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献帝从权臣手中逃走,凭借天子身份,有可能东山再起吗?

刘黄叔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他可能回东山再起,但更大的可能还是会失败或者再度被别人利用成为傀儡,为什么这么说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皇权威严不再,乱世天下能者居之,当皇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看到洛阳城一片废墟残破不堪,不禁悲从中来,这时的刘协可以说是要兵没兵要钱没钱,甚至没有吃的来填饱肚子,此时天下诸侯没有一个听他命令前来勤王,只有曹操看准了这个机会,乘机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曹操的存在,刘协才能安稳的当上傀儡皇帝。

一旦刘协逃出,即使他有天子身份加持,下令天下前来勤王,但对于天下有实力的诸侯来说他们是不会听从的,自己的实力摆在那里,为什么要听从一个空有皇帝之名的人的命令,没有诸侯的支持,皇帝没有钱没有兵,甚至没有土地,天下大州都已被那些诸侯军阀分的一干二净了,他仅仅靠着一个皇帝的名号,就能让天下百姓要为他卖命?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想填饱肚子,保证自己能活命,而这些需要实力来支撑,可能刘备会响应皇帝命令,前来勤王,但刘备在前期的时候也比皇帝好不到哪儿去,连一块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没有,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毫无用处。所以说汉献帝能东山再起的可能几乎为零,但不会排除有人相当第二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这还是改变不了汉献帝傀儡皇帝的身份。

所以说太平盛世天子身份可能还会有用,但乱世之中,不管你是谁,谁有资本,谁有实力,谁才有话语权,才有身份。


水壶说历史


如果汉献帝从权臣手里逃走,凭借天子的身份想东山再起,这是绝无可能的。这个权臣是指曹操,帮助献帝逃走的只能是当时在许昌的皇叔刘备。就是刘备用瞒天过海之术,带领献帝离开许昌,刘备能去哪里?袁绍是当时最大诸侯,肯定会接纳献帝,但刘备有把握要求袁绍为献帝效忠,复兴汉室,又怕离了狼窝进入虎口。唯一想到的是大汉皇族,荊州刘表。刘表对献帝的到来肯定欢迎,荆州虽是富庶之地,但是四战之地,极易受到四面攻击。刘表没有雄才与野心,只想做个守成之主,手下也没有雄兵和高级谋士与一流将领,维持荆州安定尚且不易。有献帝在荆州,刘表不会让刘备做主,献帝以荆州为第二政权,可下诏向天下诸侯援助,共同对付曹操。袁绍可能会资助献帝一些钱粮兵马,孙策会尽最大努力资助,因孙策勇猛豪爽,性情耿直,比较忠心,会资助献帝五万钱、三千斛粮草,一千兵马。益州刘璋也会资助,张鲁”五斗米道”就免了,他说自己还在要饭,马超韩遂地处遥远,资助三百匹战马。此时袁术已称帝,是天下公敌,会与曹操联手抗敌。刘表好好安顿献帝,有了各诸侯援助,献帝生活有了平静稳定,可与刘备商议国策,操练兵马,以待后进。。。天下格局没发生多大变化,曹操经营中原四州,袁绍击败公孙瓒完成河北统一。200年曹操袁绍对决官渡,曹操大胜袁绍,孙策被仇家刺杀,孙权接管江东。献帝在荆州没有大的作为,刘表只拿出两万兵力组建复兴军,刘备所有人马不到一万,加上其它诸侯输选的兵士,总兵力三万五千人。由左将军刘备统领、训练,天下时局已发生变化,袁术于198年在曹操与孙策的夹攻下被消灭,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去世,其子为争冀州之主相自残杀,河北之地被曹操占领,又北击乌桓,曹操统一了北方。袁绍不资助了,孙权也只资助二千斛发了霉的粮草,孙权不比孙策,野心勃勃,自己据有江东,待日争夺天下,哪管你落魄皇帝的死活。刘璋蜀道艰难,也不接济献帝了,还好刘备在隆中请出诸葛亮,使刘备吃了定心丸,荆州暂时得到稳定发展。。。曹操为统一天下,207年举八十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已死,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其舅蔡瑁与刘备不和,劝刘琮放弃抵抗,向曹操投降,献帝只得随刘备南撤。刘备派诸葛亮过江联合孙权,赢得了赤壁之战胜利。此时天下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股最大势力。曹操新败回到许昌,荀彧离开曹操到了荆州,鲁肃也离开孙权来到献帝身边,大汉忠臣、臣荀彧、臣鲁肃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献帝龙颜大日,加封刘备为荆王、大将军,诸葛亮为大军师、隆中侯,荀彧为司空、颖川侯,鲁肃为大司马、南阳侯。刘备、鲁肃率军取川,诸葛亮、荀彧守荆州。刘备占领成都,集蜀中将士及荆州强大兵力直出汉中,灭张鲁,与马超兵进陇西,连羌氐,占雍凉,兵进关中,声势浩大,各地百姓无不支持。攻占长安,出:童关,兵锋直指洛阳。荆州方面也没闲着,诸葛亮任北伐总指挥,关羽为先锋,起兵十万破襄阳,攻樊城,进南阳,夺许昌,会师洛阳。孙权因大势所趋,出兵合肥,攻青州,入冀州,占兖州,也顺应北伐。刘备在洛阳迎献帝进京,光复汉室,献帝在洛阳重振大汉,面南三天,诸葛亮等一班文臣武将告知献帝,大将军荆王备,有再造社稷之功,请陛下退位,功是刘备的,人是刘备的,刘备从小就有称帝野心,能让献帝遂愿吗?献帝无奈退位,刘备夺取皇位,一统天下,大封功臣,大赦天下。





