坡莊子,中村名李信。李信系名人,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李信、成化戊子貢,任廣信府照磨。後人丁繁衍,村落擴大,合為一村定名為李信。揩音成裡辛。1951年稱第七區,1955年複稱顏莊區,1958年稱鄭王莊鄉,同年10月改稱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2月合併於顏莊人民公社。1995年10月改為裡辛鎮。

黃莊鎮

因鎮政府駐地為黃莊村,故名。黃莊村,因姓氏命名,但黃姓已無後代,原稱大黃莊。為區別魯村之小黃莊村而名。現已略去”大“字。1958年屬沂源縣黃莊區,同年3月,撤區設黃莊鄉、徐家莊鄉。9月改為黃莊人民公社、徐家人民公社。1965年兩公社合併為黃莊區。1971年恢復公社,劃出徐家莊,仍命名為黃莊公社。1984年6月,複稱黃莊區。1985年11月撤區並鄉改稱黃莊鎮。1992年1月黃莊鎮由沂源縣劃歸萊蕪市管轄,仍稱黃莊鎮。同年11月萊蕪升為地級市,黃莊鎮隸屬鋼城區。

辛莊鎮

因鎮政府駐地在辛莊村,故名。據明正德元年孟耿重修玉皇宮碑記載,玉皇宮起自唐而頹於今。足見始建村在唐朝,因屬新建村莊,曾名新莊。後演化為辛莊。1951年稱第八區,1955年複稱辛莊區,1958年3月析為辛莊鄉、鐵車鄉,同年10月稱辛莊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辛莊辦事處。1985年析辛莊辦事處為辛莊鎮、鐵車鄉。2000年12月與鐵車鄉合併,稱辛莊鎮。2006年6月劃歸萊蕪市鋼城區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