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議 麻 木

大家常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我們一個姿勢坐久了,被壓迫的肢體會感覺如“過電”,時間再久一些,就會有“針刺”感,刺痛越來越明顯,再久一些,刺痛感反而不明顯,感覺遲鈍了。我們趕快放鬆一下肢體,那種針刺、過電感,難以忍受的“酸爽”再次襲來,然後慢慢恢復正常的感覺。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從麻到木然後恢復正常的感覺。臨床上,常有患者就診時訴說肢體“發麻”,也有患者就診時訴說肢體“發木”。究竟何為“發麻”、何為“發木”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麻木”。

“麻木”是指身體某部分感覺異常,如過電、針刺感覺,甚至感覺遲鈍,甚至喪失感覺,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麻和木的症狀經常一起出現。但是,在我們傳統中醫學裡面,它們的病因病機是不同的。簡要的說,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的重,說明氣不足,氣不能推動血液到四肢末端。如果木的重,說明血不足,血不能濡養肢體。正如上面的例子,我們發現很短的時間內,麻木就會出現,也能很快消失。確切的說,麻為缺氣,木為缺血。

傳統中醫認為,氣和血存在著“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密切關係。具體地說,即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能載氣,血能生氣。氣虛或氣滯、血虛或血瘀,氣血不能到達之所,在表的反應就是麻木。麻木常見於頭面部、頸肩部、四肢末梢等部位,這些部位多是容易受到壓迫,容易“缺氣”、“缺血”的部位。

麻和木的感覺,為程度的不同。“麻”的感覺,有知覺,如過電感,淺感覺如觸覺、痛覺、溫度覺過敏,有明顯的感覺異常;“木”的感覺,感覺減退,過電感不明顯,淺感覺減退,觸覺不明顯,痛覺感下降。

麻木常見的原因有營養缺乏、代謝障礙、中毒、感染、骨質增生、動脈硬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例如:老年人、經常伏案工作的人常因為“頸椎病”出現頸肩部麻木、刺痛。糖尿病病人周圍神經病變,常出現肢體末梢的麻木。腦血管病的患者,常出現患側肢體的麻木。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突然感到一側臉部或手腳麻木,有的為舌麻、唇麻或一側上下肢發麻;持物墜落等有可能是中風先兆,應當及時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麻木出現,不能單純對症治療,而是要明確病因。完善神經內科檢查,判斷神經有無損害,肌電圖檢查有助於進一步確認神經受損程度,範圍,性質等。

中醫調理麻木也要辨證,針對我們所說的氣血的病因病機,氣滯麻木者當行氣通絡,選用川芎、延胡索、桑枝、桂枝等藥物內服外洗;氣虛麻木以補氣活絡為法,選用人參、黃芪、桂枝、桑枝等藥物內服外洗均有療效。血虛麻木者以補血活絡為法,選用白芍、當歸、寄生、牛膝等藥物內服外洗。血瘀麻木者當活血化瘀,選用紅花、三七、川芎、雞血藤等藥物內服外洗為佳。(溫馨提示: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藥物喲)

已發生的麻木通過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理療,行氣活血,舒筋活絡,多能明顯改善。麻木重在預防,避免麻木的發生更為重要。我們一要避風寒,避免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二要暢情志,避免七情所傷,氣機鬱滯不通;三要調飲食,避免肥甘厚味,痰瘀痺阻血脈;四要適勞逸,避免過勞過逸,氣血耗傷瘀滯;五要慎起居,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引起氣血運行不暢。

總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我們避免各種疾病的發生,保持健康,益壽延年。


小 議 麻 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