刘坤忠120


如果在泰康盛世时期,汉献帝那个皇帝身份自然尊崇无比。但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汉献帝的皇帝名头可是丝毫没有威慑力。从汉灵帝死后,何进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斗法不利后,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招各地实力派人物入情入京镇压宦官后,这就标志了天下大乱汉室沦落即将开始。董卓乱汉后,汉室的声威和地位更进一步降低,在一步经历了李郭之乱后,汉室皇帝彻底的在诸侯眼中失去了震慑力。此时的皇帝在诸侯们看来就是一个工具。

历史上汉献帝逃回长安后,袁绍和曹操都有迎汉献帝的想法。虽然袁绍后来担心汉献帝来了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而决定放弃迎奉汉献帝,但在袁绍麾下谋士和曹操麾下谋士的建议中,汉献帝完全成了一个傀儡一般的存在。只要他们掌握了汉献帝,那么他们就掌握了大义,以汉献帝的名义可以更进一步的完成自己扩张的事实。而且还不会被指责,毕竟皇帝在手里握着,这就是大义。历史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借着汉献帝的名头去挑唆各方诸侯争斗,一个空头衔就可以让其他诸侯斗的你死我活的。这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掌握汉献帝的好处。

所以汉献帝即使从曹操手中逃脱,那么他的皇帝身份并不是有利的武器,而是他再次被其他诸侯囚禁的原罪。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汉献帝皇帝的名头就是那块“和氏璧”。历史上在袁绍数次被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指使的团团转之后,袁绍也意识到了汉献帝的好处,所以袁绍也多次谋划如何击败曹操夺回汉献帝。而远在江东的孙策也同样如此,建安五年,在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之时,孙策就曾计划趁着曹操大本营空虚之际,偷袭曹操许都,掳走汉献帝带回江东。可见此时的汉献帝完全就是一个香饽饽了。但可惜的是,人人都想囚禁傀儡他,并没有几个人想要真正把他当成皇帝。汉室已经衰败这是他们的共识。

即使是被人们一直认为是汉室最后一个忠臣的刘备。他对于汉献帝也只是存有利用的想法,如果汉献帝真的能重振声威的话,这也是他刘备所不愿看到的。刘备素有大志,他也一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但这个汉室是他刘备的汉室,而不是汉献帝的汉室。历史上刘备一直都是借着汉室这个名头在招揽人才,聚集人气。但事实上刘备没有为汉献帝做任何一件事。甚至在汉献帝被废后,刘备根本就没打算探查一下汉献帝的死活,就立刻称帝自立了。由此可见,汉献帝即使逃脱,也没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没可能东山再起,即使逃出去了最后的结果也只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其他人罢了。

汉献帝一生坎坷,先后沦为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人的政治武器,当初汉献帝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摆脱过权臣(李傕郭汜)的控制。但最后的结局却是落入了又一个权臣(曹操)的手里。

自董卓乱政以来,天下的各诸侯已经开始慢慢没了匡扶汉室的想法了,都在为着各自的利益你争我斗。关东义兵讨伐董卓就是最好的证明,十几路诸侯卖力的只有曹操和孙坚两支。更让人想不到是,身为汉室宗亲的刘表、刘璋都没有出兵,所谓的“扶汉”只不过是喊喊口号罢了。

除了“扶汉”是虚的外,汉献帝的威严也是荡然无存,当初为了抗衡董卓,世受汉恩的袁绍居然想要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而并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袁绍的弟弟袁术就更过分了,竟然还想自己称帝。这两位袁氏后人压根就没把汉献帝放在眼里。

而当初汉献帝东归洛阳,也只有曹操因为有政治利益前去迎驾,袁绍本来也是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嫌汉献帝累赘,怕拖了他的后腿。后来各路诸侯看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益处后都比较眼红,比如孙策当初就想趁曹操在官渡前线,去突袭许昌,迎汉帝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后来还没来得及实施此方案,便被人刺杀了。

因而说,汉献帝在这些诸侯的眼里唯一存在的价值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死后,汉献帝连这点儿价值也没了,于是就被曹丕废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汉末诸侯中还有一个忠心匡扶汉室的刘备,刘备忠心匡扶汉室没错,但他匡扶的并不是汉献帝的汉室,而是他自己的汉室。如果刘备真心想要匡复汉献帝汉室,他当初就应该立一位与汉献帝血缘更近的人为帝,而不是他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叔”。


混沌聊史


几乎不可能。

首先要面对三个实力强大的军阀:(1)曹操;(2)刘备;(3)孙权。再这三个人当中,除了孙权实力可能稍微弱了一点,另外两个人的战斗力在三国的历史上都是能拍上名。如果汉献帝想要重振汉室,至少要将三国中的两家消灭才可以。当时按照当时汉献帝的能力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有实力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稳定甚至同事消灭这三个军阀的人,应该只有李世民一个人了,朱元璋都排不上号。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要在曹操成事之前。曹操杀了贵妃之后,汉献帝基本上已经没有活路了,像曹操这种谋定而后动的人只有底气足了才会如此肆无忌惮。(1)在董卓死后,汉献帝必须阻止王允等人自我灭亡的行为。将凉州兵收复,最好能收为己用,当时汉献帝手下还是有以些忠臣良将的,他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在乱世之中,手握重兵和城池才有胜算的把握,有了军权就相当于有了话语权,一个人有了兵权才有可能消灭敌人。汉献帝一个光杆,要啥没啥,到谁手里也只能是一个傀儡皇帝,城池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汉献帝如果有足够的统治力,我觉得武帝还是可以当征西将军曹侯的。(2)汉献帝必须有曹髦的骨气,要有拼死一搏的勇气,豁出去和曹操鱼死网破。

后世司马昭的形势就比曹操好的多,曹魏在曹操死后基本上被司马家族架空了,而且曹操一直是一奸臣存在的,天下对曹魏政权估计也是恨之入骨,没准还颇有苍天饶过谁的感觉。然而曹髦玩了命,生生的让司马昭包括其家族遗臭至今。

曹操当了魏王以后,其属地的叛乱一直没有平息,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汉献帝就和曹操鱼死网破,别说曹操了恐怕也没有后面的司马家族了。汉献帝虽然自己可能不保,后世不说,但刘备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而且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不能给曹操留下和平演变换皇帝的时间和机会。就算保不住汉室江山,那汉献帝也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公元前


汉献帝刘协谥号“孝献皇帝”孝是仁慈的含义,献可不是无能之辈的词汇,古代献这个谥号代表的是聪明睿智的意思。袁山松评价汉献帝 “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汉献帝一生都在挣扎,从出生到让位,如果说天如果不保佑他那他早就死了,如果说天保佑他却让他做了一生的傀儡。

第一件事就是在灵帝死后,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先是何进捕杀蹇硕,接着是宦官张让、段珪等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宦官两千人。张让、段珪等无力还击,劫持刘协和少帝刘辩逃出宫外,正仓皇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腾而来。小皇帝刘辩见到这样的情形,吓得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

小皇帝刘辨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也都没人敢出口大气,但就是这个时候刘协当面斥责董卓的无礼,当时把董卓吓得一愣一愣的,尽管当时没有实权但刘协还是维护了皇家的尊严,帝王的权威。就这个时候就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百姓都很看重汉所以董卓想着废了刘辩立刘协自己就被认为皇亲国戚就行。就不去冒险了,之后董卓废除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

第二就是关东诸侯争夺政治上的领导权的时候,以袁绍、韩馥为首,倡议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这个建议遭到袁术、曹操的反对,最后作罢。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朝廷担任侍中,刘协想凭借关东军的力量还都洛阳,以摆脱董卓的控制,就派刘和潜出武关求援。但这时关东州郡牧守正热衷于互相兼并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张地盘,无意西讨董卓。长安方面就转而依靠内部的力量来推翻董卓,这是第一次汉献帝想摆脱傀儡重振朝纲。

第三就是三辅大旱,谷价特别贵,一斛谷值钱50万,长安城中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刘协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煮粥救济百姓,但因为粮食不够仍然有很多人饿死。刘协怀疑侯汶没有如实用全部粮食赈济灾民,而是趁机侵占公粮,于是派人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后可以煮出两盆,证实是侯汶作弊,于是责打侯汶五十廷杖。之后长安城中饥民终于得到了救济,这是第一次汉献帝笼络长安人心。

第四就是东迁洛阳,刘协赐曹操节钺,标志着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开始了。随后曹操胁迫刘协迁都到许,改称许都。但刘协依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曹操虽然利用刘协来试图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曹操利用汉献帝发出号令,刘协利用曹操稳固自己的大汉江山。

第五就是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伏皇后畏惧曹操,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这是汉献帝第一次尝试摆脱曹操的控制。

第六无奈禅让。魏王曹操去世后,世子曹丕继位。其时,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向。于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之后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所以从汉献帝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来,如果汉献帝从权臣手中逃脱,完全是有可能东山再起的


战斗大黄蜂


不用说如果,汉献帝本来就出逃成功过。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杀樊稠而与郭汜在长安城中各自拥兵相攻。刘协派尚书、侍中去为李、郭二人和解,二人不从。为了争得政治上的主动权,郭汜阴谋将刘协劫持到自己的军营,不料未等郭汜下手,消息已经走漏,李傕抢在前面,派兵将刘协、皇后、宫人及大臣们劫去。李傕、郭汜相攻数月,死者万数,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献帝刘协在李傕此前的手下杨奉和董承等人的护卫下,摆脱了李、郭的控制,逃往弘农,进驻安邑。惶惶出逃的汉献帝发现自己有如丧家之犬,汉朝虽大,却已经没有了大汉天子的安身之地。一些大臣拥汉献帝辗转逃至洛阳。洛阳宫室在战火中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百官没有住所,只得倚墙壁而居,常常数日吃不到饭,有的官员甚至饿死。

为打击董卓余党,摆脱他们的威胁,汉献帝饮鸩止渴,采取了以虎击狼的权宜之计,招来了兵强马壮的曹操。公元196年六月,曹操迎献帝北上,迁都许(许昌)。威胁如愿解除,但曹操却在朝廷中站住了脚。就此汉献帝彻底沦落为曹操手中的傀儡,而曹操也开启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即使汉献帝有机会再次从曹操手中出逃,手里没钱没兵,他还是要面临或者饿死,或者被乱兵杀死,或者被其他诸侯迎为傀儡。因为他在曹操手中时弄出的那些小动作,我想最后一种最没可能。


萧立誌


汉献帝其实已经跑了,跑到南阳躲起来,然后跟刘备出山,叫孙权一起抗曹,又拿下荆州和益州,利用自己治国的才能管理钱粮和地方政务,让左将军刘备去打架。

正当他准备两路并进伐曹,可惜关羽挂了,荆州没了,然后劝刘备称帝,叫刘备伐曹,刘备翅膀硬了不听,非要伐吴,也去卖咸鸭蛋了。他只好自己带兵平定云南,再六出祁山,亡命一波没打下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游少伟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民不聊生。当时的汉献帝刘协虽贵为天子,但早已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没有一兵一卒,没有粮草器具,甚至吃穿用行这些基本问题都得不到保障。各地豪强割据一方,都把这位有名无实的皇帝当作累赘一般敬而远之,如躲避瘟神一样。在这种局面下,也只有曹操慧眼独具把汉献帝接回许都,供他吃供他穿供他玩。曹操雄才大略,看准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巨大政治利益,进而逐渐一步步吞并其他州郡,统一北方。

假如汉献帝果真逃出许都,想凭借天子的身份东山再起,重振大汉王朝。这是基本不可能的事。那个时期战乱纷纷,先不说各地诸侯佣兵自重,会不会分你一杯羹,资助你一些钱粮和兵员,但凭为了生存估计就没有几个诸侯能施以援手的,不然不会在东都洛阳被大火烧了之后,汉献帝无处安身时无人来迎取。也就只有曹操独居匠心迎接汉献帝回许都,而汉献帝至少可保衣食无忧。你天子的身份在当时一文不值,更甭想东山再起了。不夸张的说一旦离开了曹操,汉献帝刘协能不能活过20岁还是个未知数。


史客不轻松


个人观点,完全自创;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首先,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分久必合是当时的趋势,只不过历史偶然选择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得势的重要帮手,尤其是控制了所有有能力的汉臣,尤其像荀彧,如果汉献帝出逃依附刘备,自带良臣与猛将、士兵,胜负也未可知;

其次,此处说的东山再起指的是汉朝而非刘协本人,个人猜测刘备恢复汉室后可能会架空刘协,自己或者后代取而代之,这是历朝历代中国人对权力的迷恋,但是应该只是换代不会改朝,大家都姓刘嘛,都是汉高祖的后裔,得要给祖先留面子;

最后,历史没有如果,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分析时代背景事件背后的原因而自省足矣。

谢谢!望采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